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战役,是1949年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后在京、沪、杭地区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它是渡江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是采用天津方式,仍然是用战斗解决问题,但与天津方式也有某些不同,有它自己的特点:
(一)上海濒江临海,是中国也是亚洲最大的城市,有500多万人口,也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陈毅说过:“上海是个最现代化的城市,是帝国主义反动派的窝巢,是百年来发展起来的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复杂的城市”。建国前夕陈云也说:“上海是个工业集中的大城市”。有鉴于此,中共中央军委要求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上海的过程中,既要彻底消灭敌人,又要尽量保护上海数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各种市政设施、工厂、学校,还要准备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因此,能否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攻占这座全国最大的城市,是一项极为艰巨极为复杂的任务,这是上海战役的第一个特点。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上海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重要基地,是蒋介石决心以重兵坚守的据点,上海守敌防御工事坚固配套。1949年4月24日,国民党首府南京被我军攻克后,4月26日,蒋介石从奉化赶到上海,亲自策划和部署上海的防务。他连续接见团以上军官,忙得“几无一刻休息”。当时,麇集在上海的国民党军有8个军,25个师,连同海军、空军和特种部队、交警总队、保安部队等,共20余万人,军舰30余艘,空军4个大队。况且上海守敌防御工事坚固配套,易守难攻。汤恩伯吹嘘:上海的工事是攻不破、摧不毁的“钢铁阵地”,上海要成为“斯大林格勒第二”。蒋介石妄图凭借20余万兵力和坚固配套的现代化防御工事,坚守6个月,以便利用这段时间,一方面继续抢运储存在上海的黄金、白银和其他重要物资到台湾;一方面寻机挑起国际事件,促成美国出兵干涉。他一再地说:“成败在此一举,我们必须用全力来应付危难”,欺骗部属为其卖命。汤恩伯秉承蒋介石的旨意,还发布了“十杀令”、“官兵连坐法”、“士兵联保切结法”、“保密法”、“防谍法”等禁令,用残酷镇压的恐怖手段对部队实行控制,企图作困兽之斗。
第二,上海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主要基地,攻取上海,不仅要对付20多万国民党军队,还要准备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抗日战争前,各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约43亿美元,其中42%以上集中在上海。帝国主义在上海的投资集中在金融、商业、工业等重要部门,通过上海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解放前夕,帝国主义资本操纵了上海进出口押汇的50%以上,进出口贸易的40%以上,把持了全部海关关税和政府借款,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并垄断了许多影响国计民生的工业部门。正是由于帝国主义在上海的巨大利益使他们对上海的战局格外关注。上海战役前,美国西太平洋舰队司令和美驻华大使就曾先后与国民党上海市市长策划过由美国保护上海的阴谋。这一阴谋虽然由于中国人民革命力量已占压倒的优势而未敢实行,但是帝国主义是不会自动放弃其在华利益的,他们仍企图以各种方式对中国人民革命力量施加压力,支持国民党在上海负隅顽抗。4月底5月初,蒋介石在上海复兴岛对部属的讲话中说得很明白:“共产党问题是个国际问题,不是我们一国所能解决的,要解决必须依靠整个国际力量。但目前盟国美国要求我们给他一个准备时间,这个时间也不会太长,只希望我们在远东战场打一年。因此我要求你们在上海打6个月,就算你们完成了任务”。
