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合众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建国以来,从太平洋对岸源源不断地迎来了不少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新客人——中国人、日本人,以及更多亚洲族裔。对于白种人来说,他们都是含蓄、内敛、勤劳、聪慧的“东方人”。数百年来,这些“东方人”的形象,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
在中国人眼里,美国华人社会的大发展,要从十九世纪著名的加利福尼亚淘金热说起。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每个人都想到“金山”里发一笔横财,无数的华人因此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打拼。不久之后,更多的华人再次涌来,参与著名的横贯大陆铁路建设,由此形成了美国华裔群体。不过,随着1882年的美国《排华法案》生效,移民美国的华人大幅度减少,而留在美国本土的华人则只能够在充满歧视的美国社会中夹缝求生。不少华人甚至发现除了唐人街以外,没有地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相比同时代的日本移民,他们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19世纪移民到美国修建横贯大陆铁路的华人,可以注意到他们都戴着富有浓厚中国色彩的斗笠
随着时间推移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开始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不少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华人毅然选择为自己的故乡效忠,设法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贡献。美籍华人和日本人之间开始出现对立态势。在斯科特·王所写的《美国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华侨》书中,这样描述道当时的情况:“中日战争一直是所有华侨所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一些在中国国内还有亲人的华侨。由于美国国内经济低迷不振,第二代美国华侨的发展遇到了瓶颈。甚至唐人街自身,都受到了美籍日本人竞争的威胁。”
▲在唐人街组织游行捐款抗日的华侨
华侨们很快想出了支持祖国抗战的方式。例如,他们组织了“一碗饭”集会和游行,筹集资金支持抗战。这些公开活动中有游行、舞龙、大条的横幅以及乐队演奏。令人吃惊的是,旧金山唐人街开展“一碗饭”活动,竟然在四天之内就筹集到了93000美元。而除了集资支援抗战以外,华侨的另外一项举动是抵制日货,特别是日本产的丝绸,这直接导致日本对美出口的丝绸在1938年减少了三分之一。他们还在停靠日本船只的码头抗议,并且经常招募其他志愿者。在更高职位上的华侨,则利用自己的职位开始向美国政府施压,迫使政府干预中国本土的战事。
在公共领域上举行的这些活动与美国国民的主流取向相同,大大减少了华侨们在美国社会上的隔阂。随着美国逐渐步入战争,华侨和中国的负面形象开始发生变化。不过,对于大多数美国人而言,他们还是不大清楚:为什么这两群东方人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忽然之间就变得势如水火了呢?
▲“一碗饭”游行上,穿着传统服装的美国华侨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到日军偷袭、损失惨重。顷刻之间,北美大陆上的东方人生活被彻底改变了。
▲日裔美国人被从沿海驱赶至内陆的集中营内
——日本人竟然不宣而战发动卑鄙袭击!整个美国上下群情激昂,没想到这群黄皮肤小个子是如此奸诈狡猾地捅了美国人一刀!
一夜之间,整个美国社会对日本侨民的印象顿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民众将其视为“敌侨”,纷纷避而远之。形势的急剧变化甚至迫使罗斯福总统很快下达第9066号行政命令,授权军方在本土划定 “军事区域”,并对民众加以任何必要的限制——这直接导致了美国西海岸的大批日裔美国人被赶出家园、关到了内陆的集中营里!
