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战时中国 >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的人口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的人口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9
0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为发展生产,积蓄抗战力量,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大量吸引人才,更大量地招募移民人口。

  边区政府发布《陕甘宁边区政府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之决定》,决定中给予了到陕甘宁边区的难民和贫民多项优待政策,如:允许难民或贫民自行移入;移入边区居住可登记与优待,可得到生产工具;免纳二年至五年之土地税(或救国公粮);可酌量减少或免除义务劳动负担及享受和边区人民同等之民主权利。同时规定各级政府不得有强迫服兵役、劳动服役、交纳捐税的行为。在交通上,政府帮助给予便利,就近请求八路军各兵团政治部介绍。

  事实证明,陕甘宁边区的做法是非常有效的。整个抗战期间,随着边区经济的发展,陕甘宁边区人口增加迅速,据统计,1937年到1945年,边区共接收了由河南、宁夏、山西、河北等移来的移民人数达29万人,多数移难民转化为边区的农业人口。这其中,延安县是陕甘宁边区安置移难民最多的县。1937年,延安县的户口是7073户,人口33705人,到了1942年,户口增加到16446户,人口增加到64292人。

  1941年边区总人口为135万,1946年增长为159万,这159万中尚不包括部队、机关、工厂、学校人数。至1946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选举委员会提供的确切统计资料显示,延安市区老百姓人口总数为1.237万人,比1937年时增加了四倍,陕甘宁边区人口总数为159.395万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持续在5%~20%。为发展经济生产和建设革命队伍提供了可靠而有力的保障。

  随着陕甘宁边区工商业的逐步发展,边区的非农业人口也呈上升趋势,1937年时,边区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左右,至1942年,边区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5%。人口的大量增加,尤其是非农业人口的大量增加导致边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边区增加的人口还包括投奔边区的青年学生、党政机关和军事人员等,如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介绍到延安的知识青年1938年5月到8月四个月就达到了2288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的人口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