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战时中国 > 湖北省图书馆抗战时期在秭归新滩的往事

湖北省图书馆抗战时期在秭归新滩的往事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804年,湖北省成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她已走过了110岁的历程。抗日战争期间,奉命西迁恩施的途中,在秭归新滩滞留了两年多的时间,其间发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经历。笔者通过多年的走访,针对当地多位老人们的口述,并查阅相关资料,现将它整理成文面市,以飨读者。

  1、开始西迁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南京、武汉相继沦陷,国民党南京政府撤到重庆。1938年,湖北省政府开始撤至恩施,指示“湖北省图书馆迁往恩施”。省教育厅拟定了西迁计划并作了具体安排:先将大部分图书馆转移安全地带保存,图书馆随带部分图书分两步转移,若形势许可,在宜昌开馆,实在不行再转运到恩施。时任图书馆的馆长淡锡恩,负责组织实施了全面西迁的工作。武汉很快就要成为敌占区,根本没有安全可言,更无法保存,于是他带领全馆职员昼夜加班,将一些有价值的中外古籍、版片分类打包,分装成600多箱(袋),重约50余吨,仍还有8万余册书籍未来得及打包,只好留在了武汉。1938年6月,图书馆能转移的书籍搭载省教育厅机关的最后一趟班轮,开始了艰难的旅程。

  淡锡恩,号淡君纳。湖北兴山县高阳(因屈原《离骚》之“帝高阳之苗裔兮”而得名)镇人,生于1874年,出身于书香世家的淡锡恩少时勤奋好学,曾就读两湖书院,后留学日本,1908年回国后任两湖优级师范博物专修学堂堂长;1909年调北京任学部编辑局工作;1912年任教育部佥事、视学要职;1920年任国立武汉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之职;1931年正式调任湖北省图书馆馆长职务。淡在全面主持图书馆的工作后,发觉馆内的工作杂乱无章,管理无序,便着力整顿工作秩序和修订建立图书馆章程,亲手编篡图书目录索引,还通过各种渠道,尽力收集民间的古籍珍本、孤本及有价值的手写文本。

  1938年6月,淡锡恩全面主持省图书馆西迁的工作。当图书上船后,发现被指定堆放的位置早已被难民占去了,只好堆码在船尾甲板的一块露天空地上,他不仅告诫职员们要认真看守,还亲自打地铺睡在图书旁边。

  图书馆运抵宜昌后,此时的宜昌早已是人满为患,从南京、南昌、武汉西撤的党政军机关、工厂企业以及逃难的人群和一切淄重等都云集在宜昌,等待搭船到西南后方去,宜昌陡然成了当时的“大武汉”。淡锡恩找遍了宜昌所有的地方,根本就无法为这么一大批图书找到安身之处,终于通过在宜昌的老乡介绍,才在二马路江边一个叫“盐局”的地方找到一家贸易货栈的仓库堆放图书,同时他还要为随行的职员、家眷安排地方食宿。宜昌同时也成了日本飞机轰炸的战略目标。环境与形势相当严峻,省图书馆根本无法达到“若形势许可,在宜昌开馆”的要求,图书馆只有继续向西。怎样才能迅速转移到恩施,谈馆长找到当时坐阵宜昌的民生轮船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先生,能否安排船只,而当时民生公司的所有船舶全部被民国政府征用,运输政府机关人员,运兵运军用物资,卢作孚非常为难,最后通过关系,卢作孚为淡馆长联系到4只较大的民间的柏木船,总算可以从宜昌启运了。

  2、省图书馆在新难经历

  1938年11月中旬,好不容易在宜昌中水门水域,船上装载着全部图书及职员家眷,向西陵峡进发,沿途的江难险阻,惊涛骇浪,船走走停停,就像蜗牛一样艰难地爬行着。11月下旬,船总算顺利到达新滩。冬季的长江,河水枯竭,新滩的江心裸露出大量的石头和暗礁,两岸边怪石丛生,水道狭窄,船运条件十分惊险。由于新滩三道滩的阻拦,特别是上滩,水位落差达8米之高,因此,所有上行的轮船、柏木船都要在这里“转滩”,先把船上的货物全部卸下来,通过人力或骡马,转运到上滩湾、韩门口、黄岩根一带水域再装船启运。没绞滩设施,卸载后的空船全靠纤夫拉扯才能上滩,就是这种情形,翻船、死人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所有上行船舶是轮船走南槽(历称官槽),水较深,但流速较快,木船走北槽但水急礁石多。那时节,两岸纤夫的号子声、力伕搬运货物的吆喝声、河铺子的叫卖声,昼夜不宁,“颇称喧嚣”。新滩不足5公里的对河两岸船只林立。聚集的人口猛增到7至8万之多,每天要遭受到两次以上的日本飞机的轰炸,炸死人的事每天都有,搞得人心惶惶。

  省图书馆的4只柏木船到达新滩后,停泊在下滩沱的“圈儿浣”岸边。若是等待机会过滩,不知何时才能通过,为了这批图书的安全,只有在新滩卸载,暂避一时。馆长淡锡恩找到当时新滩乡的乡长卢俊楚和民防团庶务(相当于现在派出所管内勤的职务)杜元白,向他们讲述了这批图书的重要,鉴于这么严峻的形势,只有在新滩临时避难保护,希望得到当地的支持,找到一个堆放处所。卢乡长当即表示:尽最大努力想办法。卢乡长与杜元白和乡公所干事谭启乾三人反复商量后,确定把新滩小学的校舍腾出来,安置这批图书及职员和家眷,学生们又回到旧校址杜家祠堂去上课。具体工作由杜元白全权负责。

