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抗战研究 > 抗日战争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高士华研究员荣休讲座记

抗日战争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高士华研究员荣休讲座记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2年2月24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和抗日战争史研究室联合举办“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讲坛”第3讲暨高士华研究员荣休讲座。高老师结合自己长期担任《抗日战争研究》主编的经验,以“广度与深度:抗日战争研究纵横谈”为题分享心得体会。讲座由近代史研究所杜继东研究员主持,所内30多位同仁参与。

  讲座伊始,高老师忆及1987年硕士毕业后留在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工作,1995年至2011年在日本留学、任教,2012年初回到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工作,从2013年初全面接手《抗日战争研究》到2021年10月退休,担任主编9年时间。时光流转,岁月不老。

  接着,高老师从六个方面探讨了抗日战争研究的着力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重视学术史研究 努力开拓视野

  高老师建议在学术史方面多下功夫。目前抗战史领域的很多学者对海外学术界,特别是日本学术界的研究状况掌握不够,对美国和欧洲各国的相关研究的了解也有欠缺。希望年轻学者加强外语学习,除利用日文资料外,对英文、俄文、德文、法文资料最好也有更多的了解和使用。

  在对待既有研究时,对概念的探究应更加深入。如果对一个概念的边界和内涵没有进行深入推敲,有可能会被其束缚,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值得借鉴,很多概念需要进行新的辨析和审视,为打开视野和创新提供可能。如习以为常的“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大后方”等概念,都还有重新分析讨论的空间。学者一般将战时中国分为国统区、沦陷区、中共抗日根据地,其实这些地区犬牙交错、互有联系,建议跳出对上述三个概念的既有认知,写出活的抗日战争史。

  二、倡导整体史研究

  不少年轻人的论文就事论事,缺乏全局把握,结论部分未能总结出有新意的观点。如何进行突破?首先,需要对研究资料和既有成果进行全面掌握。其次,可以采取横切办法,扩大研究范围。以根据地研究为例,学者尽量不要局限于一个根据地,可以尝试把所有抗日根据地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群众动员、经济、文化等议题,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前后打通和纵横比较,以形成高屋建瓴的认识。

  三、关注历史的连续性

  可以从两个方面关注历史的连续性。一是日本侵华的连续性。抗日战争是日本侵华的高潮。日本侵华史可以从1874年日本侵台开始研究。不过,目前国内学界对于日本侵华的连续性、长时段研究做得不够。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经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再到九一八事变的研究,各个时段及其连续性都应探讨,特别是从日俄战争到九一八事变这个时段的研究亟待加强。从世界范围而言,我们需要探讨从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到1937年,以及1937年至1939年全面抗战这两个时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二是根据地的历史连续性,关于这个阶段的研究最好能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内战时期打通进行。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角度来看,也应该关注抗战阶段和1949年后历史的连续性。

  四、作为中国史的抗战研究

  和作为世界史的抗战研究

  抗日战争既是中国史的一部分,也是世界史的一部分。对日本来说,这场战争是日本侵华史的一部分,也是日本“大东亚战争”的一部分,当然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中国战场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出国作战的驻印军、远征军,中国在东南亚的受降等,都需从世界史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

  五、研究的精细化问题

  抗战研究的跑马占地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精耕细作时代。可以说,现在的研究和成果发表标准水涨船高,需要更为精细的研究。每一篇论文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精雕细琢:一是文字问题;二是论述的逻辑问题;三是时空把握问题。

  六、深化根据地史研究

  目前抗日根据地研究已取得很大成绩,高老师提醒大家注意,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处于战争时期,变动性较大,应准确把握纸面资料和具体落实之间的关系。在具体议题上,山地游击战和平原游击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之间的关系等,均有探讨空间。

  在自由发言阶段,杜继东研究员指出,高老师积10年之力,对抗日战争研究进行全方位总结和前瞻,对青年学者撰写论文和编辑人员评价论文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金以林副所长代表近代史研究所感谢高老师10年来为办好《抗日战争研究》做出的贡献。他认为,高老师推动主办的8届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对于促进青年学者研究能力的提升和抗战史学术队伍的壮大功不可没。在高老师和编辑部同仁的努力下,过去十年《抗日战争研究》的编辑水平也有很大提高。2021年是《抗日战争研究》的“三十而立”,相信未来可期。

  所内同仁张俊义研究员、卞修跃研究员、罗敏研究员、李在全研究员等先后发言,均认为《抗日战争研究》在过去十年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尤其在提携青年方面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嘉惠学林。《抗日战争研究》副主编高莹莹,编辑部同仁马晓娟、王来特、郭蕾感谢高老师过去多年的指导和帮助,表达了对高老师荣休生活的祝福。吴敏超研究员代表抗日战争史研究室同仁感谢高老师在研究室创立过程中的辛勤付出,以及对学科发展方向的宝贵建议和指导。

  高老师多次谈到,如果大家认为《抗日战争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那是编辑部全体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与所领导和抗日战争史学会的全力支持分不开,他对此表示感谢,也对同仁们的美好祝愿表示感谢。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抗日战争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高士华研究员荣休讲座记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