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战时中国 >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传染病的防治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传染病的防治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精 彩 提 要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医疗条件十分落后,给边区的传染病防治带来巨大挑战。党和边区政府并没有被困难和疫情所困,而是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并取得诸多成效,开启了边区传染病防治的新局面。

图片

1944年在延安建成的综合手术室

  1、陕甘宁边区传染病概况

  在中央红军没有到达陕北之前,这里缺医少药严重,人民生命受到传染病的严重威胁,如烈性传染病鼠疫、霍乱和天花在1935年以前多有流行。在当时的农村,方圆几百里找不到一个郎中,医院和医生更是匮乏,药店、药铺也只有在一些较大市镇偶尔才能发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将鼠疫、霍乱、天花、伤寒等11类作为法定传染病,给予高度重视。这些传染病虽有时在局部范围内发生,但能得到及时治疗和扑灭。尽管如此,因医疗水平等限制,传染病一旦暴发,仍难以遏制其较高的死亡率。如1941年初,边区发生传染病,甘泉县死亡186人。根据李维汉回忆,当时边区医疗条件极差,传染病致婴幼儿死亡严重,死亡率高达60%。严峻的传染病威胁着边区民众的生命安全,不利于持久抗战及边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2、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

  传染病威胁着边区民众的生命安全,不利于抗战形势及边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党和边区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多种措施同传染病作斗争,保障民众的生命安全。为加强对传染病防治的组织领导,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防疫工作会议,决定成立防疫委员会,委员会隶属边区民政厅,负责推动延安境内防疫卫生。1942年4月,边区成立延安联合防疫委员会,防疫区域覆盖全边区,并将边区分为北、南、东及西北四个防疫区,各区设分委。至此,边区上至首府延安,下至县、区、乡均有设防疫组织,一张完整的防疫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为传染病防治提供了组织保障,对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病人救治等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3、探索建立传染病的防控机制

  抗战时期边区探索性地建立了一套科学的传染病防控机制。

  首先,制定发热诊断的流程。1942年8月14日,边区防疫委员制定了发热诊断“五个”步法:“一是应行全身体格检查;二是应先予以隔离;三是病人如有便结可以用盐水灌肠的办法;四是退热剂只在诊断为感冒时方用,未确定诊断时最好不用;五是发热三天不退者,即速送中央医院或和平医院治疗。”为了普及防治伤寒等传染病,1943年1月,边区卫生处通过《解放日报》刊发了急性呼吸道疾病、肺炎、回归热等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常识,尤其是回归热的预防规定:遇有发热病人应首先送医院诊断,如医院已确诊是回归热、伤寒或者斑疹,应立即实施隔离,防止传染。可见发热诊断已经是判定传染病的制度性规定,成为传染病诊断的首要标准。

  其次,建立疫情报告制度。遏制传染病蔓延的前提是早发现。边区在防疫的实践中建立了一套疫情报告制度。《陕甘宁边区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种类及上报时限均做了制度规定:“鼠疫、霍乱、天花是第一类传染病。”此类传染病经医生诊断后,于24小时内用电报、电话报告防疫委员会;“伤寒及副伤寒、赤痢、斑疹伤寒、回归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喉、猩红热是第二类传染病”,这类传染病应按周报告。尤其是遇到第一类传染病发生,经防疫委员会确认后,地方政府必须即时限期断绝发病区域之交通。

  再次,建立疫源隔离制度。实施病源隔离是控制传染病蔓延的关键环节。1941年边区民政厅发布的《陕甘宁民政厅布告》,其对病源隔离作了规定:“发现瘟疫时须将病人安置另窑居住;发生瘟疫的村庄区域,须立刻停止与他村来往,至传染病消灭三星期后,恢复原状。”明确要求病源隔离。“病人一切排泄物,须深坑掩埋”,杜绝了二次传染。各级政府接到发生传染病的报告,须立刻进行一切紧张预防布置,必要时可严令断绝交通,封锁病区。病源隔离和疫情报告,使边区各级防疫委员会能全面、快速了解疫情,为防治传染病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深入调查疫因,制定防疫措施。边区各级防疫委员会非常重视疫因调查,以制定适宜的防疫策略。如1942年6月,针对延安胃肠道疾病几乎一年四季都发生的现象,边区防疫委员会派人调查后认为:一是饮水不干净,二是厕所不卫生。为此,中央总卫生处根据调查原因,发布了具体的指导通知。再如1944年防疫委员会对吴起县二区四乡传染病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942至1944年,二区四乡两个行政村发生各种传染病20余种。调查认为,村民卫生习惯差,人居窑洞与牲畜共用,衣被很少拆洗,吃冷食喝生水是患病的主要原因。调查建议,乡政府要做好群众工作,打破落后习俗。这一建议得到政府的采纳,取得显著成效。

  第五,实施接种预防。注射疫苗是防疫的重要方法,但因边区严峻的斗争形势和社会经济条件限制,疫苗注射还不能广泛开展。边区卫生处曾于1941年初,组织注射伤寒、霍乱疫苗200瓶、牛痘苗30打,注射3300余人。在外来友人及边区政府的努力下,到1944年,边区共注射预防针剂7723人,110473人种痘。这些疫苗提前注射有效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推动了边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这样边区就建立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四步联动的传染病防控机制,初步实现了疫前预防、疫发报告、疫源隔离,疫因调查,在传染病的防控、患者救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过边区政府的努力,边区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降低。尽管传染病防治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如传染病治疗的相关药品很难得到保障,从事防疫工作的人员较少等。边区政府采取的诸多措施有效降低了传染病发病风险。抗战时期边区传染病防治的实践表明:党和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核心,坚持群防群治是防疫成功的关键。抗战时期边区传染病防治的历史经验为新中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传染病的防治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