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各队一般20人左右,队员都很年轻,除了孩子剧团,平均年龄在20岁上下。各队都实行供给制,除衣食由队里供给外,一律都发给生活费2元,生活比较清苦。
毛泽东和参加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的代表合影(资料图)
1943年,“剧宣四队”队长魏曼青给原“抗宣二队”队长何惧时常书信往来,信中除了互诉衷肠,还介绍了很多演剧队的抗日宣传活动,再现了当时西南大后方的抗战戏剧文化。
家麟兄:
接得你的信时,正忙着演《家》,与其让信躲在抽屉里等你,倒不如停几天多带点消息给你。我希望这封信能等你,否则,你又该说我懒了。
《家》已如预定计划在十月十五至二十四日演出了,各方面都没剧本,话是这样说的:钱捐出近五万元,自己剩了些用具;戏没有大漏洞,演出虽只有一两个较过去有显明的成就,但都平均整齐,没有太突出和落后的现象。
? 我们去参加的节目有《蜕变》《家》,但总觉还不够味,希望再有个新戏,可是找不到剧本,从报上知道重庆演出《戏剧春秋》,已写信给于伶要剧本,但他们也许很忙,不一定马上能寄来,请你费心找一个寄来,那就感德无涯了!
抗敌演剧队第二小队
“剧宣队”被改编后,在桂南―带为军民巡回演出,这期间排演了《蜕变》《家》《大明英烈传英烈传》等剧。1944年夏秋,全队随10万人黔桂大撤退,辗转于贵阳、安顺一带,仍坚持演出,直到迎来抗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