对于美帝国主义可能进行的武装干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总前委有着充分思想准备。还在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在《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中明确指出:“我们从来就是将美国直接出兵占领中国沿海若干城市并和我们作战这样一种可能性,计算在我们的作战计划之内的。这一种计算现在仍然不要放弃,以免在事变万一到来时,我们处于手足无措的境地。”1月25日,陈毅在贾汪举行的中共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说:“要警惕美国人干涉,可是我们决不向它示弱。要打就打,没有什么了不起!”鉴于上海的特殊地位和英美帝国主义的动态,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明确指出,在上海战役中,对帝国主义可能进行的干涉,必须进行坚决的斗争,以维护我国的主权和尊严。同时必须注意斗争策略,力争避免直接武装冲突,以便顺利地解放上海。为此,除了部署由第三野战军之第9兵团、第10兵团为主担任攻占上海的任务,以第7兵团攻占杭州向浙东、浙南挺进肃清残敌外,还将第二野战军集结在浙赣线待机,作为战略总预备队,以防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和挑衅。中央军委并命令部队在涉外活动中严守政策纪律,不给帝国主义以制造事端进行干涉的借口。5月28日,中央军委还发出《预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对策和部署》。后来的形势发展正如中共中央所估计的那样:“中国人民革命力量愈强大,愈坚决,美国进行直接的军事干涉的可能性也就将愈减少,并且连同用财政及武器援助国民党这件事也就可能要减少。”由于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的强大,由于我党我军对于帝国主义可能进行的武装干涉作了充分的准备和部署,迫使美帝国主义不敢直接进行军事干涉,使上海战役得以按预定部署顺利进行,加快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进程。
(二)由于解放前上海就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能不能使上海完整地回到中国人民手中,对新中国经济建设举足轻重。因此,在上海战役中,军事部署要服从城市接管的大局,战役发起时机要以接管上海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而定。这是上海战役又一个特点。
上海工业基础雄厚,商业繁荣,解放前就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1949年,上海500万人口中,就有70万产业工人,20万店员,有1万2千多家工厂,工业产值占全国的一半,贸易额也将近占全国的一半。攻占上海,能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能不能减少甚至避免国民党撤退前对上海的肆意破坏,战斗中能否保证市区庞大的工业基础、金融贸易、繁华的商业以及城市的基础设施不被战火所毁,对战后能否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支援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举足轻重;攻占上海后,能否顺利地实施对城市的军事接管,对全国及国际都有重大影响。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期间就曾严肃地指出,进入上海,中国革命要过一大难关。5月10日,陈毅在丹阳提醒接管干部说:“上海搞得好不好,全中国全世界都很关心。”“进上海可能打胜仗,也可能打败仗。共产党员要意识到这一点才是聪明的。”为确保上海能够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高瞻远瞩,为上海战役制定了既要歼灭敌人,又要保全市区完整;既要攻占上海,又要接管好上海;既要夺取军事斗争的胜利,又要扩大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打一个军事政治全胜的漂亮仗的指导方针。
为了实现军事政治全胜的战略意图,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明确指出:在上海战役中,军事部署要服从城市接管的大局,战役发起时机不以第三野战军攻城部队是否准备就绪为准,而以接管上海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而定。上海战役是整个渡江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部署渡江战役时,中共中央就提出对上海要“慎重、缓进”,要充分做好一切接管的准备工作。为了保证接管工作有比较充分的准备时间,4月27日中央军委电示总前委、粟裕、张震等:“你们不但要部署攻击杭州,而且要准备接收上海,……。为着多有一些准备时间,不使国民党过早退出上海、我军仓卒进入上海,请粟张注意不要使我军过于迫近上海。同时,争取在数日内完成进驻上海的准备工作,以便在国民党迅速退出上海时,我军亦不至毫无准备地仓卒进去。”该电强调:“何时进驻上海,须得我们批准。”28日,中央军委再次电示总前委邓小平、陈毅并粟裕、张震等:“为使汤恩伯在上海稳住一个时期,以利我军先取杭州,然后有准备地夺取上海,我们认为,你们暂时不要去占领苏州、昆山、太仓、吴江、嘉兴诸点,让上述各点由汤恩伯守起来,使他在上海尚不感觉直接的威胁。”30日,中央军委又电示:“总前委除直接领导南京工作外,请迅速抓紧完成占领上海的准备工作,以便在一星期以后,假如汤恩伯从海上逃跑时,你们能够主动地有秩序地接收上海。”中央军委上述几个电报总的精神是,部队不要过于迫近上海,要充分做好接管上海的准备工作。