博物馆中展示的二战时期的一个美国社区中心横幅,大字写明了日本人禁止靠近,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华侨被误认为日本人,他们就失去了进入社区中心的机会
当然,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是不折不扣的好人——珍珠港事件一爆发,不少华侨立刻挺身而出、希望自己能为两个国家共同的战争做出贡献。机会的确降临了:随着不少白人上前线杀敌,后方留下了很多工作岗位需要人来填补,包括华侨在内的不少战争前遭到歧视的族裔人士,肩负起了填补空缺的职责。两年后,旧金山湾区一带的造船厂中,甚至有15%的造船厂工人是华侨。在一封索萨利托造船公司总裁写给蒋介石的信中,这位总裁甚至对这些华侨工人大加褒奖:“我们了解到,这些美国华侨是最优秀的工人之一。他们娴熟、可靠、并且有着双倍的忠诚。他们知道,他们在打造这些战舰的时候,都是在保卫他们祖先的土地和家园。”
▲在美国造船厂车间中工作的华侨工人,华侨们很快体现了他们的社会价值
▲珍珠港事件后,著名的反法西斯宣传海报:中国,率先出战!
接下来,问题就出现了。由于中国人和日本人外貌过于相似,不少华侨不可避免的被误认为日侨、受到不公平待遇。美国人开始意识到,不管是在本土家园还是海外战场,他们都需要面对为数众多的黄皮肤东方人、准确地把 “好的亚洲人”和“坏的亚洲人”区分开来。有什么办法呢?
著名的《生活》杂志首先站了出来。在1941年12月22日,珍珠港事件后制作的第一期杂志上,生活杂志向所有美国人发出号召:保家卫国的战争开始了!首先,杂志封面就一反常态,没有和以往一样安排俊男美女照片,取而代之的是一面猎猎飘扬的星条旗。其次,杂志内为久违战争的美国老百姓准备了大量军事科普,包括战争是怎么打响的、日本人要怎么对付,等等等等。
在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这一个老大难问题上,《生活》杂志从中国和日本政府高官中,选出了他们认为最有代表性的两位,以此为标准教育美国人。这两位分别是中国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翁文灏,以及日本内阁总理大臣、臭名昭著的东条英机。
▲1941年12月的《生活》杂志,珍珠港事件后编撰的第一期
▲在1941年12月的《生活》杂志,美国编辑选择翁文灏(左)和东条英机(右)作为中日国民的代表进行对比。
以美国编辑的眼光,他们认为翁文灏是一个标准的北方中国人,具备“像羊皮纸一样的黄色肤色”,脸型修长,高鼻梁,脸颊从不泛红,不留胡子。中国人有85%人有内双眼皮,南方人肤色稍深,脸较短较圆,但不像日本人那么骨架厚重。相比之下,“日本鬼子”——也就是东条英机的评价就很低了,他们有着 “泥土般的黄色肤色”,长着又短又扁的脸和蒜头鼻,胡须浓密……活脱脱一副野兽的形象。美国人认为中国人是理性宽容的理想主义者,而日本人则是毫无幽默感、严厉的神秘主义者。
也许是觉得单个人的对比没有代表性,《生活》编辑们选取了中日两国气质截然不同的军人造型加以分析。中国军人身材高挑、年轻朝气、英姿勃发。日本军人则是年过半百的海军将领——山口多闻和高须四郎,和中国少年军人一比,顿时显得大腹便便,矮小臃肿。美国编辑煞有介事地分析说,北方的中国人身高有5英尺7英寸,甚至可以达到6英尺。来自上海或者广东等南方沿海城市的中国侨民会稍微矮一些,不过也能保持照片中的中国军人那种身材。至于日本人,普遍上身长下身短,由于长期跪坐有罗圈腿。明显地,这种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区分方法,在真正区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时候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在1941年12月的《生活》杂志,美国编辑选择了中国(左)和日本(右)两组截然不同的军人造型。
也许美国编辑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附上了一张在1924年拍摄下的照片:面对警察的盘查时,一位中国记者面带微笑,展示胸前贴着的一张醒目的卡片——“中国记者,不是日本人,拜托了。”这等于是给了所有美国华侨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样本,很多中国人都在想方设法表达自己的身份,不管是用身份铭牌还是国旗。
▲在这张1924年的照片中,中国记者的胸前贴着醒目的卡片——“中国记者,不是日本人,拜托了。”
▲珍珠港事件后,为了保证安全,这位中国工人不得不在背后打上一个标明身份的补丁:“我,中国人。拜托啦,不是日本鬼子!”——注意这里用的是JAP/日本鬼子
▲这位华裔女招待,在海滩晒太阳的时候,为了确保自己不被误认为日本人,甚至打出了当时的中国国旗
