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红色金融专委会、中国钱币博物馆、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人行武汉分行主办的红色金融历史展上,一块淡青色、质地细腻的“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印制钞票的石印版引起了不少参观者的注意。
这块看上去平凡无奇的石块,却承载着一段血与火的历史。
1939年5月,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发展华中”的精神,李先念同志率部南下,与陶铸等组织的抗日武装力量汇合,组成了新四军豫鄂游击队,主要在鄂中、鄂东、豫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斗争。游击队在斗争中发展壮大,到1941年成立了以李先念为师长兼政委的新四军第五师,创建了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成立了豫鄂边区党委和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政府。
豫鄂边区从成立时起,就处于日伪顽三面包围夹击之中,面临着非常艰难的斗争形势。敌人在疯狂围攻和“扫荡”的同时,对边区进行经济掠夺。日寇将大量“军票”投向边区,抢购物资,使边区内原有通行的法币贬值,造成金融混乱、物价上涨。为了维护敌后根据地的经济独立,急需成立人民自己的银行发行自己的货币。
为了支持对敌斗争,边区于1941年4月在京山召开了军政代表大会,在会上通过了创办边区建设银行等重要提案,随后成立了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建立了印钞厂。
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克服技术人员、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诸方面困难,四处奔波,在敌占区武汉聘请到设计、制版、印刷等技术人员,在天门、武汉购到石印机、圆盘机、铜版、钞票纸、油墨等原材料,于1941年8月正式生产出五角票面纸币。从1941年到1945年,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发行的钞票(又称边币)有五角和一、二、三、五、十、五十、一百、二百、五百、一千元11种面值15种版别。
边币发行流通后,由于具有雄厚的发行准备金,发行数额受到严格调控管理,加之印刷质量好,防伪性强,因此在群众中有极高的信誉。新四军五师队伍活动到哪里,哪里就开辟了边币的流通市场,边币不但在豫鄂边区广大地区占据主体货币地位,还在武汉等敌占区秘密流通。边币的发行粉碎了敌伪对边区金融秩序的破坏,保卫了边区经济命脉,有效地粉碎了日伪的经济封锁,保障了人民生活和部队供给。
此外,为发展农业生产,1941年7月,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在九口堰、洛阳店等地发放无息贷款2万元,建立了10多处消费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生产。在1941年边区政府发动的“千塘百坝”兴修水利抗旱运动中,豫鄂边区建设银行紧急调拨边币300万元作为水利经费。经过一个冬春的苦干,边区共建坝106座、塘堰1063口,水利条件大为改善,使边区人民战胜了严重的旱灾。在支持农业生产的同时,豫鄂边区建设银行还通过发放贷款大力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豫鄂边区建设银行的大力支持下,边区各县先后办起了一批工厂,成立了一批贸易公司,手工业和商业蓬勃发展,为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实现丰衣足食作出了贡献。
边区金融秩序的稳定,促进了边区经济的繁荣,有力地支援了边区军民的抗战。那几年,五师主力部队马不停蹄地挥戈奋战,粉碎了敌伪强大兵力的连续“扫荡”,在安陆、京山、广水打击日本侵略者,炸碉堡、拔据点,令敌人胆颤心惊。
1945年9月,日寇投降后,蒋介石背信弃义,发动全面内战,调动30万人的大军四面八方包围豫鄂边区,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印钞厂被迫停止生产。1946年中原突围时,边币石刻版由印钞一厂厂长朱朝龙亲手埋入京山王家松林的水塘里。解放后,当地群众挖出了5块交给县政府,这些承载着鄂北抗战历史和红色金融发展史的珍贵文物才又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