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战时中国 > 抗日战争中的民兵和自卫队

抗日战争中的民兵和自卫队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殊死决战。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之所以能最终战胜强敌,创造出战争史上的奇观,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由于得到民兵、自卫队 (又称自卫军)这支伟大战略力量的支持和配合。这支力量,寓兵于民、对敌作战、参军支前、巩固后方,保障八路军、新四军源源不断地得到人力、物力的补充,演出了人民战争舞台上一幕幕光彩夺目、威武雄壮的活剧。

  一、民兵、自卫队是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民兵、自卫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动员和组织农民投入抗战的主要形式之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是典型的人民战争,也是世界战争史上最艰苦的事业。中国共产党认为,要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便 “离不开动员老百姓”,“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48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只有坚决地广泛地发动全体的民众,方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予无穷无尽的供给”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492页。。针对当时处于执政地位的国民党及其政府实行一条单纯依靠政府与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不愿意甚至不敢发动和武装民众的现实,中国共产党从抗战伊始,就主张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

  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动员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从陕甘宁到晋察冀,从晋绥到晋冀鲁豫,从山东到华中、华南,各抗日根据地纷纷建立起民兵和人民自卫军组织。开始,各地民兵称谓不尽相同,有的叫自卫军、青年抗敌先锋队、模范队,还有的叫做基干队、后备军等。最早正式称民兵的,是晋察冀的北岳区,以后各根据地逐步统一规范了称谓和分类,统称民兵和自卫队。

  1941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在 《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中指出:由于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的残酷 “扫荡”,我军人力、物力、财力及地区消耗极大,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敌我斗争进入新的更激烈的阶段。为此,各抗日根据地应更加注重以游击战为抗击敌人的主要作战方式,新形势下的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中心注意力应放在地方军及人民武装的扩大和巩固上。指示强调:每个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机构均应包含主力军、地方军、人民武装 (即不脱离生产的自卫队及民兵)。这是中共中央军委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抗日根据地的武装力量由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组成。

  1941年11月15日,朱德在 《敌后形势和建设民兵问题》中对抗日战争中民兵的性质和任务作了明确的定位和规定,指出:“广泛的群众的武装的——民兵,是坚持敌后抗战中配合与补充正规军,保卫与巩固根据地的重要基础,是支持敌后长期浩大战争的最雄厚的后备军”。“民兵的基本军事任务,是配合主力作战,进行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和维护后方治安,担任抗战勤务。举凡侦察敌情,封锁据点,破坏交通,扰乱袭击敌军,打击汉奸及小股敌军的活动,以及在敌人进攻时领导普通自卫军进行坚壁清野,掩护群众转移,监视敌人、汉奸活动,保护群众的身家性命,保护地方政权等等,都是民兵的具体任务。”朱德还特别指出:“进行强有力的工作,建立数量广大而质量高的民兵,是我们坚持敌后抗战的重大军事任务。”①《朱德军事文选》,436~439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抗日根据地各级党委和党政军领导,始终把民兵、自卫队建设作为关系抗战成败的重大战略措施来抓,当作坚持敌后抗战的重大军事任务来完成。

  抗日战争中的民兵、自卫队具有三大特点:一是一边生产、一边战斗。战时是兵,无战为民,担负生产、侦察、袭敌扰敌、掩护群众等任务,同时还独立自主对敌作战和配合主力军作战,封锁与围困敌人据点,打击小股敌军与汉奸武装。二是遍布乡村,组织庞大,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三是熟悉地形与人情,杀敌有方,威力强大。

  实行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在抗日战争中坚持这种体制,对建军、作战、开展群众工作以及巩固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都是十分有利的。首先,有利于主力军的发展。在主力军的带领下,地方军经过战争的锻炼,军政素质和战斗力逐步提高,并逐步上升为主力军。而广大的民兵、自卫队则成为地方军和主力军的雄厚的后备力量。其次,有利于发挥各自特长,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主力军主要执行外线的和在有利条件下以运动战形式歼灭敌人较大兵力的作战任务;而地方军和广大民兵、自卫队,则主要执行内线的,村不离村、乡不离乡、县不离县就地坚持斗争的任务,以分散的多种形式的游击战与敌周旋,配合主力军粉碎敌人的围攻、 “扫荡” “蚕食”和封锁,直接保卫家乡、保卫生产。第三,有利于适应斗争形式,灵活地改变组织形式,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在斗争形式极为严重时,主力军可实行地方化和群众化,加强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以便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是进行人民战争的最佳组织形式,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充分体现。

