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将中小学教材中“八年全面抗战”修改为“14年抗战”,还原了抗战历史全貌。在14年抗战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为取得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事实上,早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前,东北地区党组织联合一切反日力量抗击日本侵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初雏形。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接见美国记者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东三省抗日义勇军确有密切关系,那里也是民族统一战线,除共产党员外,还有其他的派别及各种不同的军队与民众,他们已在共同的方针下团结起来了。”可见,东北率先探索实践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东北最早反抗日本侵略,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萌芽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强占东北。驱逐日寇,收复失地,成为东北民众的一致愿望和共同使命。以中共满洲省委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坚持东北抗战的唯一政党,是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领导核心。“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就发布了《关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洲的宣言》。在满洲省委坚决抗日主张的号召和影响下,东北抗日形势迅猛发展起来。1931年11月4日,黑龙江省代理主席马占山指挥“江桥抗战”,打响了武装抗日第一枪。原东北军爱国官兵、农民、工人、学生、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组成抗日义勇军,同日军展开血战。从1931年末到1932年五、六月间,东北抗日义勇军蓬勃发展,总数达40万以上。但当时东北抗日力量多为自发组成,相互之间缺乏团结联合精神,在与日寇对抗时往往处于劣势,各股抗日力量唯有联合起来,一致对外,才能抗击侵略者。 1931年底,中共中央驻东北特派员罗登贤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他根据东北革命形势变化,将满洲省委从沈阳迁到哈尔滨,在迅速恢复发展党组织的同时,及时将满洲省委工作重点转移到创建抗日武装上,并对建立统一战线联合抗日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1932年初,罗登贤与周保中、杨林等共同起草了《抗日救国武装人民群众进行游击战争》文件,特别指出:“只有人民群众起来,只有在群众中创建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武装,才能保证彻底抗日救国。同时党以这样的武装为核心力量支持、援助和联合其他非党的一切抗日武装力量共同反抗日本侵略者”。这个文件就是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初萌芽的标志。
罗登贤陆续将省委的军事骨干杨林、赵尚志、冯仲云等派往东北各地,联合义勇军、地方武装、山林队等各方力量,组建抗日武装,先后创立了巴彦、汤原、饶河、珠河(今尚志县)等十几支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其中,巴彦游击队是赵尚志和张甲洲一起集聚了大批抗日救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以北平学生为主)和广大工农群众建立起来的。
1932年6月“北方会议”召开后,在“左”倾错误路线影响下,罗登贤被撤销了满洲省委书记职务。但罗登贤领导满洲省委已经开始了建立统一战线的探索,这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东北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日后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历史贡献。也正是由于东北在当时首先具备了发展抗日统一战线的基础和条件,因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得以最早在东北酝酿和萌芽。
中共中央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在东北地区得到最早践行
随着抗日形势发展,团结抗日的呼吁越来越强烈,中共中央逐步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3年1月17日,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名义发表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愿在三条件下与全国军队共同抗日宣言》,这一宣言成为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思想提出的主要标志。1月26日,满洲省委接到 《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一·二六指示信),信中总策略方针明确指出,“尽可能的造成全民族反帝统一战线”。5月15日,满洲省委作出《关于执行反日统一战线与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决议》,确定了东北党组织当时的中心任务是执行反日民族革命统一战线,联合一切反日力量,开展反日斗争与反日游击战争。 满洲省委将我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陆续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地区由以义勇军为主体的群众自发的抗日斗争,转向了建立由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抗日道路。满洲省委根据各种抗日队伍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多种联合方式。对由马占山、苏炳文、李杜等东北军高级将领率部组成的队伍,主要采取发动群众给予慰问、支援等方式,同时派有经验的党员到士兵中开展宣传引导工作;对由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与爱国民众结合组成的,比如王德林、唐聚五、邓铁梅等组织的救国军、自卫军,省委派得力同志把这些部队争取到党的领导之下,这些派出的同志发挥了领导骨干作用;对农民大刀会、红枪会、自卫团等武装团体和带有占山拜把头性质的抗日山林队等队伍,省委强调要根据这些队伍特点,采取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与之建立联系。
这一阶段,满洲省委团结东北各类抗日武装力量,有针对性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贯彻中共中央统一战线思想的结果,为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东北抗日联军的组建,标志着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1935年夏,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发布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这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形成的一个标志性文件。《八一宣言》根据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经验,提出建立“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主张。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根据中共驻国际代表团和中共中央的指示,1936年1月28日东北反日联合军队军政联席会议在黑龙江汤原正式举行,2月20日会议达成一致意见,以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周保中、谢文东等人名义联合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各派抗日武装的番号统一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先后建立11个军,第1、2、3、6、7等军是在共产党领导反日游击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4、5两军是在王德林的救国军、李杜的抗日自卫军余部的基础上建立的;第8、9、10、11军是在义勇军余部和抗日山林队的基础上建立的。人数最多时有4万多人。 1937年全国性抗战爆发后,东北抗联的抗日活动成为全国抗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后来东北抗日联军在日寇的疯狂进攻下,处境日益艰难,但是他们仍然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从1931年到1945年,日军在东北共死伤18万余人,两名日本大将在东北丧命,伪军死伤5万余人。抗日联军伤亡3万余人,其中师以上干部约百人。
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建的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军事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统战思想的产物,他们不分种族,不分党派,团结一致,驱逐日寇,保卫家国,对于结盟者做到不损害其利益,与结盟者一道与敌人做坚决斗争并取得不断的胜利,并且始终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保证了党的绝对领导权,这是对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标志着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总之,东北共产党人在全国尚未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际,在东北这个局部地区率先贯彻了党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初步培育形成了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本文刊发于《中国统一战线》杂志,作者系黑龙江省委统战部研究室主任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