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中国末代皇帝。
溥仪资料图
关于他的故事很多。很多与他相关的人都出了回忆录,如溥仪的第四任妻子李淑贤写的《我的丈夫溥仪》、他的侄子毓憺写的《真实的皇帝溥仪:来自宫内的证言》……
溥仪自己也写了《我的前半生》,将一位末代皇帝的“坎坷之路”一一记录,还原了大量的历史真相。
然而,溥仪一人所说的“真相”是否属实?
事实上,并不见得。
2009年9月,一本新书——《溥仪的另一种真相》,围绕一份在日本发现的《绝密会见录》,另一个不为人知的溥仪登上历史的舞台。
一米多高的绝密文件
《绝密会见录》的由来,还要追溯到伪满洲国。
“满洲国”——这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利用溥仪在东北建立的一个傀儡政权。《绝密会见录》记载的内容,是从1932年“满洲国”建立初到1938年抗战第二年,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下“满洲国皇帝”溥仪和日本方面的要人、名人会见时谈话内容,堪称伪满洲国最高机密。
此份绝密档案,为日本人林出贤次郎所记录。
林出贤次郎,时任日本“驻满洲国大使馆”书记官,并兼职“满洲国皇帝”溥仪的翻译,深得溥仪的信任。
1938年,林出贤次郎与日本军部产生矛盾,被辞退回家。他把《绝密会见录》副本偷带回日本,并视为珍宝,秘藏数十年。
直到1970年,林出贤次郎去世,他的儿子在整理遗物时,才在自家仓库中发现这批文件。
据《溥仪的另一种真相》作者、日本NHK电视制片人中田整一讲述:“文件共有十来册,堆起来足有一米多高,用白色的和纸做封面,并经过一番精心的装订,从装裱上可以看出收藏者对这份文件的珍视程度。”
此后,中田整一整理出书,并由他的学生喜入影雪介绍翻译至中国。
《绝密会见录》共计496回,涉及的日本人有200余名。其中,会谈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人物,便是日本关东军的四任司令,依次是:武藤信义、菱刈隆、南次郎、植田谦吉。
“它所记录的会谈内容,涉及许多方面——‘满洲国’的人事组阁、关东军和‘皇帝’关系、溥仪访日、帝位继承、各种流言丑闻等。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溥仪真实的一面。”
替罪的“满洲国总理”
1925年,溥仪被北洋军阀冯玉祥赶出皇宫,暂住天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为了让占领东三省“合法化”,为继续侵略建立强力后盾,同时也为缓解国内经济危机,决定在东北建立一个独立王国——“满洲国”。
为了“平息当地民众”,日本关东军将溥仪抬出镇住场面,而溥仪在天津也惦记着“复辟大计”。双方一拍即合,溥仪前往东北,加入“满洲国”。
双方互相利用的谈话,在《绝密会见录》和《我的前半生》都有提到。
1932年3月9日,“满洲国”建立,不过溥仪感到受到了欺骗,因为“国家”政体为“共和国”,并不是溥仪期望的“帝制”。
让溥仪更感到委屈的是1932年3月6日,他在东北汤岗子温泉,与日本关东军司令官签署了决定“满洲国”命运的密约。
在这份密约里,规定“满洲国”国防、治安、交通、人事任命等都由关东军负责。这也可以清楚看出,溥仪虽然号称“满洲国执政”,却只是这个“国家”的傀儡。
不过,在《我的前半生》里,溥仪丝毫没提到签署这份密约,甚至连所写的逗留天数,都比实际要少一天。
更离奇的是,在书中,溥仪将责任全推给了追随他的“满洲国总理”郑孝胥。
自传里有一段精彩对话,时间为1932年8月18日,郑孝胥拿着密约文件请求溥仪批准——
我一看这个协定,就火了。
“这是谁叫签订的?”
“这都是板垣在旅顺谈好的条件,”他冷冷地回答,“板垣跟上头也早说过。”
“板垣跟谁说过?我就没听他说过。就算他说过,你签字之先也要告诉我呀!”
……
溥仪写这段对话时,郑孝胥早就去世。
电源·电线·电动机
1934年3月,溥仪如愿以偿,由于日本方面的允许,他在新京举行“皇帝即位大典”,他的称呼,也由“执政”变为“皇帝”。
1935年4月,溥仪出访日本。在航行的军舰上,心情愉快的溥仪写下诗句:海平似镜,万里远航。两邦携手,永固东方。
10年后,东京审判,溥仪将写诗的“罪行”栽到了“御用挂”(相当于联络官员)吉冈安直中佐身上——访日所说的话、所作的诗都是吉冈的指示。
不仅如此,在《我的前半生》里,吉冈被溥仪描述成“传导性能良好的电线”,而他只是“一个精确灵敏的电动机”,关东军则是“强大的电源”,甚至到最后,溥仪还受到吉冈的侮辱——“关东军是你的父亲,我是关东军的代表,嗯!”
