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战时中国 > 抗战时期的清华大学特种研究所

抗战时期的清华大学特种研究所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今年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清华师生和全国人民一道投身到这一伟大的斗争中,掀起救亡运动,积极支援抗战。在西南联大,在抗日前线,清华师生们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联合大学创造了一个中外教育史上的奇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联大师生心怀报国之志,以刚毅坚卓的精神,培养人才、推进学术研究支援抗战。对于清华大学来说,还有一份不能不提及的自豪与贡献,即在抗战前后创办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机构——特种研究所。

  支援抗战创办特种研究事业

  清华特种研究所是指利用庚款基金利息,先后建立的5个研究所的统称:农业、航空、无线电、金属、国情普查等研究所。清华特种研究所委员会主席由物理学家叶企孙担任。这些研究所创办的宗旨,都是设立应用型学术研究机构,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服务。

  在这些研究所中,最先成立的是农业研究所,于1934年清华受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托建立的。该所以“进行农业改良研究”为宗旨,主要研究方向为当时我国农村急需解决的问题。分设虫害、病害两组,分别由刘崇乐、戴芳澜主持工作;1938年迁昆明后,又增设植物生理组,由汤佩松负责。1940年春,该所迁至昆明北郊的大普吉镇。

  九一八事变后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迫切需要加强与国防有密切关系的学科的研究。为此,清华又先后成立了航空、无线电、金属学等研究所。

  航空研究所成立于1936年,顾毓琇、庄前鼎分别担任正、副所长。1937年在美籍航空教授华敦德(F.L.Wattendorf)、教员张捷迁主持下,开始在南昌建造远东最大的十五英尺口径航空风洞,同年底土木建筑工程基本完成,旋因南昌屡遭空袭不得不放弃垂成之功。研究所被迫于1938年4月迁成都,又于1939年春迁至昆明。无线电研究所从1934年秋就开始筹设,1937年秋在长沙正式成立,所长任之恭。1938年春,该所迁昆明,后迁至大普吉镇。它以解决当时发展无线电工程急需的电讯及电子管制造技术问题为研究方向。金属研究所于1936年开始在长沙筹备,1938年夏正式成立于昆明,由联大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兼任所长。

  1938年8月,在昆明又成立了国情普查研究所;由社会学家陈达任所长,李景汉、戴世光分别任调查主任和统计主任。

  艰难困苦中的杰出贡献与成就

  在异常艰难的战争环境里,特种研究所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十分匮乏,工作和生活环境极其艰苦,又历经波折、几度迁移。但师生们克服重重困难,不仅以科研成果积极支援抗战事业,而且在推进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研究所所在地——大普吉,逐渐发展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中心。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于1942年、1945年两次来这里讲学、访问,1943年他和其他几位高级科学家在重庆成立了“中英科学合作馆”,对战时我国科学技术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航空研究所进行了空气动力学、高空气象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108篇,其中多篇为国际一流航空工程等杂志刊载;研制滑翔机,协助推动全国滑翔运动;在国内首次开展了直升机研究设计工作。在昆明又建成当时国内唯一可用的风洞,为飞机制造厂作改良机型的试验;此外,还为空军军官学校举办试飞员训练班;建立高空气象台,为美航空队提供气象服务。

  无线电研究所、金属研究所的很多工作,也直接服务于政府的军事需要。无线电研究所研制成功了中国的第一个电子管;金属研究所的余瑞璜关于金属及合金之X-射线研究的成果,仅1941年至1943年发表于英国《自然》周刊的论文就有8篇。在制造真空管、设计及制造通讯机器、训练通讯军官、为矿务局及兵工厂冶炼合金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并协助美国盟军举办无线电探空仪训练班。

  农业研究所的植物生理组,通过对植物油提炼加工用于机器的润滑油,分离、制造出工业重要原料丙酮及医药必需品乳酸菌,承担了调查及计划改良中国军队之膳食及营养的任务等。还在云南经济植物、植物病害、抗病育种、昆明地区作物虫害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单细胞生物的化学及物理进行纯理论研究方面均取得较好成果。

  国情普查研究所以云南昆明环湖地区一市四县为实验调查对象,运用现代人口普查方法,搜集、整理我国人口相关问题的材料;并整理出版了调查报告,这为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特种研究所还是一个科技人才的储备库。当时各研究所先后汇聚了一批学者,如庄前鼎、冯桂连、金希武、秦大钧、赵九章、任之恭、叶楷、孟昭英、范绪筠、吴有训、余瑞璜、王遵明、戴芳澜、刘崇乐、俞大绂、陆近仁、汤佩松、殷宏章、娄成后、陈达、李景汉、戴世光等,其中的很多人日后成为院士;当年的助教、学生们,如王天眷、陈芳允、戴振铎、韦宝锷、孙珍宝、黄培云、周家炽、罗士苇、薛应龙、王伏雄、凌宁、陈培生等,后来也成为著名的专家。

  抗战胜利后,各研究所随清华复员北上被分别并入到学校有关各系,为清华后续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09月01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抗战时期的清华大学特种研究所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