  这么一大批物资如何才能“打起坡”,民国政府已在新滩征调民船23只,民伕及壮丁915人,寻找力伕成了问题,淡锡恩陪着杜元白找了两天,才在前山坡找到宝坪的一支骡马队,老板姓李,看到杜元白的真诚态度,表示愿意承担,并且不考虑利润,只收取草料费。新滩本有4支骡马队,分别是中滩的郑姓骡马队,下滩沱的向姓骡马队,龙马溪的杜姓骡马队,这三支骡马队既要承担政府指定的公差,还要接待民间业务,排队就来不及,李姓骡马队是负责从新滩到铺坪过三闾,经北锋到兴山的这条古盐道上的业务的。为了安全起见,淡锡恩决定将一部分已装箱好的古籍、版片由骡马队驮运到三闾乡游家河的一个山洞里存放,由馆内职员负责守护。将还未来得及整理分类的中、外新书放在新滩小学,继续整理包装。游家河山洞处于香溪玉虚洞上游3公里,三闾七里峡出口下游里许(此洞已因三峡工程蓄水被淹),洞口的下方有一条人们常年使用的人行道,岩洞高大宽敞,但阴暗潮湿,书箱放在里面很容易受潮发霉或遭虫蛀,他便率领大家搬来石头,垫高堆码台基。亲自安排职员守护、吃住等事宜,并要求定期检查翻箱晾晒。自己也经常到山洞来查看情况,有时还陪职员们在山洞吃住数日。看见游家河一带的乡民主动来帮助搬运书籍到香溪河边的沙滩晾晒,并协助维护,禁止别人偷拿,谈馆长感叹地对职员们说:秭归的民风太纯朴了。那段时间,新滩与山洞之间,他几乎是两地往来,从新滩搭船到香溪,再从香溪到山洞,需一天的时间,可当时根本无船可坐,只好徒步从新滩翻山越岭,走60多里的旱路,此时淡馆长已是65岁的老人了。

  1939年1月,经过三个多月的整理和畴划,在新滩地方政府及社会的大力支持下,省图书馆决定在杜家祠堂(与新滩小学相距50米)内开设“民众”、“儿童”两个阅览室,把一部分中、外图书对外开放。1940年,湖北省立第一小学也迁到新滩,与图书馆合住在新滩小学。开馆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极大地方便了西迁而暂住在新滩的一些机关、学校的读者,也受到当居民的欢迎。据当地的老人们回忆:图书馆每天接待的读者达200多人,本地许多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的年轻人,经常去阅览室读书,被广泛赞誉为“读书快事,民众福音”。也对当地的教育和群众文化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以至于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间,新滩的教育工作和群众文艺活动,在全县一直是处于领先行列,如1957年,从新滩走出去的《桡工舞》获得全国海员工会文艺汇演一等奖。图书馆内有两名教官(杜梁臣老师[2006年去世终年84岁]回忆说一位姓卢、一位姓蒙。)经常请前来读书的本地年轻人从街上捎买日用品,但总是反复叮嘱,宁可不要也不准买日本货。省图书馆离开新滩时留下的部分图书归新滩小学图书馆使用。

  3、前往恩施

  1940年底,为了早日把图书运往恩施,淡馆长再次找到卢作孚。这时民生公司已开通了宜昌至巴东的定点客班轮,每天两艘对开,卢作孚表示,只要能全部集中到香溪港,保证立刻装船运往巴东。淡馆长又去找香溪乡的乡长张庆炎,张庆炎当时的公开身份是民国政府的乡长,实际是中共在秭归的地下党员。张庆炎毫不犹豫地带着淡馆长四处奔走想办法,找到香溪河两岸几位开煤矿的老板,经过沟通,煤老板们愿意无偿地提供帮助,最终凑合了八九只运输煤炭的柏木船(当地人称“挠摆子”,只适合在小河里行走),最大也只能装三五吨。新滩与山洞里的图书不久便在香溪港集中,于1941年3月由民生轮船公司“民生”号班轮启运到巴东港,继而经旱路转运到恩施。

  在恩施开馆的那天,淡馆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应酬,得罪了前来道贺的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政府主席的陈诚。1941年8月,陈诚以淡馆长年纪大了,难以胜任为由,强行要淡辞去馆长职务,还假惺惺地给了淡一个省政府特聘顾问的虚衔。淡锡恩含愤离开了图书馆,也不去当什么“顾问”,却应兴山县县长熊迪的恳求,回到家乡办教育,出任兴山县师范学校和兴山县中学的校长职务。於1951年冬去世,亨年77岁。

  从抗日战争伊始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这一阶段,湖北省图书馆经历了8年多的颠沛流离,1946年省图书馆以她完满的风貌回到自己的家乡——武汉,使具有传奇色彩的湖北省图书馆更增了一份活力,也为近代史上的中华文化写下了光彩的一页。淡锡恩先生为省图书馆在这一时期的沤心泣血,其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湖北省图书馆抗战时期在秭归新滩的往事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