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两个影响力最大的伪政权,伪满洲国与汪伪政权之间有很多共同点,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差别。
伪满洲国与汪伪政权的共同点
(一)、两者存在的前提一致,覆亡的根本原因一致
两者都以日军对沦陷区的军事占领为存在的前提条件。“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沿中东铁路入侵中国东北地区腹地,至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伪满洲国正是建立在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武装占领的前提下。同样,淞沪会战后,中国军队主力遭受重创。徐州会战结束后,日军基本完成对华东地区的军事占领。汪伪政府的粉墨登场,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
因为两者存在的前提一致,也就决定了两者覆亡的根本原因一致。抗日战争后期,日本战败投降,两者随之覆亡。
伪满洲国控制区域
(二)、两者的建立都与日本政府的政治诱降政策有关
日本在军事上进攻中国的同时,在政治上大肆宣扬“中日友好亲善,共建大东亚共荣圈”理论,企图瓦解、分化中国国内的抗日力量。这也是“投降论”形成的外部因素。伪满洲国与汪伪政权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日本政府政治诱降政策的影响。
(三)、两者的本质一致
两者都是日本实施“以华制华”政策的工具,都充当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帮凶和助手,为维护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都对中国的抗日战争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是两者最大的共同点。
伪满洲国“执政”溥仪
伪满洲国与汪伪政府的不同点
(一)、两者建立的时间和实际控制的区域不同
前者建立在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后者则建立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调整侵华战略的背景下。从建立的时间上讲,前者要早于后者。
前者实际控制的区域主要在中国东北地区,后者实际控制的区域则主要在中国华东地区。从实际控制的区域上讲,两者显然是不同的。
伪满洲国“国旗”
(二)、两者的人员构成不同
前者主要构成人员为清王朝残余势力、前东北当局(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时代)军政人员,由前清逊帝溥仪担任“执政”。后者主要构成人员为国民政府内部的投降派及部分地方实力派,原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担任“主席”。从人员的构成上讲,两者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也是两者最大的不同点。
(三)、两者覆亡的直接原因不同
抗日战争后期,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打败了日本关东军,伪满洲国随之覆亡。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国军队开始对日军发起战略反攻。华东地区的日军投降,汪伪政权随之垮台。
从直接原因上讲,前者的覆亡是外力所致,后者的覆亡则是中国国内抗日力量斗争的结果。
汪伪政权实际控制区域
(四)、两者所造成的影响和带来的危害存在差异
前者控制的地区主要在关外,所造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带来的危害也在可控范围之内,并未危及中国的核心利益与英美在华根本利益。故当时的中国政府和国联①实际上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后者控制的地区则集中在中国经济的中心—华东地区,因而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核心经济利益和英美在华根本利益。同时,伴随着汪伪集团的叛国投敌,汪精卫之流“曲线救国”②论大行其道,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地方实力派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日本在华侵略势力,严重影响抗日战争的格局,给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危害。因此,从所造成的影响和带来的危害上讲,后者要远甚于前者。
综上所述,尽管从某些方面来讲,伪满洲国与汪伪政权之间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但在本质上,两者都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工具,都在抗日战争历史上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都应受到世人的唾弃和警觉。同时,两者的建立,表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已经由边疆地区深入到中国统治的核心区域。
汪伪政府“主席”汪精卫
注释:
①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解散于1946年4月。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处于高峰时期,曾拥有58个成员国。二战结束后,国际联盟被联合国所取代,联合国成为当代最大的主权国家组织,国际联盟档案全部移交给联合国。
②“曲线救国”是指采取直接的手段不能够解决,就只好采取间接的手段,效果可能慢一些,发动军队及以外的各界人士和力量,或者从侧面迂回牵制干扰的策略,一点一点地争取和保卫胜利果实,有时候可能还要放弃一部分已经得到手的东西,但斗争的大方向不变。正面例子如鲁迅先生的“文人救国”。但汪精卫所提出“曲线救国”论是投降理论,是假救国,真卖国!
汪伪政府“国旗”
汪精卫与伪满洲国“总理”张景惠会谈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抗日战争纪念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