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战时中国 > 抗战时期鲜为人知的两次“文化长征”

抗战时期鲜为人知的两次“文化长征”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提起“文化长征”,许多人都会想到西南联大的那次壮举——1937年11月11日,上海沦陷。12月13日,南京沦陷……长沙成为抗战重镇,长沙临时大学被迫再度迁往云南昆明。联大师生分三路西迁:体检不合格者由长沙经粤汉线南下至广州、转香港、海防,最后经滇越铁路到昆明;冯友兰、钱穆、朱自清等十名教师经桂林、柳州、南宁,过友谊关进入越南,再乘火车入昆明;其余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徒步去昆明……

  其实,抗战时期,还发生过两次文化长征,因其规模小或宣传较少,所以一直鲜为人知。学者岳南在《那时的先生》一书中对此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李霖灿是河南辉县人,生于1913年,13岁时考入河南开封省立第一师范学校,21岁进入杭州国立艺专学习美术。1938年初,因抗战形势吃紧,在国民政府的主导下,杭州国立艺专与北平艺专在湖南沅陵合并为一校,称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其间,沈从文先生曾到校慰问师生,李霖灿因此与沈从文先生结识。后来,因被合并的两校步调不协调,尤其是派系倾轧而闹得势不两立,合并不久就解体了。此时,抗战形势日趋紧迫,长沙发生大火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奉命由沅陵迁往昆明。由于当时的交通工具非常缺乏,包括李霖灿在内的七名毕业班学生便准备组成一个七人步行团,长途跋涉由沅陵经贵州向云南进发。李霖灿被任命为团长。临行前,滕固校长还特地提出了要求,希望步行团七人沿途留意文化古迹并做考察。

  稍做准备之后,步行团便上路了。尽管风餐露宿、吃尽了苦头,他们依然对沿途的文物古迹进行了考察。团长李霖灿最为勤奋,沿途雄伟壮美的自然风景以及淳朴的民风民俗令他陶醉,他不断创作,画了很多幅速写。后来,同行的同学吴作人在谈到李霖灿时说:“一路贫穷,一路画速写,苦学不辍。”因种种原因,步行团到达贵阳时,有四人已经脱队了。但剩下的三人并没有放弃信念,决定继续徒步向昆明进发,这三个人是李霖灿、夏明、李长白。在贵阳稍事休息后,1939年2月7日,三人团开始向昆明进发,沿途又经历了很多波折和苦难,终于于3月3日抵达昆明,西南联大的部分同学专门到昆明街头迎接他们。李霖灿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高原社同学在路上迎接我们,又安排了一位向导协助我们,是很感人的。只是晚间的欢宴,有此必要吗?我觉得工作要紧,要拿出计划来!前进!前进!”当时,沈从文先生已经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听了步行团的事迹后,于3月5日在家里举办了一个欢迎谈话会,欢迎三位步行勇士,听他们谈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根据国民政府指令,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三所学校和北平研究院西迁,于9月10日在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初,太原沦陷,西安告急,加上日本飞机对西安的狂轰滥炸,西安处于危险之中。国民政府教育部再次发出电令,命令西安临时大学迁往陕西汉中。为了做好师生的南迁工作,西安临时大学将全校师生分成几个中队,每个中队为一个行军单位。师生先是坐闷罐火车从西安到宝鸡,而宝鸡离汉中路途遥远,但这段路程没有办法再坐车了,一千余名师生便决定徒步赶往汉中。于是,师生们便按照原先预定的行军编制,沿川陕公路徒步行军。一路上,他们晓行夜宿、餐风饮露,过渭河、越秦岭、渡柴关、涉凤岭,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了汉中。

  这两次文化长征,堪称是可歌可泣的壮举。在抗战时期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书写了中华民族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抗战时期鲜为人知的两次“文化长征”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