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5日,新街口广场欢迎新六军的南京市民(翻拍)
施顺才担任“胜利婚礼”的小花童(翻拍)
施顺才指着自己当年的照片
这两本书首次在南京发布
亲历者
于文瑞
亲眼目睹今井武夫磨墨,冈村宁次签字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到底是什么样的?时为宪兵第十团二营四连中尉排长的于文瑞就在现场。他在回忆录中清晰地回顾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天。“当时日本投降还不十分明朗,不得不防有反悔捣鬼的可能!我入选,乔扮上士,随陆军总司令部先遣指挥所主任冷欣少将,以及幕僚通信人员,新六军官兵五十名,宪兵三十名,吉普车两辆,由芷江乘美军用运输机五架飞往南京。这是抗战胜利后,首次飞往南京的中国军队。”
9月9日,日本正式投降。“我当时带两名宪兵,全副武装,担任签字台出入口警卫。冈村宁次、今井武夫一行五人,由指导官引领,个个躬身、垂首,双臂贴膝,拘谨而惭恧鱼贯而入,肃立于签字台后,向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海军司令陈绍宽、空军司令王叔敏等深深一鞠躬,坐下,聆听‘受降宣言’。”
于文瑞说,他亲眼目睹了今井武夫磨墨,冈村宁次签字。不可一世的侵略者、法西斯,鲸吞世界的梦,终于画上了休止符。
亲历者
施顺才
“胜利”是南京人当年的时髦词
新书座谈会上,唯一一名南京作者,今年79岁的施顺才老先生也来到了现场。72年前,他刚刚7岁。他回忆,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时,当天南京天气晴朗、秋阳高照,城墙内外彩旗飘扬,大街上搭起了一座座用青松翠柏装饰的高大牌楼。“第二天,南京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南京100余万市民涌到街头。我家人也带着我到新街口去看热闹,街上所有的人都是满脸泪水、满脸笑容,呼喊‘胜利’的口号声此起彼伏。街道上到处都是放鞭炮的。”
最让施顺才印象深刻的是,抗战胜利后,“胜利”成了南京人的时髦词。“很多家里有小孩出生的,取名叫‘胜利’。还有很多青年男女用结婚的方式庆祝胜利,美其名曰‘胜利婚礼’。”施顺才说,1945年9月,他就和一位名叫鲍佩勤的6岁女孩儿担任了一场“胜利婚礼”的男女小花童。“记得婚礼那天,没有传统的放鞭炮、吹喇叭、坐花轿,而是在钢琴的伴奏下,新人从正门步入教堂。”他说,婚礼结束后,他们以教堂为背景,拍摄了庆祝抗战胜利的结婚纪念照。“摄影师还单独为我们这对小花童拍了一张合影。不过,自那之后我们俩就没再见过面,直到2013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才重新碰上了。”
“举行‘胜利婚礼’的还有我的大姐。大姐原来发誓抗战不胜利不结婚,后来日本宣布投降时,她兴奋得连续几天没有合眼,最终她选择在次年举行了婚礼”。
现状
78位亲历者
近20位已经不在了
这两本书的责任编辑是同济大学出版社的陈立群。“抗战胜利这一段历史,包括胜利、接管、接收、复员、团圆,大批人从重庆、成都、昆明回上海、回南京、回北平……半个国家都要搬回去,重新恢复正常状态。但是,这样一个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过程却没有留下更多的记录,以至于我们民族历史如此重要的一段,发生了些什么,我们知道得却不多。”陈立群表示,为此他们想到要编一本回忆录。
他从2012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寻找亲历者,走访了200多位老人,请他们亲笔写下历史的证言。最终收录78位亲历者的证言,涉及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30座城市。他们中年龄最大的,今年107岁了。2017年8月,书正式出版。在这5年中,书中的78位亲历者已有近20位不在人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