“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山西人民,在山西这片古老而厚重的热土上,同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顽强、坚韧不屈的斗争,创造性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承载起全民族抗战的希望,支撑了中国敌后抗战的战略全局,铸就了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谱写了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
一、山西是八路军总部和三大主力师的所在地,支撑着中国敌后抗战的战略全局
山西地势形胜、关山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日本侵略中国之初,就把山西作为进攻华北进而占领中国的战略目标。全面抗战爆发后,党中央和毛泽东明确指出,“在山西全省创立我们的根据地。”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120师、129师,分批东渡黄河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山西成为八路军总部和三大主力师的所在地,成为中国共产党指挥华北乃至全国抗战的“神经中枢”,成为反击日本侵略者的前沿阵地。据统计,我国在1955年到1965年全国授衔的将帅中,有10位元帅、9位大将、42位上将、103位中将、838位少将共1002位开国将军,曾在山西参加抗战活动。
山西是全国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从1937年底至1938年初,八路军紧紧依托五台山、吕梁山、太行山和太岳山,先后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和晋西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八路军坚持华北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战略依托。在山西抗日战场上,八路军与其他抗日武装密切配合、英勇作战,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1938、1939年之交,遵照中央巩固华北的方针,八路军主力分兵挺进冀鲁豫平原和察绥广大地区,将抗日游击战争推展整个华北敌后区域,最终促成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也使陕甘宁边区东部有了可靠的屏障,有力地保卫了党中央,并为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与延安之间开辟了一条前后方联系的大通道。可以说,山西不仅是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而且更是中国敌后抗战走向全面抗战的重要基石。
山西是党领导的敌后抗日主战场。在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溃退的形势下,八路军115师首战平型关告捷,这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人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信。随后,八路军三师部队连续出击,伏击雁门关,在同蒲路、正太路上展开交通破袭战、切断了日军的后方补给线,夜袭阳明堡飞机场、毁伤敌机24架,并接连在七亘村、黄崖底、广阳战斗中克敌取胜,有力支援了正面战场,沉重打击了南下、西进日军。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的进攻矛头指向华北,在山西发动了残酷的“总力战”,八路军用革命的“全面战”,展开多次反“扫荡”斗争,特别是1940年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共进行1800多次战斗,狠狠打击了敌人,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粉碎了日军消灭抗日根据地的图谋。据不完全统计,八年全面抗战,八路军在山西带领抗日军民与日伪军作战10万余次,牵制了75%的侵华兵力,共歼灭日伪军66万人,占敌后歼敌总数的39%。
山西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先行区。红军到达陕北后,党中央就开始对山西进行抗日统战工作。全国抗战爆发前,山西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已经展开,并初见成效。在中共的努力下,1936年成立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牺盟会)事实上成为我党领导的特殊统一战线组织。抗战初期,周恩来同志亲赴山西前线,促成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成功地推动了我党同国民党及其山西地方当局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合作。与此同时,通过“牺盟会”建立了事实上由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山西新军。这些统一战线组织有力地配合了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在山西的战略展开,为建立和巩固山西各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山西军民不断探索创新,为全国敌后根据地建设树立了光辉典范
抗日根据地是党领导军民坚持持久抗战、全面抗战,夺取抗战胜利的战略基地。党领导八路军和山西人民,在创建和开辟根据地的进程中,努力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以抗日政权建设为核心的敌后根据地建设的新路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山西最早在根据地探索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走出了一条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新路子。抗战期间,山西各根据地积极贯彻“三三制”建政原则,在改造旧政权基础上,建立拥有最广泛社会基础的抗日民主政权。1938年1月成立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是华北敌后第一个省级抗日民主政府,被党中央称赞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其后,晋绥边区、晋冀豫边区和晋西南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相继展开,极大调动了各阶级阶层、各民主党派的抗日积极性,为山西敌后抗战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1941年12月,党中央下达了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山西各根据地在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直接指导下,通过“精简主力军,加强地方军,紧缩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地方”的办法,分阶段分批次展开精简工作,到1943年基本完成,走到全国各抗日根据地的前面。