从珍珠港事件开始,不少华侨主动地把自己与日侨区分开来,并且证明“自己忠于美国,愿为战争努力”。中国驻旧金山的领事馆开始为华侨发放身份证明,不少华侨也在自己衣服上加上了包含“我是中国人”短语的徽章。而为了让士兵更加容易地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美国战争部甚至专门印制了《中国的口袋指引》一书,在一个大章节里面通过漫画教导士兵区分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方法。在书中,美国战争部还特别列明不应该对中国人表现出种族优越——因为这可能会伤害盟友关系并且导致中国人对美国产生敌对情感。
▲教导美国士兵如何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中国的口袋指南》,抽象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典型形象。
▲在书中,美国战争部通过简单的漫画介绍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区别,这里介绍的是身材和面容的区别:中国人的身材接近美国人,日本人要矮一些,好像没有腰身,两条腿直接就长在胸部。中国人的皮肤是偏暗的古铜,日本人肤色淡一些、有点偏柠檬黄。中国人的和白种人差不多、角度稍有点斜,日本人的眼睛就直接斜向鼻子的位置了。
▲通过发型口型甚至走路方式来鉴别中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的牙齿比较整齐,日本人的板牙和牲口一样。中国人很喜欢笑,日本人总是一脸不开心、感觉要被枪毙的样子,当官的尤其明显。如果分不清东方人,那就让他们走几步看看:中国人走起来昂首阔步,日本人就是拖着脚的。
▲通过腿部特征加以辨别,脱下鞋袜就一目了然了:中国人的脚和西方人没有区别,日本人从小就穿 “下駄”,也就是大家都见过的木履拖鞋,所以大脚趾分得很开,这个办法堪称百试百灵。通过英语口音加以辨别:由于日语发音的特征,日本人发“S”的音的时候总是像吹口哨一样,而他们发“L”的音从来都是不准的。
▲如果对方被控制,除下长裤,如果发现穿着兜裆布,这就是妥妥的日本人了,里面往往藏匿着小刀、手枪等等危险品
可以看到,军方的这份小册子比《生活》杂志靠谱多了,这也给海外的美国大兵们提供了一份堪用的引导。从此以后,抓住疑似日本兵、脱下鞋子看大脚趾,便成为太平洋战场几乎每个美军士兵都熟练掌握的技能。
与此同时,把自己从日本人区分开来之后,美国华侨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日侨的企业纷纷倒闭,不少华侨商人的企业取而代之。而一些美籍日本人从岗位上离职之后,美国政府开始呼吁华侨接替这些岗位。最后,蜂拥而上的美籍中国人迅速接替了他们的工作。
▲对于美国华侨来说,排日浪潮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麻烦事,但是也是一次契机,使他们获得了社会地位上升的机会
▲欧洲战场,在一架B-17轰炸机上担任投弹手的FredGong(中),荣获优异飞行十字勋章
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身在美国的华侨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获得了迅速提升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机会。随着战争的胜利、和平的到来,华人在整个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的地位越来高。在全球各个国家中,东方古国的影响随处可见: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华裔、广受热捧的中国艺术品、价廉物美的Made in China商品、喜闻乐见的中餐、甚至连随口冒一句中文也成了年轻一代的时尚。。。
然而,也许是与生俱来的种族优越感,整个西方社会对于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有色眼镜仍未完全摘下。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华民族什么时候才能牢牢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呢?这一切,只能让时间来回答。
▲热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吃中餐的镜头屡屡出现
▲2016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黑人主持公然调侃亚裔,这代表着西方人的偏见仍未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