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剧社的部分成员合影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流经河北省石家庄地区的平山、灵寿、正定、藁城、晋州、无极等地。它是石家庄的母亲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流域内诞生了商代台西、中山国、常山郡、真定府等历史文化名城,更是孕育了模范抗日根据地、“开国第一城”等红色沃土。在抗战时期,平山县诞生了一支土生土长的“文艺平山团”,通过文艺形式鼓舞民众抗日救国,在滹沱河两岸留下无数抗战壮歌,它就是著名的铁血剧社。
1937年9月,王震率八路军120师359旅来到平山县,抗日烽火燃烧在滹沱河两岸。1937年10月7日,717团政委刘道生、副团长陈宗尧率领战地救亡工作团来此扩军,得到了中共冀西特委的大力支持。时任冀西特委组织部部长的栗再温,分赴全县各地宣传发动群众,号召广大青壮年参军参战,他还带头把自己家族的子弟送到部队。在冀西特委和平山县委的共同努力下,平山县很快掀起了保家卫国、参军参战的热潮,从10月7日到11月6日,就有1500名平山子弟报名参加了八路军,组成了在抗战期间屡建奇功的“平山团”。为了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战宣传,平山县委还打算成立青年抗日救国会和“文艺平山团”,铁血剧社由此诞生。
1938年1月,平山县成立青年抗日救国会(以下简称青救会)。青救会主任齐一丁倡议建立一支文艺宣传队,深入广泛宣传抗日救国思想,这个文艺宣传队成立后被命名为铁血剧社,平山县的人们也称之为“文艺平山团”。1938年4月底,平山县王植庭、张学新、曹峙等农村青少年报名参加铁血剧社,原青救会宣传部部长王血波任铁血剧社社长。在抗战烽火中,铁血剧社跑遍了滹沱河畔很多村落,深入太行山深处的沟沟坎坎,他们通过唱歌、歌剧等表演形式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为部队筹粮筹款。由于表演内容反映了老百姓的身边人、身边事,所以深受群众欢迎,最初铁血剧社只有十几个男演员,他们用募集来的二胡、笛子、三弦等乐器演出。曹峙长相白净有点像女生,在剧里经常男扮女装演坤角,1938年底,为了表达抗战到底、不怕牺牲的决心,剧社队员纷纷改名,曹峙根据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语,将自己名字改为曹火星,开启了以文艺报效国家的征程。
铁血剧社里也有少数文化青年,清华大学毕业的刘景祥在铁血剧社任编辑和导演,创作了不少剧本。齐一丁等人也兼职编剧,他们演过的剧目有:《一个逃跑的游击队员》《鬼子、汉奸、亡国奴》《脱了羁绊的女性》《参加八路军》《认贼作父》《宝山参军》《血泪仇》《攻打平山县城》《贾玉》《戎冠秀》等。大部分剧目没有固定的台词,演员上台自编台词,演出揭露了日寇在我国领土上烧杀抢掠的暴行,展现出人民群众奋勇抗战的斗争精神,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抗战热情。此后,由王血波作词、芦肃作曲,谱写了《铁血剧社社歌》响彻滹沱河两岸。
1939年夏,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等4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之后,华北联合大学从陕北来到了晋察冀边区。平山县委决定让铁血剧社全体人员到华北联合大学文艺部学习半年,根据剧社成员的特长将他们分到文艺部的戏剧、美术、音乐三个系学习文艺理论知识。通过系统学习,剧社成员掌握了很多文化理论知识,提高了文艺创作能力。在此期间,曹火星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上战场》,后来又谱写了《选村长》《万年穷翻身》等歌曲,由于这些歌曲把河北的地方特点和当时的抗战形势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所以很快就在河北中西部流行起来。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不解决这两个问题,或这两个问题解决得不适当,就会使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和自己的环境、任务不协调,就使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从外部从内部碰到一连串的问题。”并明确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中国革命文艺指明了正确方向。1943年4月,铁血剧社改由晋察冀边区抗日联合会领导,随边区抗日联合会转移到阜平,为贯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进一步明确剧社为群众服务的方向,铁血剧社更名为群众剧社。秋季,群众剧社离开家乡来到平西解放区工作,开展当地群众运动和游击区政治宣传。平西解放区位于北平西南,是华北的最前线,包括宛平、房山、涞水三个县大部,昌平、延庆、良乡、涿鹿、蔚县、宣化、怀来等县一部。群众剧社发动群众减租减息,通过开展文艺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1943年,国民党推出了《中国之命运》一书,全书的主旨思想是宣传只有国民党救中国,只有三民主义救中国,并以此把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共产党立刻开展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的宣传,指出共产党与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1943年8月25日,延安《解放日报》刊发了一篇社论文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曹火星看了这篇社论后突发灵感,在房山县霞云岭堂上村老乡家的一间旧屋的土炕上,一夜未眠,一气呵成,创作了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随后该歌曲在群众剧社主办的刊物《群众歌声》上发表。1945年9月12日,《晋察冀日报》刊登了这首歌。这首歌曲立意深远、满怀激情、铿锵有力,并借用了当地流行的霸王鞭民歌形式,很快在平西地区流行起来,逐渐唱响到整个晋察冀解放区和全国抗日根据地。这首歌曲在抗战时期发挥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使人民群众更加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激励了更多的抗日志士参加革命,投身战场英勇杀敌。从部队到地方,从乡村到城市,这首歌风靡全国,在传唱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众自动更改了歌词,词中最早是“坚持抗战六年多”,是创作时的时间,到1944年改为“七年多”,1945年改为“八年多”。鲜为人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还为这首歌改了词,他提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不够准确和科学,在没有共产党之前,中国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了,应该加一个“新”字,改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949年天津解放后,群众剧社社长王莘率领剧社随部队来到了天津市。9月,以群众剧社和天津音乐工作团为基础建立了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设有歌舞剧团,王莘任团长,他作词谱曲的《歌唱祖国》流传至今,成为经典红歌。1953年,歌舞剧团改为歌舞团,1956年,歌舞团从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独立出来,1959年歌舞团扩建为天津歌舞剧院。从滹沱河畔走出来的“文艺平山团”,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从抗日烽火到新中国成立,再到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荣历程,铁血剧社的成员们不断前进,他们一面战斗,一面进行艺术实践,创作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培养了一批批具有爱国情怀的作曲家、艺术家,走出了一条光辉的革命道路。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战火硝烟早已淡去,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支在抗战烽火中成长起来的文艺剧社,不会忘记剧社成员们创作的那些气势磅礴、充满民族精神的歌曲,不会忘记他们在团结凝聚抗战力量中作出的艰苦努力。今天,人们将继续咏唱着这些歌曲,以更加坚定的民族自信、更加豪迈的奋斗激情,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来源:“学习时报”微信公众号。原文载《学习时报》2023年9月22日04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