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现在被借调到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做讲解员。丁亮 摄
——讲母亲死前喂奶那一幕,我都会哽咽
“真正在馆里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完全不同于书本上的视觉冲击。”2004年夏天,正在读大学的张亮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那一刻,被眼前的一切触动了:“当时就有一种冲动——我要把看到的这些,介绍给更多的人。”
2006年,曾在瞿秋白纪念馆担任志愿讲解员的张亮大学毕业,毛遂自荐打动了江东门纪念馆工作人员。当时纪念馆正在进行扩建工程,张亮在一片繁忙中入职。她最初的工作是整理资料,其中最复杂的是和馆里很多同事一起核对遇难者姓名。比如相同名字的遇难者,同时出现在草鞋峡遇难者和上新河遇难者名单中,到底这是两个人还是同一个人?这就需要认真查阅馆藏资料、幸存者证言、遗属口述调查资料等大量史料。如果是两个人,还要找到他们各自的遇害地点和遇害方式,做出明确的说明。
还有一些遇难者,有的只有小名比如小狗子、小山子等,有的只有一个姓,工作人员必须找到他们的遇害情况和家庭准确地址,进行核对。“那段时间,经常加班到夜间。夜深人静时,面对日军的件件暴行,难以抑制内心的悲恸和气愤,有时突然就会泪流满面……”
张亮说,虽然只是核对名字,但历史不允许任何一个细节马虎,每个经手人都应该对历史负责。
2007年12月13日,纪念馆完成扩建正式开放,面积为原馆的3倍多。一直想圆“讲解梦”的张亮申请到一线做讲解员。讲解词每天要重复无数遍,已经烂熟于心,但是时常的,只要张亮站在“母亲的最后一口奶”雕塑前,讲起这位母亲被日军刺死前还要挣扎着给几个月的孩子喂奶,而日军当着母亲的面摔死婴儿时,张亮都会忍不住哽咽起来:“这两年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想象当年的情景,更加能体会到这位母亲临终前的无助和痛苦,感同身受。希望这样的惨剧再也不要重演!”
今年是张亮入馆第9年。本月初,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开放,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分馆,这里是中国大陆首座经慰安妇亲自指认的以慰安妇为主题的纪念馆。张亮被调到这里,负责接待、讲解工作。工作的空间虽然改变,但她的愿望一直未变:“让更多人记住苦难,反思历史,未来才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