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局部抗战烽火
明治维新后,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开始对外侵略扩张。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是其侵占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关键步骤。之后,日军又先后在华东、华北挑起战端。尽管南京国民政府当时尚未下定对日全面抵抗的决心,但共产党人领导的游击队、国民党部分爱国官兵、地方实力派、民众武装在爱国主义精神感召下,冲破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奋起抵抗,掀起了长达14年的民族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王以哲、赵镇藩部打响北大营突围战,是局部抗战第一枪。东北军爱国官兵的对日抗击战还有锦州退兵战、江桥抗战、双城阻击战、哈尔滨保卫战、海拉尔保卫战、富拉尔基保卫战。东北抗日义勇军是地方军警、保安民团、普通工人、农民、绿林豪杰自发组织的民众武装,1932年全盛期人数达30万。义勇军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游击队继之而起。他们依托人民群众,开辟抗日游击区,展现出不屈不挠的斗争韧性。游击队后来增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持抗日14年,是“不怕困苦艰苦奋斗之模范”。
1932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一·二八事变,逼迫南京政府投降。中国军队进行的淞沪抗战持续33天,蔡廷锴和蒋光鼐部第十九路军、张治中部第五军以及上海各界同胞组建的20余支民众义勇军,同仇敌忾,沉重打击日本侵略军,迫使日军三次增兵,四易主帅,伤亡1万余人。中国守军因孤军奋战,寡不敌众,最终被迫撤退,但他们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大激发了中国民众抗战的斗志,在局部抗战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
1933年,榆关抗战打响了长城抗战第一枪,东北军第九旅六二六团第一营与日军白刃巷战,神勇异常。热河失守后,东北军王以哲部、万福麟部、何柱国部,西北军宋哲元部、晋军商震部、中央军徐廷瑶部在长城古北口、喜峰口、冷口等重要关隘抗击日军,29军大刀队夜袭日军,大震中国军人声威。长城抗战失败后,爱国将领冯玉祥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举起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义旗,发动组织抗日民众武装10万余人,在局部抗战阶段写下光辉篇章。
1936年,晋绥地区抗战爆发。傅作义领导的绥军在晋军和中央军支持下,先后在红格尔图、百灵庙、锡拉木楞庙战役中大败敌军,肃清了绥远境内的伪军力量,取得了局部抗战阶段唯一一次全面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掀起全国救亡浪潮
九一八事变后,各界同胞和海外侨胞开展了广泛的抗日救亡运动。这是每个不甘当亡国奴的中国人爱国情感的表征,它起于城市、乡间、工厂、码头、学校,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涓涓细流终汇成浩瀚江河,促进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上海、北平、天津等地学生纷纷罢课、上街游行,强烈抗议日本侵略行径。1931年9月24日,上海3万多名码头工人举行反日大罢工。10月,上海80万工人组织抗日救国联合会。与此同时,辽宁矿山工人、纺织工人、南满铁路工人、哈尔滨电业工人、黑龙江邮务工人掀起反日罢工浪潮。广大农民也组织大刀会、红枪会、黄枪会,手执自制武器进行抗日斗争。上海各行业工会、市商会、法租界纳税华人会、法租界工董局华人联谊社纷纷发表抗日救国宣言。文化界、文艺界涌现一批“救亡文学”、“救亡歌曲”、“救亡戏剧”,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传唱大江南北,激发了无数中国人的抗日热情。12月,全国大中专学校3万多名学生汇集南京示威游行,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华北事变后,抗日救亡高潮兴起,北京、上海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1935年12月9日,北京数千名学生上街游行,反对日本策划“华北自治”,将抗日救亡运动引向深入。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283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声援一二·九运动。1936年5月,上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组织上扩大了全国救亡运动的阵地。
在海外,华侨华人心系祖国危难,组成了德国华侨反日救国后援会、旅比华侨反日救国总会、古巴侨民大会、缅甸誓用国货十人团、加美华侨促进国货调查委员会等抗日救亡团体。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后,新加坡千名华人举行反日反内战大游行,捣毁日本驻新加坡商会;英国伦敦华裔中华学生会、英国华侨反帝大同盟和武装自卫会等团体发表宣言及通电,反对华北“防共自治”。为了声援爱国官兵的抗战行动,海外华人慷慨解囊,毁家纾难,支援国内抗战。
国共合作共御外侮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开始第二次合作。抗日救国是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爱国主义是两党合作的根本动力,国共第二次合作促成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以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是最彻底、最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国民党自孙中山创立同盟会起,就把“恢复中华”写入政治纲领。1924年国民党进行改组后,孙中山将其三民主义思想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明确的反帝斗争要求。国共两党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千百年来融入中华民族意识、性格、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当日本帝国主义严重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之时,国共两党化干戈为玉帛,实现了再次合作。
在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伟大转变中,中国共产党是积极的首倡者和行动者。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国家独立而战。在同年12月瓦窑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此后,中国共产党多次公开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宣言和通电,并积极谋求与国民党各军事力量订立合作抗日协议。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正如毛泽东所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建立了两党重新合作的一个必要的前提。”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国民党也开始寻求解决国共问题的政治途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的六项条件,大大加快了国共合作的进程。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在法律上确认伟大西安谈判顺利的和平解决”,“走到全国统一战线的实际建立,举国抗战开始的一个过渡的时期”。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巴黎《救国时报》在社论《论国共再次合作》中指出:“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的实现,除了全国人民之要求与督促的力量以外,不能不归功于两党自身的伟大襟怀。”
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密切配合,同仇敌忾,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于1945年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中国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领土,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英雄乐章。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方针,灵活运用游击战战略战术,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发扬!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