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战时中国 > 抗战期间在桂林的 《救亡日报》

抗战期间在桂林的 《救亡日报》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救亡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文化界统一战线的报纸。该报于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辑。后迁广州,再迁桂林。1941年初国民党发动包围袭击新四军的皖南事变后,《救亡日报》于2月28日停刊。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10月10日改名《建国日报》在上海复刊,同月24日被国民党政府查禁,被迫停刊。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武汉、广州失守后,桂林成为后方抗日文化中心,扛起了中国抗战文化大旗。皖南事变之前,到桂林的文化界人士有1000多人,进步文化团体多达40多个。《救亡日报》在上海沦陷后迁往广州,广州沦陷后迁到桂林。当时,周恩来、郭沫若向李宗仁、白崇禧做工作后取得合法地位。武汉失守后,1938年10月25日凌晨,白崇禧、周恩来等撤离汉口去长沙。路过沙市后,白崇禧的汽车抛锚。周恩来邀请白崇禧坐他的车。一路上,周恩来向白崇禧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鼓励白崇禧抗日。白崇禧同意在桂林设立八路军办事处,也同意在桂林恢复救亡日报社。经过艰苦的筹备,1939年1月10日,《救亡日报》在桂林出版。报社建立了中共支部。报纸以统战面貌出现,实际上是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的机关报,是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战方针和推动抗战文化运动的坚强舆论阵地。

  据夏衍回忆,周恩来指示桂林《救亡日报》要“坚持抗战、团结、进步方针,办出独特风格来,办成一份左、中、右三方面的人都喜欢看的报纸”。经过编辑同仁共同努力,这张八开版面的报纸吸引了许多文化人投稿。连日本进步文人鹿地亘、池田幸子等也常有文章在报纸上发表。报纸日发行量也由最初3000份扩大到一万余份。当年报社经费十分困难,报社工作人员每月只拿一点生活津贴,没有稿费,每天伙食只是糙米饭和一点蔬菜,生活十分清苦。《救亡日报》办报时间虽不长,在江南各省、港澳和南洋一带发挥了鼓励抗日的积极作用。

  (摘自2013年4月4日《人民政协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抗战期间在桂林的 《救亡日报》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