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黄山,因抗日标语格外神奇;抗日标语,让锦绣黄山更加壮美。这幅黄山上的抗日标语,便是镌刻在黄山立马峰上的巨幅直书摩崖石刻“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
由黄山慈光阁前行约2.5公里处有立马桥,在立马桥头举首眺望对面海拔1589米的立马峰(又名青鸾峰),可见悬崖上一大峭壁,凌空直书而下,上面镌刻着“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十个大字,每个大字一丈八尺见方,每一笔划宽二尺四寸。其中的“平”字的一竖竟达三丈六尺长。字与字之间相隔一丈,凿刻每笔划深度为三寸。全长二十七丈六尺,相当于二十四层摩天大楼那么高。落款处则有“民国二十八年”、“唐式遵题”等字样石刻。在此“只能在山下抬头仰望,不能攀登”的、“禽鸟难飞度,猴猿愁攀登”的立马峰的悬崖峭壁上,镌刻如此巨幅抗日楹联标语,堪称“大气势、大气魄、大气概”之“三‘大气’”极品。
拟定并题写这幅黄山上的抗日标语的唐式遵,究竟何许人也?唐式遵(1883-1950),字子晋,民国二级陆军上将,抗日名将。系川军抗日名将刘湘麾下最亲信的将领,文武双全,儒将风范,文采颇具,酷爱书法。抗战时任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部设在屯溪,今黄山市府所在地),长期镇守皖南(屯溪、黄山、九华山一带)。 1950年四川大部解放后,他成为国民党最后一任四川省主席。毛泽东同志曾对唐式遵予以较高的评价,说他在抗战期间“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
唐式遵的抗日履历战绩辉煌:1937年,抗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面对“国破山河在”的民族生死存亡危局,唐式遵率部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以诗明志,云:“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 ”其时,刘湘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任副总司令兼二十一军军长,率部于太湖南岸抗击日军第18师团和伪满靖安军。刘湘逝世后,唐式遵升任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立即通电各方,表示“遵守刘湘遗训,抗战到底”。 1939年,一度统兵驻扎九华山。发动青贵战役,将日军的扫荡部队赶了出去,升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顾祝同),仍兼二十三军团长总司令。冬天布防江南一带,腰击长江日军航运。 1942年,浙赣会战开始,中国军队失利,形势万分危急。唐式遵将军固守皖南,确保了皖南二十余县的安全,并牵制了日军西进和阻止了日军由长江口登陆。当年12月,国民政府召开全军参谋长会议,高度评价了江防战绩,唐式遵将军受到军事委员会及国防部的传令嘉奖。1945年5月,国民政府召开六届六中全会,唐式遵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为什么说 “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是一幅黄山上的抗日标语呢?首先,这幅标语出自抗日名将唐式遵将军之心胸、之手笔,是他“抗战到底”坚定意志的另类宣泄与表达,不啻是他“抗战到底”的海枯石烂永不变般的 “黄山宣言”;其次,标语镌刻在黄山立马峰,标语中所涉及到的景点 “立马峰”、“东海”、“太平”等,均系黄山区域的景致,是“黄山上的标语”;最后,标语以联明志、勒石永存、情景交融、喻义非凡、话中有话、一语双关地直指日本鬼子小东洋,明眼人一看便心知肚明其中的抗日情怀,字里行间充溢着的抗战色彩相当浓郁。 “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立马”明指立马峰,暗喻将士在敌人面前横刀立马奋战不屈;“东海”明指黄山五海之一的东海,暗指东海倭岛小日本;“太平”明指黄山北边的太平县(今黄山区),暗喻希望早日击退日寇、天下太平;“空”和“望”则分别表明了对日本“小东洋”的藐视和对抗战胜利与和平的渴望,是一幅名副其实、地地道道的“黄山上的抗日标语”。
如此巨幅标语,78年前是如何镌刻上立马峰的悬崖峭壁之上的呢?原来是唐式遵招募黄山石工宣庆发、吴玉刚、朱立宗、胡义和等六人,采用竹篓、篾缆等原始工具,自峰顶坠下,冒着生命危险,悬空作业,一如当今之“蜘蛛人”般,猿行蛇伏,艰难镌刻,费时半年多才大功告成、赫然问世、传为神奇。
三年之后,1942年8月间,唐式遵又在九华山毅然出资,派人在陡峭石壁上,以“楷中有隶、楷隶兼融”的书法,携刻了“固我山河”这又一巨幅石刻抗日标语,以激发全体将士和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3年前的黄山上的抗日标语“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具有异词同情之美、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