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唐代,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出土。现藏镇江博物馆。高34.2厘米。通体银质,花纹鎏金。龟座刻画逼真,银龟昂首曲尾,作匍匐之态,四足着地以支撑整件器物。银龟背部隆起,阴刻有龟裂纹,龟背之上有双层莲花座,上承圆柱形筹筒。以龟为座,背负一有...
西汉, 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高21厘米,长48.5厘米,宽25.5厘米。现藏湖南省博物馆。顶式长方形,木胎,奁身满布凸起的云气纹作装饰,其作法是先以白色沥粉勾出高起的线条轮廓,再用朱、绿、黄三色漆勾填出色彩灿烂的云气纹,其髹饰手法和风格与...
据地宫出土的《随真身衣物账》记载,中有武则天、唐懿宗、唐僖宗、惠安皇太后等供养的丝绸服饰多达七百余件,种类包括有绫、罗、纱、绢、绣、印花和编织等,一般以专门的箱箧盛放。从丝绸的组织结构来看,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丝绸几乎包括出土丝绸的所有品种,可谓是一座...
战国中期,1982年江苏盱眙南窑庄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院。为容酒器,该壶由器身和肩与腹上的网套组成。器身作侈口,长颈,圆腹,圈足。铜丝网套由九十六条卷曲的龙和五百七十六枚梅花钉交错套扣而成。网罩中间有错金云纹铜箍,箍上有相间兽首衔环和倒垂的浮雕兽各四个,...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众多织物品种,按照丝织品的组织结构划分,有绢、纱、锦、罗、绮、绦等,门类齐全,几乎包括了先秦时期丝织品的主要品种。经鉴定,丝纤维的各种主要特性与现代桑蚕纹相似或相同,有别于柞蚕丝,因此可以确认它们属于桑蚕丝纤维,但又比现代桑蚕丝的...
三国吴,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现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2.4厘米,长9.6厘米,宽5.6厘米。耳杯又称羽觞,是中国古代的饮酒器。该对耳杯为皮胎,平底。耳杯口沿均镶鎏金铜。耳杯正面髹黑漆,花纹并不显著。背面纹饰以黑、红、黄三色相间,表面光滑,花纹自...
汉代贵族妇女的发式十分考究,假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的西汉女尸上,仍然保留着原来的发髻:由缀加假发梳成的盘髻。梳理时将假发续接在真发之下,然后反转上来盘到头顶上,形成高髻,再用发笄插入固定。 汉代流行的女子发式主要有三角髻、...
北魏时期,1965年甘肃敦煌莫高窟125-126窟间缝出土,现藏敦煌研究院。长49.4厘米,宽29.5厘米。佛像供养人绣品为北魏广阳王元嘉供奉的刺绣佛像残片,虽残损严重,但仍可见一佛、一菩萨、五位供养人以及各式纹饰此绣品。 绣品以绸为底满地施绣,佛坐于正中莲台之上,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