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后直扑广州,广州沦陷。从此,南粤大地上掀开了一场场规模空前的抗日救国殊死大战。在清远的银盏坳,中国军民在广东战场上最为壮烈的粤北会战中创造了击毙千余名日军的壮举;在南雄的蓝天下,稚嫩的中国空军悍不畏死,打响了一场又一场岭南近现代史上罕见的空战;在虎门的碧波中,中国海军以弱胜强,打赢了抗战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场海战。
无数英烈在最危难的时刻挺起了岭南儿女的脊梁,在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中书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广州日报记者分赴抗战时期广东各个主战场,寻访抗日战争时期血与火的痕迹,揭开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壮烈历史。
登陆:
惠州四陷敌手
沙下惨案3000人被杀
前些天,有网友在西子湖畔论坛发出重建沙下惨案纪念碑的倡议,引起众人共鸣。1938年10月12日,日军进犯华南,首先从大亚湾登陆,随后又两次从这里登陆,惠州城曾4次沦陷。其间,中国军民奋勇抗击,导致日军占领后疯狂报复,烧杀抢掠,其中在西枝江边一次杀了3000多人,制造震惊南粤的沙下惨案。
据当年的上海《申报》报道,1938年10月12日,日军从大亚湾登陆,直逼惠州,国民党淡水守军大部分向龙岗和永湖撤退,惟451旅902团1营2连的全连士兵和一部分红色地方游击队沿着惠淡公路突进,于13日晚抵达惠州近郊的小挂榜山间,扼守数座碉堡。14日早,日军开始了猛烈攻击,前后发动三次冲锋,双方互有伤亡。因弹尽援绝,寡不敌众,二连士兵全体殉国。1939年1月初,惠州光复。惠州名绅张友仁去收拾小挂榜山的这批忠骸,合上别处所拾获的遗骸,约有百具。
1942年2月3日,日军再次由水陆两路向惠州进犯。2月4日晨,守军独立第九旅六二六、六二七团与敌展开血战,击毙日军酒井部中川联队长,毙伤敌200多人、战马5匹,击沉敌船2艘。5日晨,惠州第三次陷于日军之手。正是这次中国军民的抗击,日军侵占惠州城后疯狂报复,奸淫掳掠、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连续3天血洗惠州城。
曾任广东省文史馆馆员、惠州华侨中学校长的王映楼(已故)在《惠城四次沦陷》中称,“寇以其联队长之死,下级军官及兵士亦战死多人,怀深恨,而泄之于人民。”日军进入惠城,穷搜男丁,无论少长,皆捆押,得三千余众,虽七八十岁之老人不免。“初犹使其搬运物资,三日后,无可搬运,遂用绑赴水门外沙下及北门外江边,用刺刀一一杀死,投尸江水,其余城内外各空旷地,亦用为杀人场所,三千余众宛转呼号以死,一时尸横遍地,血流成渠。”
这一事件史称为惠州“沙下”大惨案。惠州博物馆曾于1984年12月在沙下立碑以记,但后来整治两江四岸建滨江公园时,纪念碑被拆除。2014年惠州住建局表示,沙下惨案遗址将作为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进行规划落实。目前,该市文广新局等相关部门正在牵头开展沙下惨案遗址的文化挖掘、保护、管理和研究等工作。
目前,高榜山当年的抗战遗迹早已难觅,唯有飞鹅岭现仍保存有战壕与机枪掩体等遗迹,见证着当年中国军人英勇抗击日寇的峥嵘岁月。
正面战场陆战:
粤北会战激烈争夺银盏坳
尽管抗战的硝烟逝去了大半个世纪,但在清远银盏坳,当地上年纪的村民依然对侵华日军当年对家园的残暴屠戮切齿难忘。事实上,就在银盏的天坪岭山头制高点,至今仍残存着日军当年逼迫村民挖掘的战壕遗址。在清远与花都接壤的银盏新市,有一座灰墙黑瓦的农家小院,墙壁的青砖上依稀可见日军入侵时留下的累累弹孔,这是1938年11月爆发的银盏坳抗战留下的历史印记。
据史料记载,日军为了打通粤汉铁路、全面占领华南,多次北犯,先后引发了广东省抗战中三次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影响较大的粤北会战。为了阻挡占有空中和武器装备优势的日军北犯,驻守在清远的国民政府军将士,坚守在阵地上,多次与敌军展开激烈的战斗。
