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抗战研究 > 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民族主义概念原本产生于欧洲。18世纪拿破仑的铁蹄打破了封建君王统治的格局,民族国家逐步在欧洲诞生。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世界各国民族主义高涨,强国以此为由,侵略、奴役他国,弱国则受民族主义精神的鼓励,奋起反抗。从此,民族主义就与民族国家互为表里。

  当今世界上存在两种民族主义,一种是扩张性的非正义的极端民族主义,另一种是自卫性的正义的民族主义。

  在中国几千年以血缘、姓氏为谱系的封建王朝统治下,一般民众只知有家,未知有国,面对外族入侵,往往认为打败了也是皇上败了,与己何干?鸦片战争时英军入侵广东,在大部分汉族民众眼里,大清朝不是自己的国家,“红毛鬼”与“满大人”都是外族,所以民众大多是“打酱油”的旁观者。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竟有民众加入哄抢园内财物的行列。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有民众帮助运送物资给养,并有宵小之徒引导联军从广渠门下的水道攻入城内。孙中山曾经描述当时中国的状况,“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辛亥革命前革命党提出了“驱除鞑虏”的口号,仍未超越狭隘的国内民族矛盾的视野。及至民国肇始,确立了五族共和之说,这才是具有现代含义的中华民族的概念。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精神才真正被激发起来。这是一种反侵略求解放的进步的民族主义。

  日本侵华,与其他西方列强相比,显然野心更大,并且更加野蛮。自甲午战争起日本就对中国步步紧逼,不断扩大侵略,企图亡我中华。日本对华采取的策略,是以军事进攻开道,继以分而治之,意图削弱中国人民“各民族一家,全中国一体”的意识,达到逐步肢解中国、吞食中国的目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军侵占整个东北,1932年策划建立了伪“满洲国”,接着又玩弄“满蒙联合”的把戏,妄图把蒙疆割裂出去。1935年发动“华北事变”,策划“华北自治”,阴谋成立“华北国”。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全面入侵中国, “八一三”事变以后,大片国土沦陷,汪精卫继而投敌,在南京成立汪伪政权。东北的溥仪、华北的殷汝耕和南京的汪精卫,都只是日寇股掌中的傀儡而已。日本凭借各种各样的“事变”,进而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同时妄图利用各色傀儡,实现“以华制华”。

  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一致对外、团结抗日的时代呼声中,原本中国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党派斗争、派系斗争统统退而成为社会次要矛盾,救亡图存成为全体同胞必须共同面对的首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时而生。毛泽东说,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内各个党派各个阶级的,而且是国内各个民族的。蒋介石也表示,“决心运用全力抗战”,“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自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国共两党开始会商共同抗日问题,尽管存在诸多分歧和矛盾,毕竟达成了最重要的共识,那就是为了民族的生存,必须捐弃前嫌,合作抗日。在这个意义上,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高度重合了。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为民族利益勇于牺牲小我的献身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值得我们铭记。抗日英雄杨靖宇处在日军的团团包围之中,宁死不降。他对妄图向日军告发的赵廷喜说:“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平淡的话语充满了震人心魄的民族主义精神。在国民党军队中,同样有许多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事迹。以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为例,此役歼敌一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但是中国军队伤亡的热血男儿也有两万之众。其中川军122师师长王铭章中将,率全师弟兄血战于山东滕县,阻击日军的进攻,最后壮烈捐躯。中共评价其“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为中华民族增光”。

  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几乎社会各个阶层都迸发出了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工农兵和广大海外侨胞、民族企业家、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社会士绅、少数民族等等,都有爱国的表现。而所有汉奸、卖国贼,则成了全民族不齿的丑类。因为所有的是非曲直必须用民族主义的标尺进行衡量。

  抗日战争的胜利,重铸了民族魂魄,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这就是抗日战争所激发的民族主义精神的历史正能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