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表现出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自古以来,就有文人把这些故事汇集起来,写成一本书,流传到现在,清代的蒲松龄就是这样的文人,他的著作是《聊斋志异》,里面记载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聊斋志异》善于通过叙述美妙动听的故事以作训,作者除了经常借助叙述正面题材的故事来启示世人要坚守诚实、勤劳、善良、助人为乐等道德标准外,还经常借助叙述反面题材的故事来规劝世人应该戒贪、戒吝、戒淫。在《种梨》这篇小说中,作者借写卖梨人因舍不得施舍一个梨,结果反倒损失了一车梨,来告诫世人切勿贪吝好嗔,否则会因小失大,并贻笑于众,自取其辱。《种梨》篇幅不长,其叙事情节属于截取片段式的,对各色人物的来路和故事背景一概不作交代,而只专注于截取社会生活中的一幕作细致入微的叙述。
据说有一个乡下人,他家是种梨的,一天,他跑到闹市上卖梨。他的梨非常美味,又香又甜,价钱也不便宜。有一个道士路过此地,身上穿着破旧的衣服,向那个卖梨的乞讨,赶也赶不走。乡下人生气了,就恶言相向,道士说道:“你的梨有好几百个,我只要一个,对你又没什么损失,不给就不给,为何出此恶言?”
周围观看的人看不下去了,就说:“你把一个不好的梨给他算了,打发他走吧。”卖梨的就是不肯,这是,旁边店铺的一个小二出钱买了一个梨,送给了道士,道士对人们说道:“我是一位出家人,我不会吝啬自己的东西,实不相瞒,我这里有很多上好的梨,现在就与大家分享。”
这是就有人问了:“你自己有梨,为何还要乞讨?”道士说:“我需要我手里的这个梨做种子。”道士吃完梨后,把核放在手里,在地上挖里一个坑,把核放了进去,再用土埋上,让人们浇水,此时,一个不安生的人拿着开水的水壶过来了,浇到了坑里。
结果核先是长出了嫩芽,随后迅速成长,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梨树,上面长满了香甜的梨,道士从树上把梨摘下来分给周围的人吃,一会就吃完了。然后,道士用铁铲把梨树砍到,扛着树就走了,很是悠闲。
那个卖梨的夹杂在人群中,看得目瞪口呆,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出来卖梨的。等他回过神来,去看自己的梨车,却发现一个梨都没有了。他这才知道,刚刚道士那棵梨树上的梨是自己的,而且车把也没有了,他愤怒至极,去追赶道士,结果看到被砍断的车把被扔在墙角,这才知道刚刚被砍断的梨树是自己的车把。道士却不知去向了。
《种梨》所讲的故事只是一个风趣剧,轻松而幽默。说的是一个村夫在集市上卖梨,而一个道人万端乞讨而不得。其间一个伙计实在看不下去了,就买了一个送给道人,没想到道人吃毕,把核种于地下,霎时间便生芽、发展、开花、结果,于是道人遍送观者。而村夫待道人走后发现本身的一车梨已经子虚乌有,才突然觉悟大悟。然而,蒲松龄先生却在评价中说道:"良友……父子兄弟,较尽锱铢。及至淫博迷心,则顷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诸如此类,正不胜道……"其极重繁重和愤慨,使人足见先生对吝啬者之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