南京解放后,总前委感到城市接管尤其是象上海这样大城市的接管是很复杂很艰巨的问题,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对部队进行深入的城市政策教育。由于渡江后战争进程发展很快,许多准备工作来不及做或做得不细致,后方的物资和接管干部又尚未到达,部队入城纪律和政策教育还不深入,如果这样稀里哗啦开进上海,非乱套不可。于是,4月30日总前委电告中央军委,要求推迟进占上海,电报说:“根据南京经验,在我党我军未作适当准备,仓卒进入大城市,必然陷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就军事上说,杭州、上海很快即可拿下;就政治上说,我们许多重要准备都未作好。加上上海、杭州干部尚在长江北岸,……而在部队本身困难亦多,政策及入城守则尚未深入教育,连续行军作战尚未整理,大批俘虏尚未处置。如不经过十天左右的整训,进城之后一定会发生许多问题。”“我们考虑,以尽可能推迟半月到一月入上海为好。”5月3日,中央军委批准了总前委的请求,复电说:“上海在辰灰(5月10日)以前确定不要去占,以便有十天时间作准备工作。在辰灰以后,则应作两方面的计划:甲、即去占领上海。这是假定汤恩伯在十天内由海上退走,上海成了无政府状态,迫使你们不得不去占领。你们的准备主要地应放在这点上。否则,你们将陷入被动。……乙、拖长时间至半个月或二十天或一个月再去占领。只要汤恩伯不走,就应如此。”该电再次强调:“何时占领上海,要等候我们的命令,此点请粟张注意。”中央军委5月6日电示粟裕、张震等:要我军“先行占领吴淞嘉兴两点,封锁吴淞江口及乍浦海口,断绝上海敌人逃路,使上海物资不致大批从海上逃走”,“占领吴淞、嘉兴并不放弃推迟占领上海的计划。何时占领上海,仍须依照我方准备工作完成的程度来作决定,最好再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充分完成准备工作,但是你们仍须准备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早日去占领上海。你们的准备工作愈快愈好。”这里所说的“准备工作”包括进入上海前的军、政人员的政策教育与思想教育、建立机构的干部配备、对上海的了解、进入上海后上海人民生活必需品供应等等以及军事上的准备。
渡江战役总前委、第三野战军领导、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和中共中央上海局对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多次指示极为重视。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制定许多具体接管政策,将从各解放区及军队中调集的数千名干部,5月初集中在江苏丹阳整训,接管干部到达丹阳后,即于5月6日起组织学习中央各种城市工作的指示、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中所指出的原则及沈阳、平津各市的接管经验,强调接管上海应严格遵守党的政策和严格遵守12条有关纪律;强调上海情况复杂,接管上海,必须采取极端慎重与稳重的步骤,必须力求主动避免被动,必须采取按照系统,整套接收,调查研究,逐步改造的方针。为解决上海500万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从全国各地调运了大量粮、油和燃料。陈毅、饶漱石不分昼夜地与分管各方面的干部研究情况,听取汇报。单是财政接管纵队的汇报,陈毅就听了两天两夜,对于如何紧急调运粮食、棉花、煤炭保证上海市民的需要,都作了周密部署和应急准备。确定了建立的机构和干部配备,成立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下设:财经接管委员会,文化教育管理委员会;军事接管委员会;上海市政府;警备司令部;煤粮供应运输部;公共房屋管理委员会;秘书处等部门,分别负责接管上海的工作。
当接管上海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以后,中央军委才下达攻占上海的命令和部署。
(三)上海是国民党蒋介石决心以重兵坚守的城市,且防御工事坚固,为了实现中共中央军委既攻占上海又保全上海的战略意图,总前委和三野前委确定尽量将市区守敌调至外围歼灭、在市区作战时力争不使用火炮、炸药的原则,为此我军付出了重大牺牲。这是上海战役一个非常特殊的重要特点。