  二、民兵、自卫队游击战使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什么是抗日游击战争?朱德曾给它下过一个定义,就是 “抗日的大众战、民兵战”②《朱德军事文选》,340页。。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方略指引下,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民兵、自卫队,在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的帮助下,从西北高原到东海之滨,从松花江畔到五指山麓,到处都摆开了人民战争的战场。人民群众一旦被动员和组织起来,抗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他们以惊人的胆略和智慧,拿起各式各样的武器,依托高山密林、水网芦荡、平原地道、庄稼 “青纱”,因地制宜,开展空前活跃的人民游击战争,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联防战、麻雀战、堵门战、捕捉战、车轮战、推磨战、蜂窝战、围困战、窑洞战、铁道游击战、水上游击战等等独特的抗日游击战法,一个个地被创造出来,推广下去。原始的大刀、梭镖,自然界的水、火、石头,一到民兵群众的手中,便成了有效的杀敌武器。

  破袭战断敌命脉。破袭战是敌后抗日军民广泛开展的游击战的重要作战形式之一。在反 “扫荡”中,各地民兵、自卫队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广泛地进行大破击。1942年1月-5月,为了粉碎敌人 “扫荡”分割抗日根据地的阴谋,仅冀中就破路2140多公里,有60多万民兵、自卫队参加。1943年春,日伪军从江南运来500多万根碗口粗的竹子,在苏中抗日根据地南临长江、东濒大海的南通、海门、如东、启东等县的一块不大的地方,弯弯曲曲地打起了封锁篱笆 (绵长三四百里),并在竹篱封锁线上构筑了数不清的碉堡与燎望哨,反复进行 “清乡”。为了粉碎敌人这一阴谋,早在敌人开始修筑 “清乡”哨所和打竹篱的时候,民兵、自卫队就想方设法进行破坏。当敌人的竹篱笆修成之后,2万多民兵、自卫队于5月的一个晚上,将篱笆烧毁200多里,使敌人惊慌失措,躲进碉堡和据点不敢出来。随后,广大民兵又接二连三地进行破坏,先后共毁篱笆150公里,烧毁竹子400多万根。从而使敌人的竹篱“清乡”封锁线彻底破产。

  地雷战炸破敌胆。在众多绚丽多彩的战法中,尤以地雷战法最为闻名。地雷战是敌后抗日军民的一个伟大创举。他们在斗争中就地取材,土法上马,利用废铁、石头、陶瓷,甚至茶壶、瓷瓶、瓦罐、饭碗、油瓶等等,制成各种各样的土地雷:拉雷、绊雷、踏雷、滚雷、连环雷,子母雷、吊雷、弓雷、 “蜻蜓点水”雷、 “抬头见喜”雷等等,无奇不有,花样繁多。敌后抗日军民把大量地雷埋设在敌人的交通线上、据点周围,乃至敌人的炮楼里,炸得敌人丧魂落魄,谈雷色变。在战斗中,地雷战的新战术层出不穷:“引诱爆炸”“迎头爆炸”“连环套”“迷魂阵”“梅花阵”“空中跳”“仙人脱衣”“金蝉脱壳”……可谓神机妙算,虚虚实实,弄得敌人寸步难行。在抗日军民地雷战的打击下,骄横一时的日军惶惶不可终日。太行地区民兵在1943年5月反 “扫荡”作战中,巧布地雷阵,在小河沟、大道旁、水缸下、门楣上,凡是日军可能到达的地方,都埋上地雷,使日军到处遭到杀伤。在此次 “扫荡”中,日军共触发地雷1900多枚,死伤1000余人。闻名全国的山东海阳县民兵爆炸英雄赵守福、于化虎和女英雄孙玉敏等,曾创造出30多种地雷。他们从山区到平原,从根据地到敌占区,经常把出扰的敌人炸得人仰马翻,血肉横飞。仅他们几个带领民兵,就用地雷炸死炸伤敌人300多名。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岳区民兵在1943年反 “扫荡”中,大显地雷战的神威。爆破英雄李勇率领的爆破组在春季反 “扫荡”中以冷枪射击和地雷阵相结合的战法,毙伤日军130多人,在秋季扫 “扫荡”中又创造以地雷战与麻雀战相结合的战法,共毙伤日军300多人,炸毁汽车5辆。日军扬言要以100名 “皇军”的代价活捉李勇。日军独立第3旅团第6大队代理大队长菊池重雄在日记中写道:“地雷战使我将官精神上受威胁,使士兵成为残废”,“地雷的效力很大,当遇到爆炸时,多数要折骨,大量流血,大半要炸死。”日军谈雷色变,由此可见一斑。

