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军突袭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日军的进攻遭到二十九军的坚决抵抗,早已驰名的大刀队更是英勇杀敌。
7月8日晚11时许,日军二百余人由永定河东岸向西进攻,企图占领卢沟桥。在作战中,我方守桥的一排官兵全部阵亡。宛平西门城墙上守城的连长眼看日军步步逼近,心急如焚,不等上级命令,便派出一排兵力增援桥西。战士们操起大刀、手榴弹,借着夜色偷偷前进。当他们逼近日军时,突然举刀砍杀,声震四野。日军猝不及防,顿时被砍死砍伤三十余人。其中19岁的战士陈德毙伤日军13人,轰动一时。此后,二十九军大刀队屡建功勋。当年7月12日的《世界日报》即以《廿九军大刀队杀日贼》的标题载文:“十一日,日军二百余名进攻大王庙,被宋部大刀队迎头痛击……昨日围攻南苑,大刀队向日军冲锋肉搏,白刃下日军头颅落地,遂获大胜。”
二十九军大刀队的英勇事迹传遍全国,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上海青年音乐家麦新受到鼓舞,创作出一首抗日歌曲,先在里弄中传唱,立即为广大群众接受,后来成为唱遍全国、响震海外的抗战名歌――《大刀进行曲》。
二十九军原是张之江西北军旧部,而张之江治军,一向就重视体育和武术训练,他曾在军队编制中组成各级大刀队,使用特制的大刀进行练习。其刀柄比单刀的柄略长,柄上有一铁环,上面系有绸带。使用时,双手握柄,既可劈,又可挑、拨。不用时,则将大刀装进牛皮做的刀套里,斜背在后背上。西北军的武器装备较差,重武器数量甚少,但士兵普遍娴习大刀术,因此,打仗时手持大刀冲锋陷阵,成了西北军突出的特点,宋哲元部亦不例外。1930年中原大战后,宋哲元的西北军残部到达山西。11月,被张学良改编为二十九军,军部设在山西阳泉。为补救劣势装备,二十九军苦练各种实战技术,加强大刀劈杀训练。
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二十九军在长城各口守军溃败的不利形势下,跑步增援喜峰口,在冰天雪地里,面对日军的猛烈轰击,凭借大刀和手榴弹。沉着应战,拼死肉搏,使喜峰口阵地失而复得。战斗进行到3月9日黄昏,日军又用炮火配合步兵群向炸开的工事发起猛烈冲锋。将士们立即与冲进阵地的日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格斗。他们发挥大刀的作用,在敌群中左劈右砍,使得以善于拼刺著称的日军难以招架。10日晚上8点,赵登禹旅长率大刀队勇士五百人,夜袭日军特种兵宿营区。日军万万没想到二十九军竟敢夜袭营地,一个个还没从梦中醒来,就被大刀、手榴弹送上西天。这次夜袭作战,击毙日军三千多人,给了日本关东军当头一棒。日军战报不得不承认:“地方军中宋哲元部队……实战经验较多,受过较好训练……”
12日,日军对喜峰口发动了报复性进攻,再一次损失惨重,遂于16日溃退。历时七昼夜的喜峰口战役以日军的失败而告终。但是,另一部敌人却于16日又向罗文峪进攻。二十九军张自忠部急援罗文峪。他们诱敌迫近,先是一阵手榴弹掷向敌群,然后便挥舞大刀冲向前去,与日军肉搏。阵地在冲杀中几经易手,战况异常惨烈。至傍晚,日军才退去。18日天一亮,日军一个联队再次发起冲锋,在二十九军手榴弹及大刀的顽强抵御下,又仓皇退出。天黑以后,二十九军对日军进行绕袭,前后夹攻,日军被迫全部撤退。
喜峰口、罗文峪之战,二十九军大刀队战果辉煌,震惊中外,给了气焰嚣张的日军以沉重打击。日军惊呼乃“明治建国以来之奇耻”。
在台儿庄战役中,大刀队也取得胜利。因在此战役中,主要战斗力量是西北军,都有大刀队组织,如宋哲元所属张自忠、冯治安、刘汝明等部队和孙连仲所属池峰城部队,都是台儿庄战役中的主力部队。
敌寇炮火猛烈,我军无法应战,因此促成“巷战”。在巷战过程中,多猛烈的炮火也无济于事,但我军的大刀队起了决定性作用,即打肉搏战、白刃战,使日本鬼子曳兵而逃。这场战役,杀死将近半个板垣师团,大刀队获得大捷。此后板垣又增调半个师团,补充兵力,每个人脖颈上都戴着一个特制的铁脖领子,防备被我军大刀砍头。可是人头虽保住,胳膊、大腿还是被我军大刀杀得七零八落。从此,日本鬼子见到大刀队便望风而逃。
喜峰口战役、台儿庄战役所取得的辉煌胜利,充分证明武术在抗敌卫国中所起的伟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