当时,20多万国民党军队在上海的防御阵地,由外围阵地、主阵地和核心阵地三个部分构成。即:以南翔、华漕、七宝、华泾之线为浦西外围阵地,以川沙县城至北蔡之线为浦东外围阵地。以吴淞以西之狮子林向南经月浦、杨行、刘行、大场、真如、北新泾、虹桥、梅家弄、龙华直至黄浦江边之线为浦西主阵地,以高桥向南经高行、洋泾、塘桥之线为浦东主阵地。以市区国际饭店、四行仓库、海关大楼、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等32座高大建筑物作为坚固防守据点,在各重要路口以钢筋水泥活动堡和沙袋构成工事,组成核心阵地。其兵力部署是:以6个军20个师,配属坦克、装甲车各约百辆,防守黄浦江以西地区;以两个军5个师,防守黄浦江以东地区;海空军随时实施机动支援。
在敌重兵防御且防御工事十分坚固的情况下,如何既攻占上海又保全上海?总前委确定这样一条原则:尽量将市区守敌调至外围歼灭,以避免在市区大打。据此,中共第三野战军前委设想了三种作战方案:一是长围久困。这样,可以逸待劳,减少部队伤亡。但上海有500多万人口,粮食、燃料全靠外地运入,长围久困势必使市民陷入绝境。二是选择敌人防御薄弱的苏州河以南实施突击。这样,攻击易于得手,但主战场将在市区,城市势必受到破坏。三是从上海两翼迂回,钳击吴淞,暂不攻击市区。这样,如吴淞能迅速攻取,则断绝了敌人海上退路,上海守敌四面被围,无路可逃,可以实现全歼目的,甚至迫敌投降,和平解放上海;即使吴淞一时攻取不下,敌人为保障其唯一的海上退路,必将集中兵力在吴淞周围进行决战,避免在市区进行大规模作战,使城市减少损失。但吴淞周围是敌防御重点,这种战法,势必是一场硬碰硬的恶仗,部队要付出较大代价。5月2日,粟裕、唐亮赴丹阳向总前委汇报了以上设想。总前委和第三野战军前委权衡利弊,一致认为,为了保全城市,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即使多付出代价也是必要的,值得的。为此,确定攻取上海采用第三方案,即钳击吴淞的作战方案。5月12日,第9、第10兵团按预定部署发起淞沪战役。在10天的外围作战中,我军的主攻方向是吴淞和高桥,从两面钳击国民党军出海口。经过激烈战斗,我军歼灭敌第51军、第123军和暂编第8师等大部,俘敌2万余人,占领了敌外围阵地,部分楔入敌主阵地,形成了南北钳击吴淞的强大攻势。迫使汤恩伯不得不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先后从市区抽调3个军至高桥、吴淞地区,使市区兵力更加空虚,为我军攻占市区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正符合我军争取在市郊与敌军决战、保全上海的作战意图。
总前委鉴于接管上海工作业已初步就绪和钳击吴淞进展缓慢,5月17日电示粟裕、张震并报中央军委:在敌固守上海的情况下,在部署上似应同时由南向北实行多面攻击。18日,粟裕、张震致电总前委、中央军委:“我们完全同意对淞沪全面攻击。惟不知接管准备与其他方面,是否已准备完毕?”当日,总前委复电粟裕、张震并报中央军委:“进入上海的政治准备业已初步完成,你们攻击上海的时间不受限制。”中央军委接到总前委的报告后,于20日电示粟裕、张震并告总前委:“据邓饶陈电,接收上海的准备工作业已大体就绪,似此只要军事条件许可,你们即可总攻上海。”“攻击步骤,以先解决上海后解决吴淞为适宜。如吴淞阵地不利攻击,亦可采取攻其可歼之部分,放弃一部分不攻,让其从海上逃去。”遵照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指示,第三野战军前委依据战况的发展,决定调整部署,对上海发起全面攻击。我军参战总兵力达10个军、30个师及特种兵纵队,近40万人。第三野战军于21日下达《淞沪战役攻击命令》,决定23日发起总攻。为了尽量使城市人民生命财产和公私建筑物不受或少受损坏,规定部队在市区作战时,力争不使用火炮、炸药。
5月23日夜,第三野战军对上海发起总攻。当时各军军长均接到陈毅电话:“你们马上要攻打市区了,一定要军政全胜,一定要把人民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突然的多路突击,神速的跃进,打得敌人蒙头转向,淞沪警备司令部一传令军官竟开着吉普车将命令送到了第27军阵地。25日凌晨,第27军基本上攻取了苏州河以南的主要市区。但进至苏州河南岸开阔地段时,遭到河北岸守敌顽强阻击。27军突击部队多次攻击无效,反遭敌火力严重杀伤。对峙到中午,仍未打破僵局。在众多战友流血牺牲面前,部分指战员情绪激愤,强烈要求使用炮火攻坚。聂凤智军长闻讯后,亲至前沿察看,随即召开军党委紧急会议,统一认识,研究决定:一是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筑,坚持不准使用重武器;二是改变战术,避免正面强攻,待天黑后迂回袭击敌人;三是采取政治攻势,争取敌人放下武器。不久,通过聂凤智军长亲自做工作,国民党留守上海市区的最高指挥官、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兼第51军军长刘昌义,于26日凌晨率4万余人撤至江湾、大场地区向我军缴械。第27军随即进入苏州河以北地区。经过与拒不投降之敌的激战,至27日凌晨,苏州河以北、九龙路以西之敌全部被肃清。