银盏坳一带是国民政府军阻击日军北犯的重要战场,战斗最为激烈,国民政府军的伤亡尤为惨重。1939年12月中旬,第一次粤北会战拉开序幕。向北进犯的日军左翼104师团等约15000余人,首先向银盏坳地区猛烈攻击。驻守在阵地的152师官兵顽强踞守,随后157师、158师和187师也先后投入战斗,在方圆10多公里地域内的银盏坳、伯公坳、王子山、青龙岗、槎冚、源潭等处阵地,与敌人反复争夺。在持续20多天的银盏坳阻击战中,击毙副联队长山本正一中佐等约千余名日军,守军也付出了伤亡千余人的代价。
回忆起当年抗战之激烈,当地八旬村民赖伯曾清楚记得,日军为加固天坪岭的工事,曾用刺刀加皮鞭驱使银盏坳的村民上山挖掘战壕,并拆去粤汉铁路的铁轨,一根根搬上山头,搭建临时地堡,稍有不从,即开枪射杀。
空战:南雄4年半击落敌机13架
莽莽帽子峰上,滔滔浈江旁,旧日的粤汉铁路已成今日的京广大动脉。但在帽子峰顶苍翠的松林中,几个巨大的仿若蛰伏猛兽般的碉堡依旧若隐若现地默默守卫着韶城。它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三次粤北战役的全过程。
1938年广州沦陷后,当时的广东省政府被迫撤退至韶关。韶关扼守粤湘赣三省咽喉,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再加上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铁路大动脉粤汉铁路由此经过,日军视韶关为必下之城,悍然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粤北战役。
1939年12月、1940年5月、1944年11月,日军分三次向粤北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前两次均以中国军队的胜利告终,而第三次粤北战役,日军攻占了韶关,打通了粤汉铁路。
在地面战争打响之时,在粤北上空也展开了一场鲜为人知的岭南近代史上罕见的空战。据南雄文史专家刘兴洲介绍,从1937年底到1941年的4年半中,日寇共出动飞机145架,实施空袭南雄城乡31次,投弹共414枚,炸毁民房275栋,烧毁民房280栋,占当时南雄县城民房的三分之一。
如今漫步于南雄城乡大地上,往日战火已不留一丝痕迹,但悲壮的故事却依然镌刻于许多老人的记忆中。经历过日寇轰炸的刘光清老人说,许多人起初并不知道这种嗡嗡作响的“大铁鸟”的威力,这导致日军在最初的轰炸连连得手。为了提醒城中民众,南雄城在三影塔最高层处放置一个大铁钟,每次敌机来袭前,都会敲响大钟作为空袭警报,每当听到警报响,全城的人都躲进山里去。
对日寇第一次轰炸,刘光清记忆犹新:“天上‘嗡嗡’飞过的战机清晰可见,抛下的炸弹伴随着‘轰隆’的巨响,一排房屋像骨牌一样轰然倒塌。第一次空袭就把西门街一带变成了陈尸场——几个正在屋外闲聊的中年人当场被炸死;正在家中准备午饭的妇人,被突然倒塌的土墙深埋,再也发不出任何声音。”
为了阻击猖狂的日军战机,当时的国民政府调集大批工兵、民工在南雄建设了一个军用机场。据南雄学者刘兴洲介绍,当时南雄机场的机库里停放着10多架美制霍克式战斗机。在日寇空袭南雄的4年半中,中国空军大多是使用英制格式双翼机、美制霍克ii式飞机,而对方使用的则是日军最先进的96式轰炸机、驱逐机。
1938年2月25日上午9时许,日寇12架飞机入侵南雄。在机场待命的12架中国战机奋起迎战。中国空军第二十八队分队长陈其伟身先士卒驾机冲入敌群,忽而俯冲攻击,忽而翻腾打滚,攻势凌厉。日寇见此机作战勇猛,于是集中两架战机向陈其伟包抄过来。
正当陈其伟对一架敌机穷追猛打时,突然有2架敌机从侧后面包抄上来向他左右夹攻,他顿时陷入了三面受敌的不利局面。陈其伟临危不惧,以一敌三,最终寡不敌众不幸中弹。在即将坠机的最后时刻,陈其伟加速俯冲撞向前一架敌机未果,战鹰坠毁在如今的南雄黎口镇迳口村。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底到1941年的4年半中,中国空军在南雄上空共击落日军飞机13架。
海战:虎门击伤日本4艘最先进战舰
“在虎门沙角蛇山,至今仍然保留有多座炮台遗址及日军占领后修建的多个钢混结构的碉堡。”昨天上午,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张建雄告诉记者。