山西最早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和开展生产自救运动,走出了一条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新路子。当时,山西敌后根据地首先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促进群众生产的经济方针,普遍采取了减租减息、废除高利贷和苛捐杂税的政策,晋察冀边区是最早实施减租减息政策的地区。1940年,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运动。山西敌后根据地结合实际发展当地经济,开展公营经济,鼓励发展合作经营、私营经济等,使工业品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打破了日伪经济封锁。同时,山西先后建立了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前身的晋察冀边区银行、冀南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为支持根据地生产事业和商品流通的发展,打击伪币和假票,稳定货币市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山西抗日根据地积极响应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建立起了互助组、合作社。总之,山西各根据地在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新民主主义经济特点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的经济模式,调动了抗日军民的积极性,保障了经济支出需要,为打破日军封锁、巩固抗日政权、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山西最早在根据地高举抗战文化旗帜,走出了一条文化与工农兵相结合的新路子。晋察冀边区从1938年即率先开展冬学运动,有力地支援了根据地的抗战工作。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山西各抗日根据地的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学习实践,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热情,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代表作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长篇报告文学《一二九师与晋冀鲁豫边区》,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等,深刻地反映了抗战旋律和时代主题,讴歌了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发展了积极向上、英勇斗争的抗战文化。此外,山西各根据地出版发行了很多报纸杂志,如晋察冀的《抗战报》、晋冀豫的《新华日报》(华北版)、晋绥的《抗战日报》《晋绥大众报》等,内容丰富,时效性强,具有鲜明的战斗性,产生了广泛影响。山西抗战文化极大地调动了广泛的社会力量,更走出了文化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充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山西军民与日寇殊死奋战,付出巨大牺牲,铸就了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抗战期间,山西军民以鲜血与生命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付出了巨大牺牲,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和精神动力。
山西人民踊跃参军参战,成为中共抗日武装力量的重要输送地。山西被称为“八路军的故乡”。山西人民踊跃参军参战,抗日战场到处留下了山西子弟兵的身影和足迹。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八年间,山西全省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的青壮年达70多万人,参战支前的打游击的民兵自卫队有数百万人之多。1939年1月至1945年10月,抗大总校、抗大第六分校、抗大第七分校、抗大太岳分校、抗大太行分校、抗大太岳陆军中学、抗大第七分校陆军中学先后在山西抗日根据地开办,为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山西各级地方抗日民主政权,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成为人民军队的骨干力量。
山西军民前仆后继,为抗日战争付出巨大牺牲。在抗日战争中,许多优秀中华儿女把鲜血洒在山西这块土地上。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率部掩护后方机关突围,不幸牺牲,年仅37岁;时任山西省委书记张友清、八路军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谢翰文、《新华日报》社长何云、抗日女英雄李林、牺盟会执行委员董天知、曾任毛泽东机要秘书的孙开楚、第129师386旅新一团团长丁思林、朝鲜义勇队华北支队政委陈光华、19岁小英雄金方昌、13岁的儿童团团长李爱民等无数英烈,为了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血洒疆场,献出了宝贵生命。据粗略统计,抗战期间,在山西的各种惨案中伤亡群众与国共两军抗日将士伤亡之和达300万人;其中晋绥军区指战员牺牲1.3万余人,晋察冀军区指战员牺牲7.1万余人,晋冀鲁豫的太行区和太岳区则有1.3万余名指战员献出了生命。
山西人民辛勤劳动和节衣缩食,保证了抗战军需物资的供应。抗战期间,山西各根据地青壮年组成民兵、自卫队保障后方,老人碾米磨面,妇女赶制军鞋,儿童站岗放哨兼作农业生产。同时,各根据地的人民群众积极组织担架队、运输队、警戒队,运送物资,救护伤员,打扫战场,维持治安,使战争的战勤服务得到了充分保障。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和山西人民的骨肉相连、鱼水情深的共同奋斗,以及革命军队与太行儿女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共同战斗,激发出了高昂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形成了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即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精神,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精神,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历史证明,太行精神孕育于山西这块古老而光荣的土地,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沃土,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魅力和震撼力的重要内容。太行精神是山西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党和军队、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