第20军除留第58师警备浦东市区外,其余各部25日西渡黄浦江,进入苏州河以南市区,配合第27军作战。第23军于26日凌晨分两路向苏州河以北市区进攻。第26军于26日兵分三路展开追击,当天下午即进至江湾以东地区,俘获和接受敌投诚3万2千余人。25日晚,第30军、第31军会攻高桥,至26日晨,全歼高桥地区守敌,俘5000余人。不久,即完全攻占浦东地区。担负攻取杨行、吴淞、宝山一带的第25军、第28军、第29军、第33军,于25日展开多路全面强攻。战至26日,吴淞地区全部被攻取。27日上午,第27军攻至上海市区东北角杨树浦地区,守敌国民党军第21军230师约有8000人,我军通过重要社会关系劝说该师师长,率部全部投降。至此,淞沪战役胜利结束,上海全部解放。
上海战役,除汤恩伯率5万余人登舰逃跑外,余敌15万3千余人全部被歼,其中:毙伤近1万5千人,俘虏9万多人,接受投诚4万多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坚守6个月”以待美国出兵的阴谋。我军坚持外围作战,把大上海完整地交回到人民手中,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在战斗中,我军付出伤亡3万余人的沉重代价,超过敌军死伤数,由此可见战斗的激烈程度。当然由于在市区作战不准使用火炮和炸药,为此我军指战员多付出了牺牲。上海战役中牺牲的连以上干部共410名,其中军部科长1 人,处长2人,正副团长3人,团参谋长1人,正副营长37人,营正副教导员19人,正副连长204人,连正副政治指导员99人,参谋8人,后勤部门工作人员17人,团政治工作人员8人,军医3人,会计3人。中央军委关于渡江战役的总结指出,上海战役是“我军渡江后打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当年指挥上海战役的粟裕大将称上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城市攻坚战”。这些评价是完全符合上海战役实际情况的。
(四)在上海战役中,中共中央上海局和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领导众多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斗争,积极有效地配合我军解放上海和接管上海,他们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重要贡献。这也是上海战役一个重要特点。
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49年初,中共中央就明确指示上海局和上海地下党组织,在上海即将解放的时刻,由于我军占绝对优势,不需要组织武装起义,地下党的主要工作是发动群众,反对国民党破坏,保护工厂、机关、学校,配合人民解放军接管城市,维护社会秩序,迅速恢复生产。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精神,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刘晓在丹阳期间,致电留在上海主持上海局工作的副书记刘长胜:“上海解放日益逼近,接管的准备工作,应成为你们今天的中心工作。”指出除要很好地保存现有力量外,还应做好以下工作:(一)具体组织各阶层力量,以各种方式,来保护各种生产机构、财产、物资、码头、仓库、交通工具、机关学校等,不遭敌人破坏与流氓的抢劫。并须保存档案,搜集材料,制造清册,调查隐蔽物资,安定职员情绪,以待完整有系统的移交。(二)把党及周围的积极分子有计划的按系统分门别类组织起来,并规定他们应作的工作,充分准备,以便在混乱时能够掌握主动,在解放军接收时能作有力的协助。(三)对米、煤、棉花、纱布等重要物资,尽一切可能将其储藏地点、数量调查清楚和加以保护。并设法与该同业公会发生联系,给予他们在这方面的具体任务,团结其中一部分较好分子,作为我们将来的可靠合作者。(四)争取轮船不逃跑,成为解决上海煤、粮及原料供给的关键。因此,要设法争取航业公会与加强海员工作,特别是几家较大的轮船公司。(五)在公用事业中,要注意劳资双方的工作,假如不能说服资方合作,公用事业不容易恢复的。(六)为形成强有力的社会力量,阻止敌人破坏及防止在敌人撤退前后的混乱抢劫,应充分发扬各应变会的作用,使之成为各阶层应变的统一战线的组织。经过这一组织,用最广泛的群众路线,为接管工作及解决煤粮棉花困难作准备。如在混乱时维持秩序,阻止破坏,保护生产而斗争。
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共中央上海局指示精神,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率领全市9000多名共产党员,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条战线上,积极开展斗争,为配合我军解放和接管上海,做了大量卓有成效而且非常有价值的工作。
