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蔡尚雄1919年9月出生于广东中山市张家边村,于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抗日。1939年随抗大总校东渡黄河到达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在边区完县文救会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后分配在晋察冀军区抗敌据社作舞美工作。1943年春,他参与创建《晋察冀画报》。
1950年转业,到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记者组从事摄影记者工作,抗美援朝他两次赴朝鲜前线采访。
1951年参与创建人民画报,先后担任记者组组长,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编委会主持人、顾问等职务,首批授予高级记者职称。
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全国影展评委、全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文化交流协会理事、中国老摄影家协会理事。
2014年6月12日,他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95岁。
蔡尚雄从游击区采访归来
正太战役,我军重机枪手横扫残敌。(摄于一九四七年)
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远离我们几十年了。当年的断井颓垣已变成了青堂瓦舍;当年残破的城池,已是高楼耸立;当年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已是稻谷青青麦浪滚滚;当年的瓦砾废墟,已成为新的小镇……艰险隆烈的战争已经远去,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已经长大了。但能留下这段历史真迹的摄影记录,却永留人间,它向人们表明: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发生过惨烈的改天换地的伟大战争。
摄影记者不同于文字记者,他不到现场,就难以记录现场。他又受到时间、地点、角度、光线等种种条件限制。摄影记者要捕捉战争场面的一瞬间,就不能不和战士们一起冲锋陷阵,尽管他是不持枪也不能还击的战斗员。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比战士更艰苦更危险。他甘冒生命危险为捕捉这历史的一瞬间,而子弹也往往在这一瞬之间夺走人的生命。当年没有长焦镜头,没有现代的闪光设备可用,即使备有镁光,也怕暴露目标难以使用。———著名军旅作家柳记
抗日战争中,晋察冀军边区八路军渡过滹沱河,向敌占区进军。(摄于一九四四年)
“《新华日报》一张顶一个炮弹,而且天天在和日寇作战。”太行深处,朱德总司令谈笑间曾对华北《新华日报》如此嘉许。可以说,这也是“新闻”在中国抗战中发挥特殊作用的形象写照。
新华社记者陈俊锋从阿富汗回来后,曾在其书中这么说:“战地记者是记者这个职业在极端条件下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一种最光荣的称号……战地记者总是穿行于炮火与硝烟之中,用自己的汗水、泪水、鲜血去目击、去融入战争及其酿成的苦果,甚至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回望漫长而严酷的14年抗战历程,可以看到众多新闻记者和进步报人义无反顾投入抗日救国的洪流中,他们笔下真实的所见所闻,深切的所感所叹,强烈的所爱所恨———蕴藏着一个民族不屈的呐喊。
蔡尚雄就是那个烽火年代的新闻记者。
翻开2006年2月出版的《蔡尚雄摄影作品集》,面对那些用血与汗换来的照片,仍会感到一种气息,一种脉动,一种火焰般的燃烧。
一个午后,记者将电话打到蔡尚雄与谷岩两位老前辈在北京的家。当年年轻的战地记者,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然而那段血与火的日子,永远深藏在老人的心里。
一腔热血参加抗日