在蛇山的山顶,记者见到了一座大型的炮台遗址和一座保存完好的日军修建的碉堡。该炮台呈圆形,四周布有30多个用来堆放炮弹的弹坑。中间是安放大炮的位置,如今,已没有了大炮,只见多根外露的钢筋,它见证了抗日战争期间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海战。
提起抗日战争的海战,人们耳熟能详的是袭击“出云号”、江阴要塞战等,但是同样波澜壮阔的“虎门海战”却鲜有人知道!此战结局更是出人意料,中国军队共击伤4艘日本当时最先进战舰,并成功阻止日本海军从虎门要塞登陆。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日本海军计划全面封锁中国沿海,伺机突击登陆华南海岸,以配合陆军开辟华南战场。1937年9月14日凌晨,一直守卫在珠江口的“肇和号”巡洋舰和“海周号”炮舰开始当天例行巡逻警戒。在两舰到达珠江口大角与沙角一线的海口时,发现5艘日本军舰。当两艘中国军舰尚未摆开阵势时,日军的炮弹就已劈面而来。“海周”舰当即还击。抗日战争史上的第一次海军之战就此打响。
面对吨位是中国战舰两倍、且为日本最先进的巡洋舰“夕张”、驱逐舰“疾风”和“追风”的攻击,中国海军的两艘战舰显然不是日舰对手。坐镇虎门的陈策登上虎门炮台指挥作战,下令沙角灯台岛炮台开炮支援“肇和号”和“海周号”。
在海面击垮了中国战舰之后的日军气焰越发嚣张,立即炮击虎门要塞,同时命令海军陆战队准备登陆!守将陈策早就准备好了三个绝招。据日军所掌握的情报,虎门炮台当时的火炮最大射程只有12公里。但陈策为了提高炮弹的射程,他设法请来专家将大炮的射程从12公里提高到了15公里。虎门炮台守军连续击中日军“甘丸”舰首、中舱,等待登陆的日军陆战队员死伤惨重。
随后,中国海军四艘鱼雷快艇直扑着火受伤的“甘丸”舰。正当日舰继续和大角、沙角炮台展开炮战之际,突然听到头上传来隆隆飞机声,中国空军的霍克战机已经杀来。见状,日军被迫停止了对虎门要塞的炮击,全舰队撤退。中国战机乘胜追击,发动4次攻击,最后把不可一世的“夕张”号战舰击中,该舰逃了十海里后失去动力沉没,另外2艘敌舰被重创。
敌后战场:
炮楼守村、青纱帐伏击以少胜多
在正规军于正面战场与日寇殊死大战之际,地方抗日武装、游击队在群众的配合下,也与日伪军展开了不屈的斗争。1945年2月15日,驻三水西南镇的日军及三水等地伪军二千余人向沙头村“扫荡”。爱国武装采用转移主力,留少许兵力牵制敌人,最后内外夹击的战术,连续战斗六个昼夜,将敌击退,击毙日军二十余人,伤伪军四十人。抗日军民牺牲八人。
当年的三水沙头村,现属南海狮山,位于三水乐平和南海狮山官窑的交界位置。记者来到沙头村采访时,村中的老人对于当年抗日战争仍仿佛历历在目。今年78岁的潘海告诉记者,当年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曾在沙头村中的文贵潘公祠中驻扎。
“当时整个沙头村都被日军攻打,但这里始终打不进来。”潘海说,在沙头保卫战中,当时战况十分激烈,沙头村得以守住,要归功于祠堂旁的三座品字形的炮楼,炮楼稳固地掌握在游击队员和民兵手中,日伪军组织了多次冲锋,均被击退。可惜当年的炮楼后来被拆毁建成粮仓。
在当年的抗战中,与沙头村相邻的新和村、凤岗村却成了“无人地带”。凤岗村村前的“遂高书舍”、“宝聚书舍”等几栋老屋,墙壁上破损的青砖还有当年的炮弹痕迹。“日本仔来了,看到有人烟的地方就轰炸,村中老屋被烧毁不少。”70多岁的村民邝文星说。
在顺德北滘的西海村高耸着一座纪念碑,也在诉说着一场以少胜多的艰辛战斗。1941年10月5日,日伪军以1个营的兵力,对西海进行试探性进攻。10月17日6时许,伪军第二十师副师长李辅群率伪军2000余人,进攻抗日根据地西海。
尽管当时驻西海的抗日部队才250多人,但是通过动员起当地的民兵和群众,同时利用河涌、鱼塘纵横交错的有利地形和“青纱帐”(高耸的甘蔗林),抵抗日伪军的民众埋伏在堤围、鱼塘和稻田以及蕉林等地方。
经过近10小时的战斗后,游击队以1死1伤的代价,共歼敌1个团,击溃2个团和1个护沙总队,击毙伪军200多人,俘虏伪军110多人,缴获七九步枪400多支、机枪5挺、短枪50多支、子弹1万多发,被誉为“西海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