首先,上海地下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搜集了大量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报,及时传送到总前委、华东局和第三野战军领导机关,为制定解放和接管上海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地下党的同志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收集了国民党军队的番号、驻地、人数、武器装备及布防等军事情报,调查汇集了上海一些重要机关、工厂、仓库的人员、设备、资财等情报,为攻占和接管上海提供了宝贵资料。我军在对上海总攻前每个军都得到了一份地下党提供的《淞沪外围防御工事详细配系图》。先头部队进入市区后地下党同志在敌人实行紧急戒严、颁布“十杀令”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守候在街头,向我军介绍敌情,为部队带路。如果没有地下党同志的密切配合,我军指战员肯定要付出更多的牺牲。
其次,上海地下党组织广大群众,开展反搬迁、反破坏和护厂、护校斗争,使国民党破坏上海、大量搬迁机器设备的阴谋未能得逞。为了挫败敌人强迁工厂、搬运物资去台湾的阴谋,保证上海雄厚的工业基础不被敌人毁坏,地下党组织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勇敢机智地组织起6万多人的上海人民保安队,还有不计其数的护厂队、纠察队和消防队等;地下党还以“保护工厂,保持饭碗,迎接解放”相号召,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同敌人的破坏阴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从而保卫了上海的工厂、企业、市政设施和学校,维护了社会秩序,保障了通讯、交通的畅通和水电的正常供应。
第三,上海地下党组织进行了大量的策反及统战工作,为我军迅速解放和接管上海,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分化瓦解国民党军队,加速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溃败,中共上海局策反工作委员会,采取多种形式,对国民党的军、政、宪、警、特人员广泛地开展策反工作,先后瓦解了敌交警18总队、警备大队机动车队,使国民党的空军6架飞机、海军20余艘舰艇以及预干团第1纵队、伞兵第3团、工兵第7团等先后起义。地下党还及时争取了包括国民党上海市代市长赵祖康在内的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为解放上海而工作。国民党资源委员会,是国民党政府负责工矿事业建设和管理的机构,辖有121个总公司和事业机构,近1千个生产企业,拥有技术和管理人员3万2千余人,技术工人22万余人。在上海地下党的策动下,他们对国民党迫其迁台的命令软顶硬拖,终于使绝大多数机器设备、技术人员、档案、物资都留了下来,这对解放后恢复和发展生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此外,上海地下党组织克服重重困难,把30多位民主党派负责人和著名爱国人士送至香港,转送到解放区,并解救了被国民党监禁准备杀害的一大批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
总之,上海地下党组织和9000多名共产党员以及广大进步群众,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和接管上海,起了巨大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立了大功,有不少同志为了上海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5月26日,陈毅司令员和华东局其他领导人在圣约翰大学,与中共地下党负责人胜利会合。陈毅与刘长胜、张承宗紧紧握手,他动情地说:“辛苦了!辛苦了!你们立了大功!我们在外面真担心你们的安全啊!” 5月30日,中共中央祝贺上海解放的电报中指出:“上海各界人民积极与我军合作,使蒋匪破坏计划大部失败,全市秩序迅速恢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特向上海前线人民解放军、上海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和上海全市的人民致热烈的祝贺。” “你们立了大功!”中共中央、总前委和第三野战军前委主要领导同志对上海地下党解放和接管上海所作的崇高评价是完全符合实际的,上海人民将永远铭记地下党同志的功迹!
(孙道同 郭秋琴文 军事历史研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