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网传《南京大屠杀》课文被替换”一事引发舆论关注,随后,语文出版紧急回应称,不存在将南京大屠杀题材撤掉的问题,而是将原有的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一文换成张纯如所写的《南京大屠杀》一书节选《死里逃生》。5月31日,语文出版社再次作出调整,表示将把温书林一文作为课文保留,张纯如的文章片段作为附文让学生比较阅读。
语文课
出版社表示,“两篇课文体裁、题材相同,写作角度和表现手法不同,一个着眼于面,一个立足于点,从而让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两篇文章又有何异同?观察者网也将它们附在文末,以供读者参考。
以下是语文出版社在官方网站发布的答记者问原文:
日前,语文出版社修订的语文版教材引起社会热议,就此,记者采访了该社有关负责人。
问:贵社语文版教材修订消息披露后,引发社会热议,您是怎样看待这一现象的?
答:修订教材,尤其是修订语文教材,涉及面广、覆盖人多、影响特别大,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我国语文教育,关心下一代人的精神生活,这是一件好事。尽管这些质询有学术性的,也有非学术性的,有理解的,也有批评的,但是,作为教材编写者,对这些批评意见都十分欢迎。这些不同角度的声音,对我们修订完善教材、提高教材质量水平都非常有益。
问:贵社修订教材中,将温书林所写的《南京大屠杀》一文换成张纯如所写的《南京大屠杀》片段《死里逃生》,被社会热议,贵社发表声明后,各方面还有不少议论,请问,你们是如何看待并解决的?
答:由于南京一文是八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课文,要两年后才会使用,目前还处于修改完善、听取意见的阶段。我们曾有这样的考虑,将温书林所写的《南京大屠杀》一文换成张纯如所写的《南京大屠杀》片段节选,课文题目暂拟为《死里逃生》,更换的原因是,张纯如所写的《南京大屠杀》节选不仅描写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惨无人道,而且刻画了一个普通中国妇女李秀英在日本侵略者暴行面前智勇双全勇于反抗的事迹,感人至深,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目前,针对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大家一致认为,把这两篇不同角度写南京大屠杀的文章收入教材更为适宜。因此,我们决定把温书林所写的《南京大屠杀》作为课文保留,张纯如所写的《南京大屠杀》片段,作为附文让学生比较阅读,两篇课文体裁、题材相同,写作角度和表现手法不同,一个着眼于面,一个立足于点,从而让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问:下一步语文版教材修订还有哪些工作?
答:教材编写修订思想性、专业性都非常强,要求非常高。在后序册次教材修订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专业力量,认真细致地研磨教材,同时广泛深入地听取意见,广开言路,广纳贤言,争取为广大学生提供一套文质兼美、老师爱教、学生爱学的高质量教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翻页是温书林《南京大屠杀》与张纯如《死里逃生》对比阅读
在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第四章《恐怖的六星期》的79页至81页,记录了李秀英的故事。
文章节选如下:
最著名的是李秀英的事迹,她在与日本士兵的搏斗中身受37处刀伤,却坚强地活了下来,近60年后的今天依然精力充沛,且能生动地描述并自己的遭遇。
1937年,18岁的李秀英新婚不久,丈夫是中国军队的技术人员。当中国政府撤离南京时,她的丈夫也坐在满载中国士兵的火车顶上离开了南京。当时李秀英已有六七个月的身孕,这种身体状况下乘坐拥挤的火车会有危险,因此只好留下。
同许多其他留在南京的中国平民一样,李秀英和父亲逃到了外国人管理的国际安全区。他们躲在一所改建为难民营的小学地下室里。但同安全区的其他难民营一样,这里也一再遭到日军的检查和侵扰。12月18日,一群日本士兵闯进来,将年轻的中国男子拖出学校。翌日清晨,他们又回来抓捕妇女。由于担心日本士兵对孕妇图谋不轨,李秀英做出一个冲动的决定,她猛地将头撞向地下室的墙壁,企图自杀。
当她恢复意识后,发现自己躺在地下室的一张帆布小床上。日本士兵已经走了,但他们抓走了好几名年轻妇女。如果她跑出去,也许是自投罗网,会遭到日军强暴;如果什么也不做,只是坐以待毙,也许日本士兵还会回来找她。李秀英最后决定留下。如果日本士兵不来,当然一切都好;如果他们回来,她将拼死抗争。她告诉自己:宁可一死,也不能被日军强暴。
很快她就听到了三名日本士兵下楼的沉重脚步声。其中两名士兵抓走了几名妇女,这些妇女惊恐地尖叫着,被拖出了房间。另一名士兵死死盯着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李秀英。有人告诉她李秀英病了,他却把其他人都踢到房间外面的走廊上。
这名士兵一边慢慢地来回踱步,一边打量着她。突然,在他还没弄清发生什么事之前,李秀英迅速出击。她从床上跳下来,夺过对方腰间的刺刀,并迅速靠在墙上。“他吓坏了。”李秀英回忆道,“他万万想不到女人也会反击。”他抓住李秀英拿着刺刀的那只手的手腕,但李秀英用另一只手抓住了他的领子,并用尽全身力气咬他的胳膊。尽管这名士兵全副武装,而李秀英穿着行动不便的棉旗袍,但却在搏斗中占据了上风。两人扭在一起,相互踢打,最后这个士兵被打败,号叫着寻求帮助。
其他日本士兵冲进来,显然他们也不敢相信眼前的情景。他们端起刺刀向李秀英刺去,但由于顾及自己的同伴,他们都刺不到她。李秀英的对手又矮又小,她完全可以把他举起来当作盾牌,以抵挡其他日本士兵的攻击。但后来,日本士兵拿刺刀对准她的头部,在她脸上乱砍,将她的牙齿打掉了。她满嘴是血,朝日本士兵的眼睛唾去。“墙上,床上,地板上,到处都是血。”李秀英回忆说,“我满腔怒火,一点儿都不害怕。我唯一的念头就是与他们拼命,将他们杀掉。”最后,一个日本士兵用刺刀刺中她的腹部,她眼前一黑,昏死过去。
他们以为她死了,便扬长而去。当李秀英被抬到她父亲面前时,她父亲已经感觉不到她的呼吸,便做了最坏的打算。他请人把女儿抬到学校后面,挖了个坑,打算将她安葬。幸运的是,有人在下葬前发现李秀英还在呼吸,血泡从她的嘴里冒出来。朋友们立即将她送到金陵大学医院,医生为她缝了37处刀伤……
李秀英相信,与生俱来的个性和特殊的家庭背景给了她反击的意志……
她来自一个完全没有女性影响的家庭。她的母亲在她13岁那年就去世了,李秀英不得不在一个只有男人的军人家庭中长大。她的父亲、兄弟和叔伯们不是军人就是警察,在他们的影响下,李秀英变得很男性化。早在少女时代,由于她脾气暴躁,父亲不敢教她武功,无疑担心她会欺负附近的小孩。将近60年之后,李秀英已经儿孙满堂,但她仍然身体硬朗,热爱生活,甚至还保持着脾气火暴的名声。她说,自己的一大遗憾就是当初没有跟父亲习武,不然,她早就将那三名日本士兵杀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