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战时中国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抗战硝烟中的春野救亡剧社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抗战硝烟中的春野救亡剧社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海门(今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地处浙东沿海中点、椒江水系入海口,在古代素有“六邑咽喉”之称。唐宋以来海门即成浙中海上门户和贸易中心,近代有“小上海”之称。海门一直是台州地区接纳革命思潮的前沿,革命斗争历史悠久。1919年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同时激发了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志。此后,海门的群团组织也不断发展壮大,相继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斗争活动。抗战前夕,这些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团结各阶层力量,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春野救亡剧社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在战争年代里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抗日宣传作用。

▲春野救亡剧社的演出海报

  1937年9月5日,日军出动9架飞机轰炸海门,全城浓烟滚滚,血流成河。但是,平日不可一世的国民党驻军却抱头鼠窜,自顾不暇。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激起了当地人民的满腔怒火。之后,海门各界群众和进步青年在我党的领导下,突破国民党重重限制,于同年10月自筹资金,创办了海门第一个群众性的抗日救亡团体——“春野救亡剧社”,以话剧为工具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由林框、贺鸣声、方正中、丁介土、应普汉、张燕6人组成理事会,林框任理事长,并聘请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林秋富任导演,借中山路美卫服装店三楼为社址。剧社拥有50多名成员,其中女青年约占三分之一。黄玉燕、叶仙领、牟菊明、朱韵音、王莲荪等人都是剧社的骨干。

▲1937年10月,春野救亡剧社在海门公演时的合影。

  基于共同的抗日信念,剧社成员自捐道具、自创剧本,四处巡演,成为台州抗日宣传战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剧社历时半年,公演4次,并巡回演出到临海、黄岩、温岭等地。演出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最后一课》《烙痕》《保卫卢沟桥》《青纱帐里》等20多部。由叶仙领饰演的《放下你的鞭子》主人公香姐在舞台上痛述家乡被敌人铁蹄践踏的悲惨情景时,台下不时传来抽泣声。当香姐唱起《四季调》《松花江上》等歌曲时,许多观众将大把的铜钱掷上台来,表示对陷入水深火热中的东北同胞进行捐助。而在演出剧目《青纱帐里》时,台下观众更是频频高呼“杀死汉奸!杀死汉奸!”

  剧社在演出结束后,还经常收到观众寄来的信件,表示要一同担负起抗日救亡的“匹夫之责”。春野救亡剧社每到一处宣传演出,《打回老家去》《大刀进行曲》等歌声便响彻沿途的乡镇村庄。他们高唱着战歌来,高唱着战歌去,雄壮的歌声令人振奋,也使得抗日救亡的主张深入人心。

  春野救亡剧社的演出,不仅对宣传抗日救亡起到很大作用,还进一步推动了台州话剧运动的发展。春野救亡剧社也如它的命名由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将抗日的火种深深播撒在台州人民群众心中。

  文中所示档案为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9月15日 总第4036期 第三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抗战硝烟中的春野救亡剧社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