  地道战出奇制胜。地道战是平原地区抗日军民反 “扫荡”、反 “蚕食”斗争的重大创造。为坚持平原抗日游击战争,平原抗日根据地军民挖掘了大量的地道,构成了纵横交织,坚固隐蔽的地道网。据统计,到抗战后期,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平原地区,地道总长度达到1.25万公里,比万里长城还要长。最初的地道是仅用于藏身的秘密地窖,后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才逐步发展成为颇具威力的战斗地道。战斗地道一般都有防毒、防水、防火、通讯、瞭望等各种设施,能藏能打,能攻能守。它村村相连,户户相通。广大民兵和游击队以此为依托,神出鬼没,由村内打到村外,由地面打到地下,打得敌人晕头转向。冀中抗日根据地清苑县冉庄是当年地道战的著名战场。1942年5月初,日军以一个联队的兵力进攻冉庄。冉庄民兵在村头伏击敌人后转入地道,利用暗室和高房工事,以步枪、手榴弹火力结合地雷阵打击敌人。日军被动挨打,无奈只好丢下50余具尸体仓皇逃跑。后不久,敌又以两个联队的兵力前来报复,冉庄30多名民兵以仅有的17支步枪,依托地道与敌作战13个小时,毙敌70余名,自身却无一伤亡。“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这就是日军遭到冉庄地道战沉重打击后挂在嘴上的一句 “口头禅”。

  麻雀战、车轮战……四处开花。麻雀战是敌后抗日军民以广泛分散游击、袭扰、打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其活动形式是三五成群,灵活机动,聚散自如,飘忽不定,如麻雀满天飞,故名麻雀战。麻雀战因其组织简便,在民兵、自卫队中曾被广泛运用,成为民兵、自卫队的主要作战方式。在开展麻雀战的同时,还开展了敌人走到哪里民兵、自卫队打到哪里的 “车轮战”,同敌人转圈子的 “推磨战”,以及一村打响四处驰援的“蜂窝战”等等。各地民兵、自卫队的捕捉战,更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打法和特点。比如出击捕捉,山东民兵称之为 “老鹰抓鸡”。埋伏捕捉,江苏民兵称之为 “猫儿等鼠”。还有引诱捕捉,河北民兵称之为 “太公钓鱼”。另外, “拦路打狗”“瓮中捉鳖’“欺骗混摸” “背娘舅”等办法,都在捕捉敌人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抗日根据地几乎是 “遍地枪声响,村村打日军”,哪里有日军,哪里就有民兵、自卫队作战。他们在战法运用上之娴熟,几乎出神入化。曾亲见亲闻的美军联络官和记者无不叹为观止,盛赞其 “到了玩游戏那样纯熟的地步”①[美]西奥多·怀特:《风暴遍中国》,224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这种高度灵活的 “最广大的和最坚决的游击战争”,使敌人处处遭袭击,天天有伤亡,陷入草木皆兵、顾此失彼的狼狈境地,最终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对此,侵华日军在 《剿共指南》中写道,“中共的游击战术的本质,是秘密地将多数民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个整体,采取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惧我扰’的战术,与民众一起进行顽强的战斗。也就是说,敌人的武装力量不仅是正规部队,其周围还有层层的民兵及其拥护者。……形成难以分清敌军与民众、敌方和我方这种错综复杂的现象,呈现出与正规战完全不同的局面。”②[日]《战史丛书50·华北的治安战2》,576页,东京,朝云新闻社,1971。日军哀叹, “对付中共军队,犹如切割根深蒂固的野草,费尽力气而又毫无成效,真正是无能为力”③[日]《战史丛书50·华北的治安战1》,577页。。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人民战争路线的指引下,敌后广大军民在抗日战争的实践中,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一个个大显神威的游击战作战样式,陷日本侵略者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三、民兵自卫队是夺取抗战胜利的一支伟大的斗争力量

  战斗在敌后的广大民兵、自卫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获得了非凡的战绩,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赢得了美好的声誉。因此,民兵、自卫队被誉为抗战中 “伟大的斗争力量”。

  在对敌斗争中,各抗日根据地的民兵、自卫队,除了积极配合部队作战,打击来犯之敌以外,在站岗放哨、侦察敌情、捉拿汉奸敌特、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拆除敌人的据点、疲惫袭扰敌人、空舍清野、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民兵、自卫队,仅从1939年到1942年间,就作战1.8万多次,歼敌9000多人,缴小炮18门,机枪30挺,步枪1379支,手榴弹2.7万多个,粮食65万公斤。

