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抗战研究 > 创办于抗战烽火中的浙江省长兴中学

创办于抗战烽火中的浙江省长兴中学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940年夏天,日军占领着浙江杭州、嘉兴、湖州地区的大部分城镇和交通要道,长兴县国民政府也流亡到八都岕地区,长兴县的文教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血气方刚的青年知识分子潘凤韶受时任长兴县县长严北溟的任命,毅然回到长兴,在煤山组建了长兴县第一所中学——长兴县立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潘凤韶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教育系,曾任浙西一中训育主任,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长兴中学的雏形自此形成。

  潘凤韶

  但战火纷飞的年代要筹建一所中学,谈何容易,首先面临的难题是经费,其次是因战乱期间国土沦丧,校址实在难选。这年8月,潘凤韶克服困难,选择在地处山区的煤山设立战时补习学校。因为时间仓促,战事吃紧,不具备新建校舍的条件,只能利用原长兴煤矿矿警队队部二十余间平房作为校舍。当年,一共招了124名学生,编为3个班级,学制三年,定名为长兴县立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简称“补中”)。为宣示学校的抗战宗旨,潘凤韶特选1940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纪念日)作为补中创办的日子,并于9月初如期开学,一边传授文化知识,一边传播抗日救国思想。补中为长兴县有中等学校之始,潘凤韶为长兴县立战时补习中学第一任校长,孙默岑任教导主任,另有教员杨志青、皇甫钧、赵勇称、唐文祥等,以及女生指导员冯安琪、军事训练员曹桂翔。

  长兴县立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煤山校址残垣

  补中创办伊始,潘凤韶和其他教师一起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提出“战时平时看,平时战时看”的办学方针,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均按照当时教育部规定办理。县长严北溟为学校大礼堂题写了对联:“岭嶂丛中建立苏浙皖边区教育堡垒;弦歌声里惓怀杭嘉湖铁蹄苦难同胞”。同年12月,学校校歌在战火中诞生,“烽火连三箬,弦歌起岕中;师生同奋励,桃李进东峰。壮志平胡虏,书声迎晓风;健儿有后继,抗日竣全功”。

  建校后,中共地下党员冯安琪也积极在校内外开展抗日救亡宣教活动。但由于国民党消极被动,日军不断进山骚扰、“扫荡”,加上中央军、土匪武装、“和平军”三股力量在山区拉锯,煤山形势混乱。1941年9月,学校迁到长兴县国民政府避居地八都岕大岕口。是年冬,日军再度“扫荡”八都岕。次年春,学校再迁至泗安三天门。在泗安办学期间,补中发展较快,共有学生200余人,设5个班,教职工20人。

  1940年冯安琪带领学生在学校大烟囱上张贴标语传单

  1943年3月,补中改名为长兴县立初级中学(简称“县中”)。7月,县中首届初中三年级学生30人毕业。9月,驻长日军骚扰泗安,30余间校舍遭焚毁,学校师生被迫疏散。1944年3月,长兴全境被日军占领,而潘凤韶在“学习为了抗日,抗日必须学习”的信念支撑下,随流亡的长兴县政府,将学校南迁桐杭村。学校复课后,师生抗战热情随全国抗日形势发展而高涨,学校里到处传唱抗战救亡歌曲,各种抗战节目也经常在大礼堂兼饭堂、天井里的戏台上演出。但后来由于战乱,学校一度迁至分水县,1945年2月停办。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1月,县中在中山公园复校,修复原孔庙残屋作为校舍,并由原湖州中学校长周翔接任校长。从1940年秋建校至1945年复校,前后5年,学校5次迁移,但始终弦歌不辍。

  1949年4月,长兴解放,县中从此揭开崭新的一页。1951年下半年,学校开始扩大规模,设9个班,学生人数也增至457人,同时在泗安设立分部。1952年9月,长兴县立初级中学改名为长兴第一初级中学。1956年秋,长兴第一初级中学开始设立高中3个班,学生157人,校名正式改为浙江省长兴中学,并沿用至今。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创办于抗战烽火中的浙江省长兴中学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