“御用挂”吉冈,是日本陆军的尖子人物,说着一口流利的北京官话。他与溥仪在天津时认识,经常与溥仪打网球。而溥仪的弟弟溥杰也在此时结识吉冈,溥杰在日本留学时,受到吉冈一家的照顾,关系很好。
不过之后,吉冈被溥仪兄弟俩指为“日本帝国主义派来监督我们的钉子,我们为此受尽折磨”。
1940年,溥仪第二次访日,回来后设立“建国神庙”,这被人认为是最大的失策,因为庙里供奉的,是日本皇帝的祖神——天照大神。每月1日、15日,溥仪会率“满洲国”大小官员前去参拜,这成为当时的一种闹剧。
建立“建国神庙”、参拜天照大神,在自传中被溥仪认为是吉冈授意。
事实上,早在1935年,“建国神庙”就在会谈中被提及。
在《绝密会见录》里,记录着溥仪与当时关东军司令南次郎的会谈,南次郎提出建立神庙,溥仪说:“我则以日本天皇陛下之心为我心……”
但最后, 溥仪将责任全部推给了吉冈。
那时的吉冈,早在1947年死于苏联一监狱医院。
“帝位继承”密约
在《绝密会见录》记载的1936年的一次会谈里,日本关东军司令曾催促过溥仪,尽快诞生皇子,如果是皇后的原因,那就再次选妃。
毕竟,对于实行“帝制”的“满洲国”而言,“帝位继承”是最重要的课题。
溥仪却还是无能为力。他先后娶过四位妻子,但无一子嗣。于是,他的弟弟溥杰的婚事,被日本关东军当成了大事。
在自传里,溥仪说他清楚地知道,“日本人想要笼络溥杰,想要一个日本血统的孩子,必要时取我而代之。”
溥仪告诫弟弟,不要娶日本女人,他会帮他在中国找一个好妻子,溥杰恭敬答应。
但最后,兄弟俩还是屈从,在日本关东军的安排下,溥杰娶了一位日本妻子。
不过关于“帝位继承”,在1937年的《绝密会见录》里,记载一份由溥仪与日本关东军司令签署,令人震惊的秘密“备忘录”。
按照备忘录,如果溥仪确认不可能有男孩,经日本关东军司令同意后,“满洲国”的“皇位继承人”将由日本天皇选定,溥仪要做的,是向国内外宣传这一“英明决定”。
而在溥仪的自传里,只写了1937年由“国务院”通过的“帝位继承法”,规定:“皇帝死后由子继之,如无子则由孙继之,如无子无孙则由弟继之,如无弟则由弟之子继之。”
关于密约一事,溥仪只字未提。
根据“帝位继承法”,如果溥仪没有男孩,则由弟弟溥杰或溥杰生的男孩继承皇位。
但事实上,“帝位继承法”规定必须由“帝族”才可以继承,而日本关东军早就决定不把溥杰作为“帝族”——那意味着,溥仪根本就没有具有继承权的兄弟。
“帝族”的限制,让备忘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而也更能证明,“满洲国”只是日本的一个傀儡政权。
1964年,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出版,林出贤次郎于次年以《林出日记》的形式,摘选了一部分《绝密会见录》内容,刊登在日本一份杂志上。但林出并没透露太多秘密,所发内容大多无关痛痒,甚至连《绝密会见录》的存在,也没对外公布。
溥仪在《绝密会见录》中,屡次称赞林出能严守秘密。的确,林出直到最后都保守着“满洲国”的秘密。
1965年,溥仪为配合自传出版,在北京召开记者招待会。有记者问:“对于‘满洲国’时代身边的日本人,是否有仍然怀念的?”溥仪干脆回答:“他们是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没有一人值得我怀念。”
林出贤次郎在电视转播中看到了这一幕。在“满洲国”一起工作的同事曾写信问林出贤次郎对记者招待会的感想。林出回信,从溥仪在东京军事法庭上的证言说起,表示了对“皇帝”的同情,充满了人情味。
1967年,溥仪去世,终年61岁。7年后,林出贤次郎去世,终年88岁。
延伸阅读 |《绝密会见录》的由来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弊原喜重郎表明了不扩大事变的方针,遭到了军部的反对,军部强行扩大了事变,外务省和军部有了矛盾。“满洲国”建立后,外务省对军部的独断专行有危机意识却束手无策,只是让“驻满洲国大使馆”的绝密情报以半公信的形式,避开军方,送往外务省。
《绝密会见录》可以说是绝密的公文,是日本外务省最高领导持续发送的、有关关东军司令官等人与溥仪等人绝密会谈内容的公文。这样的重要记录,为什么会埋藏在林出家的仓库中数十年?对此,林出贤次郎的儿子林出贤三猜测:“父亲一直受‘皇帝陛下’的宠爱,他怕给‘皇帝’带来麻烦。在父亲生前,这份文件不要说是外人,就连家人都不曾看见过。估计是昭和十三年(1938年)从中国回日本时,父亲把它混在家具中带了回来。如果被军部发现,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贤三说:“这一份是留在‘满洲国’的副本,正本是发送给外务省的,想必留在外务省。”
中田整一通过调查得知,留在外务省的正本,战后“因战败的原因”而“丢失”。
1938年林出离开“满洲国皇宫”之后,溥仪与关东军司令官等人还有什么密谋,大概永无重见天日的可能了。
(来源: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