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中国地形条件的主要特征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包括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位于昆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阶梯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平均海拔1000—2000米。第三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下。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为中国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中国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分界线。
中国地形多样,山区①分布广泛,约占全国面积的2/3。由于地势原因,中国境内主要河流(黄河、长江)均为东西流向。
九曲黄河是保卫陕西的天然屏障
中国特殊的地形条件是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形成的重要原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进展迅速,至武汉会战后,日军已占领中国东部沿海几乎全部地区以及中部大部分地区,日军进攻方向开始调整为由东向西进攻中国。但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伴随着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日军由长江中下游平原进入云贵高原、由华北平原进入黄土高原、由东北平原进入内蒙古高原,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日军机械化程度高的优势难以发挥,进攻难度越来越大。
同时,中国地形多样,山区分布广泛。作为地形第三阶梯与第二阶梯分界线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呈南北走向,从而构成一道保卫中国西部地区的天然屏障。枣宜会战后,日军攻陷湖北宜昌,沿长江西进,企图攻占重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石牌成为保卫陪都重庆的最后一道门户。石牌守军在胡琏将军的指挥下,坚守阵地,誓死抵抗。在石牌保卫战中,日军未能突破中国军队巫山防线,由湖北方向进入四川的通道被切断,由此可见巫山防线的重要性!同理,日军未能突破中国军队雪峰山防线,由洞庭湖平原进入云贵高原的通道被切断。至此,中国得以保留西南地区这一战略后方。
潼关地形图
由于地势原因,中国境内主要河流均为东西流向,但黄河在西北河套地区呈“几”字形流向。水流湍急的九曲黄河构成保卫中国陕西地区的天然屏障。太原会战后,日军基本上占领了山西省全境和绥远省②东部地区,试图进入中国陕西地区,但日军始终未能突破中国军队黄河防线,日军由绥远、山西方向进入陕西的通道被切断。
华北沦陷后,潼关成为日军由华北平原进入关中平原唯一的通道。潼关北临黄河,南靠秦岭,西依华山,东部仅通过崤函通道③与河南洛阳相连。古人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形容潼关地势的险要。所幸,日军未能突破中国军队潼关防线,由河南方向进入陕西的通道被切断。至此,中国得以保留西北地区这一战略后方。
由于日军无法突破中国军队黄河—潼关—秦岭—巫山—雪峰山防线,由东向西进攻中国的战略遭受重创!不得不沿南浔线、粤汉线南下进攻南昌、长沙。日军占领中国东部沿海以及中部大部分地区,中国军队固守西部地区,中日双方形成东西对峙的局面。
日本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加之国土狭小、资源缺乏,难以维持长期战争消耗,显然无法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侵略中国的方式被迫调整为以政治诱降(以华制华)、经济侵略(以战养战)为主,军事进攻为辅。中国由于综合国力有限也无力在短时间内将日本赶出国门。中日双方力量对比暂时平衡,中国战场呈现相持不下的状态。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综上所述,从中国地形的角度分析,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有其必然性,同时,中国特殊的地形条件也为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军队发起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石牌要塞地形图
注释:
①山区包括山地、丘陵、比较崎岖的高原。
②绥远省为中华民国时期的塞北四省(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宁夏省)之一,简称绥,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1954年撤销,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③崤函通道东起洛阳,西至潼关,是一条蜿蜒数百里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极为险峻。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抗日战争纪念网立场。)
雪峰山
黄河—潼关—秦岭—巫山—雪峰山构成保卫中国西部地区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