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抗战研究 > 平北抗战根据地遗址探访:追忆昔日“小白龙”

平北抗战根据地遗址探访:追忆昔日“小白龙”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军都山下的烽火印记

  ——平北抗战根据地遗址探访记

  北京延庆区大庄科乡沙塘沟村,群山环绕,林木葱郁。92岁胡须花白的张成旺经常爬上附近东梁山,看一座烈士雕像。眼前似乎又浮现出70多年前身材高大的八路军团长。

  老人念念不忘的八路军团长名叫白乙化,时任晋察冀军步兵第十团团长,抗战期间曾率部活跃于平北抗日根据地,因骁勇善战深受百姓爱戴,被称为“小白龙”。1941年2月,白乙化在北京密云的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30岁。

  如今,在沙塘沟村建立的“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里,白乙化和其他在此奋战的英雄们的照片影印于展板上,八路军曾用过的武器弹药、生活用品等,似乎都在向人们讲述那段激昂壮烈的红色历史。

  平北抗日根据地的摇篮

  平北即北京以北、张家口以东、承德以西的三角地区,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1938年,为支援冀东抗日大暴动,八路军第四纵队由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邓华率领,取道平北的昌平、延庆挺进冀东,燃起抗日烽火,并在大庄科乡“后七村”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后七村”即沙塘沟、景而沟、霹破石、慈母川等位于明十三陵后山的7个村子,它们藏于军都山下一条几十里长的深谷中,分布形如北斗七星,是平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地带。

  1938年,平北根据地首个农村党支部在沙塘沟村诞生;1940年,平北首个联合县政府——昌延联合县政府在霹破石村建立;1941年,昌延联合县首届议会在景而沟召开。

  “这里是八路军在平北最先站稳脚跟的地方,是平北抗日根据地的摇篮。”原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管理处主任高德强认为,“后七村为我党开辟平北根据地、成立抗日政权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团结了百姓。”

  抗战期间,平北处于满洲、蒙疆、华北三个伪政权的接合部,多股政治势力交错,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据说当时仅货币就有5种。

  张成旺至今记得,当年日伪军经常到村庄扫荡,烧杀抢掠。“1940年10月的一次扫荡,他们将全村300多间房屋烧毁,最后只剩下6间半房。”老人回忆,“没房子住,乡亲们只能在山沟野地里搭窝棚,地也种不了,只能刨野菜吃”。

  八路军到来后,向村民宣传抗日,斗日寇、战伪满,创建党组织,挫败了日伪军的一系列阴谋,取得了多次战斗胜利。“树叶充饥,草窝为炕,冰雪止渴,树底为房”是当时战士们的真实写照。

  “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馆长、69岁的胡永旺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讲起那场惊心动魄的“沙塘沟大捷”。

  1940年5月29日,3000多伪满洲军及日军将沙塘沟三面包围,围攻白乙化所带领的部队,激烈的战斗从上午持续到晚上,最终八路军以少胜多毙敌数百人,后跳出包围圈迅速东进,安全转移。白乙化“小白龙”的称号由此传开。

  血与火中的深情

  在霹破石村,现在还保留着昌延联合县政府的旧址。数百平方米的院落中,几间砖木搭建的平房内,会议室、民政科、财粮科、财政科等一应俱全,桌椅板凳、农具炊具,甚至是斑驳墙面上的红色歌谣和标语似乎都能让人们依稀窥见当年八路军开展抗日工作繁忙的场景。

  如今,这里已成为大庄科红色旅游的一个必到景点。当地村民、讲解员王桂珍总是饱含深情地向游客讲述英雄们的故事:

  1944年,游击队队长、28岁的共产党员卫兴顺被敌人包围,因寡不敌众被流弹击中被缚,敌人见其拒不投降,就将他的头颅铡下示众,悲伤的乡亲用一个葫芦瓢画上他的五官造了一个“头颅”安在尸骨上将其埋葬;29岁的游击队员、共产党员岳坦为掩护八路军干部被敌人抓住,打断了左臂,最后纵身跃入白龙潭……

  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八路军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放下扫帚就挑水、大爷大娘不离嘴”是百姓对战士们的印象。

  直到现在,提起白乙化,张成旺就喜笑颜开,“那会我十几岁,本来给他遛马,结果自己骑马跑了,他也不恼,开着玩笑,很客气,人不赖!”老人说,当年八路军住在村民家里,院子里水缸总是满的,“他们没事就挑水扫院,给老乡开荒种地,跟我们亲近着呢!”

  胡永旺的爷爷胡殿鳌正是平北首个农村党支部秘密发展的6名党员中的一员。他听爷爷讲,为支持八路军打仗,党支部组织群众筹粮,妇女们躲在山坳里给八路军做军鞋、军衣,没有布就拆了自家被子,打仗时组织民兵抬担架,把伤员藏在山洞里悉心看护。

  “乡亲们自家苞谷还没成熟,就摘下来做成玉米面给八路军送去,宁可自己不吃,也要让他们吃饱。”胡永旺说。

  红色记忆中的精神财富

  青山留名史,烽火淬英豪。据不完全统计,大庄科乡在抗战期间牺牲的烈士就达100多人。“大庄科为开辟平北抗日根据地付出了很大牺牲,共和国之所以能有今天,正是这些先辈用献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本。”高德强说。

  为延续抗战精神,今年4月,大庄科建立红色体验基地。徒步行军、听长征故事、参观革命遗址、唱红歌……一批批体验者接踵而至,“重走红军路”。目前,来自京冀地区的体验者已达万余人。当地政府还不断走访仍健在的老党员、老革命,以图片、影像方式留存红色记忆。

  “我们希望能挖掘更多红色人物故事,融入红色旅游和红色产业中,让人们铭记历史,切身体验抗战时我军在恶劣环境中如何开展武装斗争和群众工作。”大庄科乡党委书记徐志中说,也希望通过红色旅游,让老百姓摆脱低收入困境,促进其增收,“这是现实赋予我们的使命”。

  在他看来,当年基层党组织在大庄科如何发挥作用,基层政权、组织机制如何行使运行,如何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等历史经验也是一笔宝贵财富,仍需深入挖掘。“这对我们今天加强党建和基层政权建设,走群众路线,维护稳定并促进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平北抗战根据地遗址探访:追忆昔日“小白龙”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