  抗日战争中期,特别是1941年到1942年,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阶段。日军集中其主力进行 “扫荡” “蚕食” “清乡”,国民党顽固派也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企图把敌后抗日军民困死、饿死。各抗日根据地遭到了很大破坏和损失,生活极其艰难,军队和人民没有衣穿、没有粮食,有时不得不以树叶、草根为食。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领导抗日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广大民兵、自卫队发明了劳武结合的办法,一手拿枪,一手拿锄;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为保卫和建设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因为有了民兵、自卫队这支强大的、能劳能武的人民群众武装,抗日根据地的生产、治安有了保障,人民民主政权更加巩固。

  民兵、自卫队始终是支持敌后长期战争的最雄厚的后备军。特别是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后,各抗日根据地民兵、自卫队迅速掀起轰轰烈烈的大参军运动。山东民兵、自卫队在1945年8月,就有4万多人报名参军。尤其是不少地区的民兵组织,在武委会干部的带领下,都是成建制的集体入伍。如太岳区在青城县组成的 “青城营”,安泽县组成的 “安泽营”,翼城县组成的“胜利营”,以及编入山东军区主力部队的 “沂南团”、 “沂北团”和 “沂中团”等等,都是由民兵、自卫队组建起来的。在 “当反攻兵去”的口号下,晋绥、太行、冀中、冀南、华中等抗日根据地的广大民兵、自卫队,也一批批地走向部队,开赴反攻前线。1945年8月,为了迅速扩大主力军,苏中军区在三天之内,即编组了17个步兵团。

  由于广大民兵、自卫队的踊跃参军,主力部队得到迅速扩大,战斗力大大提高。1943年,山东军区八路军部队只有9万多人;到1945年大反攻时,主力部队已发展到27万多人,地方武装近20万人。冀中军区也由9个主力团,很快发展到26个团。八路军、新四军的总人数,更是有了显著的增长。从1944年6月到1945年3月,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由47万人发展到90余万人,而到日本投降后的1945年9月,又发展到132万人。与此同时,尚未参加民兵、自卫队的青壮年男女,也踊跃参加民兵、自卫队,各抗日根据地的民兵发展到268多万人,自卫队发展到1200多万人。

  到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时为止,仅太行、太岳、北岳、晋绥、冀中、冀南、冀鲁豫、冀察、山东、苏中、淮北11个地区的民兵、自卫队,共作战 (包括配合部队作战)29.6万余次,参战民兵达174.5万人,共歼敌伪军10.6万余人,缴获各种火炮620门,轻重机枪402挺,长短枪20674支,飞机4架,舰艇70艘,坦克6辆,火车头59台,汽车430多辆,其他军用物资、弹药一大批。①郑训:《中国民兵史话》,540页,北京,长征出版社,1992。

  朱德在1945年4月25日 《论解放区战场》一文中指出:“解放区部队分为主力军、地方军、民兵自卫军三大类。民兵和自卫军是不脱离生产的,主要担任保卫自己家乡的任务。每一地方的民兵自卫军,完成自己的保家自卫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和配合了全地区全解放区的抗战任务。……解放区人民的生产运动,民兵保卫的功劳很大,敌后许多据点的收复,民兵的围困起了很大作用。……民兵自卫军还普遍担任着生产任务,这样便战斗与生产结合,武力与劳力结合。……主力军、地方军、民兵相结合,这样造成了三者的有机联系。”②《朱德军事文选》,531~532页。

  西方记者也认为,中共领导的 “这支军队不懂怎样使用大炮,也不懂怎样使用一个空军军团。它对现代化的通讯兵的工作,机械化以及医药事务所知之甚少。只有一种因素使它成为伟大的力量,那就是它的战斗精神。它是一支游击军,它依靠着人民的援助而战斗。它的后备力量遍及全国,那就是 ‘民兵’——武装的民众自卫队。差不多所有健全的农民都属于 ‘民兵’,他们都是地方上的自卫团。团员既耕地又打仗。中共声称大约有二百万民兵分布在所有与八路军新四军合作的土地上。”③[美]白修德、贾安娜: 《中国的惊雷》,231~232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之所以能最终战胜强敌,就是 “由于有人民自卫军和民兵这种广大的群众组织和它一道配合作战。……没有这些群众武装力量的配合,要战胜敌人是不可能的。”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1040页。这就是整个抗日战争胜利的结论,是对民兵、自卫队在抗日战争中伟大作用的高度评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抗日战争中的民兵和自卫队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