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 年春到抗战全面爆发前的兴起阶段
从1935 年春到抗战全面爆发前为运动的兴起阶段。在这个阶段,以爱国民主人士杜重远为局长的江西省陶业管理局(设于景德镇) 成为运动兴起的中心。这个局所附设的江西陶业人员养成所从上海、南昌、景德镇等地招收的一批进步青年学生,勇敢地走在景德镇抗日救亡运动的前头。其中,胡绵芳(胡明)、潘炯乐(潘田)、张三圭(张云樵) 等7 人秘密成立了取名为“前哨社”的组织,在景德镇《陶业日报》上开辟《前哨》副刊版,经常发表抗日救亡的言论和进步作品。为使宣传工作顺利进行,他们以陶业管理局的名义,以振兴陶瓷、向职工群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与活跃员工文化生活为名,先后举办多期工人训练所,在市区中心地带——“厂前”设立露天讲演场,每逢周末还假陶管局礼堂举行文艺晚会等来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
1936 年12 月, 西安事变爆发后,养成所的青年们压抑不住长久郁结心头的反蒋怒火,奔向景德镇街头,公开散发传单,书写和张贴抗日标语。这时“张杨通电”已传到景德镇的国民党首脑机关,但国民党浮梁专署不敢公开,只交与陶业管理局负责人阅看。养成所的进步青年便设法将“通电”全文抄录下来,加上他们从上海转来的两种报刊(一是巴黎出版的《救国报》,一是莫斯科出版的《国际新闻通讯》) 上所登载的以中国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名义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各翻印了数百份,在景德镇广为散发,在社会各阶层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时也引起了国民党浮梁专署的极度恐慌和震怒。他们旋即包围陶业管理局, 逮捕了张三圭、丁剑候等5 名进步青年。经过将近半年的斗争,这5 名进步青年获释出狱。他们并没有停止战斗,而是继续同该局其他进步青年一起,一直坚持到全面抗战开始。
江西陶业人员养成所的进步青年的一系列抗日宣传活动,集中反映了景德镇人民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的呼声,使景德镇的救亡运动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整体的一环。
从抗战全面爆发到1939 年的高潮阶段
从抗战全面爆发到1939 年的两年多时间里,景德镇的抗日救亡运动处于高潮阶段。
1937 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开始。陈毅先后于1937 年冬和1938 年春两次莅临景德镇指导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时实施具体领导的则是中共赣北特委及所属的中共景德镇市委。1938 年春,陈毅第二次到景德镇,他在各界人士欢迎大会上所作的《目前形势与团结抗日》的报告,成为推动景德镇群众抗日救亡运动迅猛发展的精神力量。
1937 年12 月,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驻景德镇办事处宣告成立,李步新任主任。1938 年春,张三圭、严兴让等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均先后参加中国共产党,成为景德镇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者和组织者的优秀代表。
1938 年2 月,随着皖浙赣边区红军游击队瑶里改编完毕,新四军第一支队驻景德镇办事处公开成立,办事处主任由朱辉担任,李步新则调往皖南。同时,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的决定,在景德镇秘密建立中共赣北特委,朱辉任书记,统一领导赣北地区的党组织活动和抗日救亡工作。同年9 月,中共景德镇市委秘密成立。这样,景德镇的抗日救亡运动便纳入了有组织有领导的轨道。
第一,各种抗日救亡团体纷纷成立。以张三圭为队长的“景德镇青年抗日宣传队”和以严兴让为队长的“景德镇抗日救亡歌咏队”,是抗战初期在景德镇成立较早的两支抗日宣传队伍。在景德镇成立的“浮梁县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是浮梁县抗日救亡运动的中枢机构。分布在“后援会”各个部门的中共地下党员十分注意团结各种进步力量共同开展活动。“景德镇孩子剧团”也应运而生。中共景德镇地下党组织曾指派张三圭担任该团的指导员。1938 年下半年,景德镇还成立了“第五行政区战时服务团”,其主要成员有社会各界热血青年和部分“民先队”队员以及中共地下党员。
第二,省城抗日救亡团体频频到景德镇(浮梁) 活动。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从南昌到景德镇开展活动的团体有:江西省青年抗日救国服务团第四大队、江西战地工作队第一大队、江西省乡村抗战巡回宣传工作团等。
第三,动员广大妇女参加抗日救亡行列。1938 年秋,浮梁县妇女指导处在景德镇成立。工作范围包括宣传教育、生产自救、妇幼卫生、战时服务等项目。
第四,开办训练班,培养领导抗日救亡工作的骨干,从组织上保证抗日救亡运动发展的需要。在这个阶段中,中共景德镇地下党组织在景德镇城区发展党员近百名。
第五,把抗日救亡运动推向纵深发展。芦沟桥事变之后,景德镇先后公开成立的各种抗日救亡团体以高昂的爱国主义激情,运用各种各样的宣传形式,广泛动员城乡人民奋起抗日救亡。它在推动抗日群众运动中,发挥了战斗号角的作用。
皖南事变后群众抗日救亡运动被严重削弱
景德镇的抗日救亡运动从1935年开始的兴起阶段到全民抗战爆发后的高潮阶段,历时近5 年,其活动范围遍及景德镇城乡,景德镇(浮梁)各界爱国人士都踊跃参加了这场伟大的运动。“七七事变”之后,由于国共两党合作,联合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开展抗日救亡,从而使这一运动得以顺利发展。但是,从1939 年冬到1940 年春,特别是1941 年1 月皖南事变的发生,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高峰。国民党浮梁地方当局在其辖区内加强特务统治,残酷镇压共产党和人民的抗日民主活动。1940 年5月,中共赣北特委机关被迫撤出景德镇,中共景德镇市委的工作环境愈来愈恶劣。同年11 月,市委直属的工人中心党支部遭敌破坏。到次年12 月,市委所属各级党组织全被国民党顽固派所破坏,各种抗日救亡团体亦先后被强令解散,轰轰烈烈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从此被严重削弱。
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的国共两党统一战线指导下进行的景德镇群众抗日救亡运动,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和政治影响。首先,随着景德镇城乡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从而大大提高了景德镇人民抗日救亡的政治觉悟和爱国主义情操。其次,在景德镇抗日救亡运动中,通过举办各种训练班,组建抗日民众团体,培养一大批抗日救亡骨干力量,并把民众组织起来,形成了一股团结抗敌的力量。
景德镇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是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团结抗战的结果,也是顺应历史潮流发展、民心所向的结果。(市委党史办供稿,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