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①胡德坤:《中日战争史》,1988年,第33页。 ②同注1。 ③《申报》,1931年9月21日。 ④同注3。 ⑤《申报》,1931年9月22日。 ⑥《大公报》,1931年12月5日。 ⑦《时事月报》,1932年,第6卷,第4期。 ⑧《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第70页。 ⑨ 《申报》,1932年5月25日。 ⑩《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2辑,第29册。 ⑾.《大公报》,1931年12月14日。 ⑿.《国闻周报》,第9卷,第4期。 ⒀.同注9。 ⒁.《申报》,1932年6月30日。 ⒂.《申报》,1932年4月12日。 ⒃ 《独立评论》,第6期,1932年5月26日。 ⒄《申报》,1932年7月2日。
⒅同注10。
⒆《大公报》,1932年1月21日。 ⒇胡汉民:《什么是我们的生路》,《三民主义月刊》,第1卷,第3期。 (21)《蔡元培传》,第362页。(22)《鲁迅研究资料》,第4辑,第216页。(23)《“清共以前绝不言抗日”》,天津《益世报》,1933年4月12 日。(24) 《申报》,1933年4月30日。(25)《“清共以前绝不言抗日”》,天津《益世报》,1933年4月12日。(26).《申报》,1932年7月5日。(27).转引自邱钱牧:《九一八后民族资产阶级的转变》,《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28).胡德坤:《中日战争史》,1988年,第92页。(29).王健民:《中国共产党史稿》,第3篇,第71-72页。(30)《如何结束共乱》,《大公报》,1933年4月3日。(31)《如何结束共乱》,《大公报》,1933年4月3日。(32)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从“九一八”到“七七”国民党的投降政策与人民的抗战运动》,第25页。(33)《中央周报》,1931年11月16日,第180期。(34)《申报》,1931年11月14日。 (35)《大公报》,1931年11月20日,同年11月25日。(36)转引自王宣仁:《国民党对日政策转变的主观因素》,《湘潭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37)《革命文献》,第35辑,1286页。(38)《西安事变研究》,第57页,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