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人死之后要过鬼门关,经黄泉路,在黄泉路和冥府之间,由忘川河划之为分界。忘川河水呈血黄色,里面尽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虫蛇满布,腥风扑面。忘川河上有奈何桥,奈何桥边坐着一个老婆婆,她叫孟婆,要过忘川河,必过奈何桥,要过奈何桥,就要喝孟婆汤,不喝孟婆汤,就过不得奈何桥,过不得奈何桥,就不得投生转世。
具体位置所在:
一说在山东泰安,该河源于泰山,流经山东省泰安市区,将泰安城区一分为二,名为奈河。
来源出处: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山东考古录.辨奈河》记:"其水在蒿里山之左,有桥跨之,曰奈河桥,世传人死魂不得过,而曰奈河"。
奈河一名的出现,与古代的泰山主人生死观念有关。《后汉书乌桓传》:"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
又《许曼传》:"自去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指泰山请命。"在东汉末年佛教传入后,其地狱观念就直接借用于泰山主生死观念。
有的僧人在译经时就干脆把"地狱"译为"泰山"。例如三国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七:"闻泰山汤火之毒、酷裂之痛,饿鬼饥馑积本之劳,畜生屠剥割截之”此处的"泰山"就是"地狱"。
《分别善恶所起经》:"四者死后,魂魄入泰山地狱中考治数千万毒,随所做受罪",更直接把泰山与地狱合二而一。
《宣室志》第四卷对此有所记载:“行十余里,至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地府’。
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因河上有桥,故名“奈河桥”。桥险窄光滑,有日游神、夜游神日夜把守。
桥下血河里虫蛇满布,波涛翻滚,腥风扑面。恶人鬼魂堕入河中,就好似《西游记》第十回中的描写:“铜蛇铁狗任争餐,永堕奈河无出路”。
不由让人想到阴间奈河的恐怖。《西游记》第十一回:判官道:陛下,那叫做奈何桥。
若到阳间,切须传!《山东考古录。辩蒿里山》说"自晋陆机《泰山吟》始以梁父,蒿里并列,而后之言鬼者内之,遂令古昔帝王降禅之坛,一变而为阎王鬼伯之祠矣",顾氏指出泰山治鬼的这一流变是很正确的。
这一名称的最早出现,集中于唐代,敦煌文献书所存《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中,有描写目连阴间寻母,亲眼目睹地狱罪人在奈河上生离死别的骇人心魄场面。
可见在古代民众意识中,奈河是通往地狱冥府的必经之路。而奈河观念的形成,至迟不会晚于初唐。
另一说在重庆丰都。
来源出处:《酆都宗教习俗调查》一书对此有过详细的描写:“……桥分三层(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过上层的桥,善恶兼半者过中间的桥,恶人的鬼魂过下层的桥,多被鬼拦往桥下的污浊的波涛中,被铜蛇铁狗狂咬。
每年香会时,香客争以纸钱或铜板掷入池内,并以炒米撒入池中,以为可以施给饿鬼。
许多老年香客,喜欢从上走过,以为走过此桥,死后可以免去过奈河桥之苦。”由此可见,建国前一些善男信女到桥前烧香化纸,施舍钱物的虔诚,只求死后佛能护佑过奈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