1919年,蔡尚雄出生于中山张家边。1938年,祖国正遭受日寇铁蹄的蹂躏,民族正处于生死的危急之秋。受到抗日救亡运动的激励,以及在广州市夏衍主编的救亡日报工作的四哥(北华)的影响和帮助下,18岁的蔡尚雄,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奔赴延安。8月上旬,他们进入陕北公学分校学习。从南方初到北方,要克服两个难关,一是要克服语言关,学习听课是没有讲义的,完全是老师讲课,学生做笔记。他有时听不懂北方话,笔记不能全记下来,为了认真了解讲义,下课后就和两三个同学核对笔记。二是生活关,既吃不惯小米饭,土豆和萝卜,住村子更缺水,每天要下到一百多米的深沟去打水,下雨路滑根本下不去,用水相当困难,不能像南方一样每天冲凉。不到一个月,蔡尚雄已全身生满疥疮,坐卧不安,晚上经常睡不好觉,早上还要出操跑步。虽然生活艰苦,但他还是以乐观精神,坚持锻炼。
抗大结业后,蔡尚雄在晋察冀边区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教育工作。1942年夏天,军区创办《晋察冀画报》,它以真实、生动的照片,反映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团结、英勇抗战的事迹,反映抗日战争和生活的艰苦历程。1943年春,蔡尚雄如愿到了晋察冀画报社工作。沙飞发给他一台陈旧目测距离的照相机,听说那是缴获来的,蔡尚雄如获至宝,从此,他背着一个简陋的相机,带上三两个胶卷,出没于青纱帐里,追光摄影,记录下抗日战争中最真实的画面。
新闻摄影必须要到现场采访拍摄真实生动的事迹,蔡尚雄经常随八路军、游击队,深入到游击区和敌人后方活动,同战士一起行军作战,爬山涉水走遍了敌后根据地,曾亲眼看到日寇的惨暴行为。1943年反扫荡中,他在阜平县采访拍摄沙河两岸游击队,声东击西打击敌人时,听到消息说敌人在阜平下平阳村杀了许多老百姓,他冒着生命危险,赶到村子里采访,要用真实的照片揭露敌人的暴行。当走到下平阳村时,看不到老百姓回来的影子,只看到残垣断壁,满地是被宰杀的牲畜和鸡毛,一堆堆到处都有,被烧毁的房屋还在冒烟;树旁躺着一具被杀害农民的尸体惨不忍睹;还有被敌人杀死的老百姓都埋在井里。这时天已黑,他不敢停留,赶快返回部队。
作为一名摄影战士,在抗日战争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蔡尚雄不怕行军打仗,不怕艰苦,深入连队,深入敌人的后方。听到哪里部队最活跃,就到哪里采访,力争多拍摄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抗日真实场面。
1945年春节前后,蔡尚雄到榆寿游击支队采访。这里是太原郊区和正太铁路沿线,这里有煤矿,是敌人重点把持的地区,日寇据点林立,汉奸特务也猖狂。武工队、游击队分散活动,一方面对敌据点开展政治攻势,另一方面,每到夜幕降临时,就是游击队的天下,游击队每晚都要行动,在二三十里的范围内,游击队神出鬼没,声东击西,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蔡尚雄在这里活动两个多月,深深体会到游击队的威力。
作为战地记者,无情的战火吞噬了许多新闻工作者的生命,蔡尚雄可以说是战火中的幸存者。他在采访中曾两度遇险:一次是在太原郊区,侦察员夜间带蔡尚雄到敌据点附近的村子里,想找一位商人,去太原市买些摄影器材,夜里住在老乡家中。第二天拂晓老乡上房扫雪,发现敌人突然袭击包围了这个村子,幸亏陪同的侦察员机智勇敢,对当地村子的环境很熟悉,果断带着蔡尚雄从一条冰冻水沟拼命地跑出重围,化险为夷。另一次就是1944年春节前后,他跟随榆寿支队在阳泉附近打伏击。伏兵已进入阵地,摄影机已选定最好的角度等待拍摄,但不幸的是,敌军进入伏击圈时,我方的机枪只响了一声就卡壳了,因为暴露了目标,我军反胜为败,仓皇撤退。敌人凭借优势武器疯狂反扑,幸好李政委指挥一个班用手榴弹压止敌人,掩护蔡尚雄迅速撤出阵地。
1945年8月15口,这天晚上他们的部队住在孟平县滹沱河北岸康庄的村庄里。深夜传来了“日本投降了”这特大喜讯,像春雷的声音迅速向全村军民传播开了,家家户户都起床爬上房顶敲锣打鼓,有人高兴得敲脸盆来庆祝抗日胜利。
太原战役中,我军的炮兵阵地。(摄于一九四九年)
八路军敌后游击队打击敌人。(摄于一九四三年)
保北战役,突击部队奋勇登上徐水县城的一瞬间。(摄于一九四七年夏)
清风店歼灭战我军缴获大批武器。(摄于一九四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