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安徽人民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汇入全民抗战的洪流
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徽各地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从不同的渠道了解到中共中央关于停止内战、实现国共合作、共御外侮的指示精神,便努力推动安徽地区的国共和谈。最先开始和谈的是长期在鄂豫皖地区坚持游击战争的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他在1937年7月15日主动给国民党鄂豫皖边区督办公署督办卫立煌写信,建议双方停战谈判、共同抗日。 27日,双方达成停战协议,红二十八军陆续下山接受了改编。11月,在皖浙赣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也与国民党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由于皖南歙县岩寺地处皖浙赣交界,局势稳定,便于部队集结,也便于部队深入敌后,因此,1938年4月,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在岩寺完成了集结、整编任务,军部也长期设于皖南。第四支队在霍山县流波疃集结后,前进到皖中舒城、无为等地,后奉中共中央指示向皖东进军。在抗战初期,安徽地区国共合作的气氛较好,国民党军队和新四军能够互相配合,共同抗战。新四军第三支队在皖南地区曾多次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驻守皖南的川军第五十军为感谢第三支队的支持,还赠其步枪子弹3万发和一批军服。安徽省还于1938年2月成立了统一战线性质的第五战区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在其中负责实际工作的主要是国民党左派人士和共产党员。一批共产党员通过该组织做国民党上层的统战工作,发展党组织,培养进步力量。抗战时期,执掌安徽政局的一直是国民党桂系。抗战初期安徽的政治局面为全民抗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对集中全省人民的力量进行抗战大有裨益。但到1940年春,桂系公开反共,多次发动反共“摩擦”,特别是参与发动“皖南事变”,严重恶化了安徽抗战的环境,使新四军的处境一度非常困难,削弱了安徽的抗战力量。
提供了大量的兵员
在整个抗战时期,安徽人民为保家卫国,踊跃参加抗日军队。在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安徽组织了广德保卫战、津浦路南段阻击战、淮河阻击战、蒙城阻击战等规模较大的战斗,得到安徽人民的支持。国民党政府也积极运用政权的力量动员民众参军抗战。据国民党安徽省政府1944年编纂的《安徽概览》统计,抗战开始,安徽省每月配赋的兵额为1万名,从1938年3月起减为每月6000名,到1939年5月又增加为8000名。仅1938年3月至1943年底,安徽省共征拨兵额346610名,募兵51297名,共计397907名。同时,还组建了9个保安团,各县也设立了地方自卫队。这些被征召的民众,有不少捐躯在抗日战场上。
安徽民众对新四军的大力支持是这支军队存在的坚实基础。在安徽开展抗日斗争的新四军第二师、第四师、第七师,大量兵员就是安徽子弟。皖江地区流行参军歌谣:“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新四军,子弟兵,为国家,为人民,参军顶光荣,抗日是英雄”,出现了父母送子、妻送郎、姐妹送兄弟的动人景象。在1944年冬至1945年春的3个多月里,仅淮南津浦路东、路西地区参军青年就有1.5万人,许多人将一腔热血洒在抗日战场上。涡阳县谢老太太的3个儿子谢继贤、谢继书、谢继祥都参加了新四军,先后为国牺牲。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写信称赞她:“三个儿子为了抗日救国英勇牺牲,满门忠烈,留下无尚的光荣,全国人民莫不钦敬。 ”彭雪枫自己后来也英勇献身,他领导的淮北根据地牺牲的指战员及党政干部有万余人,仅第四师主力即伤8576人、牺牲4451人,这其中有不少是江淮子弟兵。
安徽各地民众也踊跃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武装组织。这些组织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在皖南区称农抗会、猎户队、民兵队,皖江地区有民兵基干队、巡逻队、十人团等形式,淮南地区称为民兵自卫队、民兵基干队,淮北地区广泛成立了民众抗日自卫队和民兵队。到抗战胜利时,淮南根据地有民兵20余万人,淮北根据地有基干民兵5.9万人、普通民兵20余万人。
建立了稳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安徽人民的支持下,新四军在安徽建立了淮南、淮北、皖江3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新四军以根据地为依托,在江淮大地纵横驰骋,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为虎作伥的伪军,对坚定全国人民抗战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我国对日战略反攻的重要基地。到抗战胜利时,这3块根据地已拥有较大面积。其中,淮南根据地东接运河,西达淮西、瓦埠湖,北依淮河,南抵巢湖、长江的广大地区,面积3万平方公里,人口330万,建立了17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淮北根据地东濒运河,西达商、亳公路,北依陇海铁路,南抵淮河的广大地区,面积1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00余万,建立了23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皖江根据地东起江浦、当涂,西至怀宁、彭泽,北临滁河、巢湖,南抵宣城、南陵的广大地区,面积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建立了14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控制了皖西、皖南一些山区县,并依托这些地区开展了抗日活动。
提供了有力的后勤支持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占据了安徽大半国土,侵略者和伪政权疯狂劫掠沦陷区人民的财富,陷安徽人民于困苦磨难之中。当时在安徽的非沦陷区聚集了大批国民党领导的军队、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各种地方武装,还有大批行政党务和文教人员。安徽人民不畏困苦,节衣缩食,竭尽所能地奉献大量物资保障了在皖军政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还为抗战提供了有力的后勤支持。
物资支持最重要的是粮食。国民党政府通过征收田赋获得了大批的粮食,仅1943年就向49个县计划征收粮食折合稻米346.15万石,到1944年3月,实际征收351.86万石。为了抗战,安徽人民还自愿提供了其它物资。如1939年春,在大别山保卫战中,安徽妇女做布鞋4.5万双,线袜1300双。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尽量减少老百姓的负担。在“二五减租”中,广大农民特别是贫雇农,在经济上获得了很大的收益。据1943年皖江根据地临江行政办事处5个区统计,执行减租佃田共32.5万余亩,平均每人增加收入6斗7升。 40年代初期,为克服困难,各根据地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自己解决了一部分粮食,还通过办工厂、开公司等形式获得粮食与其它战略物资。安徽根据地人民生产、缴纳的粮食或其它物资,不仅满足了本地军民的需要,还支援了其它根据地。如皖江根据地,1942年各种税务收入2478万元,上缴新四军军部款749万元。1943年又上缴军部约1000万元及医药、布匹等物资,还向皖南山区和赣东北游击队送去不少给养。1942年至1943年华北军民生活极为困难,为支援八路军,新四军调拨了大量粮食、生猪和海产品,总金额达800万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安徽人民提供的。
安徽人民积极支前,保障抗战。在抗战前期,国民党组织了一些较大规模的战役,安徽人民都提供了有力的后勤支持。如1938年台儿庄战役开始后,烈山煤矿工人与中兴、贾汪煤矿和津浦、陇海等铁路工人一道,组织了破坏队、爆炸队,深入敌后和侧翼,炸坏台潍公路,破坏陇海铁路,阻止了敌人的增援和给养补充。共产党自抗战一开始即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充分动员、组织、武装民众抗战,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安徽,广大人民积极参加对新四军的支前活动。在配合军队作战方面,许多地方民众自发地组织各种游击队,主动予以配合,如烈山煤矿工人自发组织抗日游击队,后来发展到700余人。在战地服务方面,几乎每次大的战斗都有安徽民众的身影。在慰问军队方面,仅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农村就先后建立了300多个剧团,吸收民间艺人和青年演员15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