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抗战研究 > 薛岳将军之“天炉战法”

薛岳将军之“天炉战法”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对抗战史有所了解的朋友,大概都承认薛岳将军是歼灭日军的有名将领。而薛岳打日本鬼子有一个看家法宝,那就是“天炉战法”。什么是“天炉战法”?顾名思义,天炉就是炉子,炉子底部有火猛烧,而四周也有火灼。其实就是用部分兵力一路拦截阻击日军攻击,但是又不阻死,而是逐次抵抗,把敌人一步步往前引,在杀伤敌人的同时吸引敌人入“口袋袋底”,然后其他各军从正前面、两个侧面,后面同时出击,四处围歼敌军的战法。

  当然,任何战法都只适应于具体的敌人,具体的战情,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战法可以放之四海皆准。如果敌军步步推进,稳打稳扎,后防稳固,自然可破天炉战法。又如果敌我兵力不成比例,日军太强,我军正面根本不可抵挡,“炉底被钻穿”,形不成合围,自然也不可能成功(这就是日军第四次攻破长沙的原因)。为什么第三次长沙会战可以大获全胜,“天炉战法”大显神威。原因有二,一就是日军统帅阿南惟几轻敌冒进,一路只知道向前猛打猛冲。国军第10军在正面步步设防,拼死抵抗,最后各路合围。第二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敌我战斗力相当,日军参战兵力12万多,国军参战兵力30万,日军兵力虽少,但火力更强,总体两军战斗力基本持平。网上批评薛岳在后来的长衡会战(日军第四次进攻长沙),“天炉战法”失去作用,其实是不了解真实情况。长衡会战,日军参战兵力达到51万之多,薛岳根本不可能抵挡得住,不管什么战法都不可能守住长沙,只有战略转移,以免被全歼。

  下面具体说说第三次长沙会战天炉战法的具体打法吧。薛岳针对日军11军的进攻特点,在日军正面部署三道防线,20军守关王桥、陈家桥、三江口一带,这是最前面一道防守线;37军防守汩罗河南岸--长沙城一带,这是第二道防守线;最后一道防守线,也就是天炉的“炉底”,由李玉堂的第10军防守,第10军号称“泰山军”,可见第三道防线是最关键,后来事实证明,幸亏是10军守最后一线,守住长沙稳如泰山(其他部队未必有如此战斗力和坚守意志)。

  激战至1941年12月31日,日军兵临长沙城下,日军第三师团对驻守长沙的10军发动总攻(后期第6师团一部也加入战斗),要知道3师团是日军常备甲种师团,属于精锐中的精锐,单挑国军一个集团军也不在话下(太原会战,日军第5师团可战平中国军队两个集团军,包括国军卫立煌部、晋军傅作义部和我八路军),何况单单对战第10军一个军。谁知第10军全体将士拼死抵抗,特别是方先觉将军的预十师首当其冲,三个团长一死两伤,士兵伤亡更是十之八九。激战最后,日军疲惫不已,已经是强弩之末,仍不能攻破长沙。而此时我其他各部已经推进至预定位置,对日军形成合围。日军只能匆忙撤退,而我军围追堵截,四处出击,日军多数部队被打散,被小股围歼,一路退一路被打,遗尸累累,伤亡5万6千多人。

  右二为薛岳将军

  至此,“天炉战法”大获全胜,薛岳成为前后歼敌超过十万的中国将领(薛岳领导过多次对日大战,但以第三次长沙会战最为辉煌),号称“长沙之虎”。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薛岳将军之“天炉战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