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牛舌案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有一天,有人来县府告状,说他的牛被人割了舌头,不知道是哪个缺德的人干的。包拯猜测是仇家所为,于是心生一计,让这人回家把牛宰了卖肉。牛的主人也知道这断舌之牛活不长,只得回家,杀牛卖肉。不久,有人来县府告断舌之牛的主人私宰耕牛。
包拯知这正是那仇家,于是大喝道:“你割了人家的牛舌,现在还要来告人私自宰牛?”那人被包拯看穿,大惊失色,生怕包拯重判,只好承认正是他割了牛舌。牛舌案使包拯“一炮而红”。三年后,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们很珍爱的时髦雅器,当地每年都向朝廷进贡一批端砚。
凡在这里做过官的,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上几十倍以用来贿赂朝廷权贵,疏通关系。这无疑加重了老百姓的生产任务。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私自加码者将受重罚。他还以身作则,坚决表示自己不会要一块端砚。
三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包拯因“端砚事件”得到皇帝赏识,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刚直不阿、满怀正义的包拯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在国家的内政外交上提出了许多意见。包拯进入朝廷,正赶上范仲淹掀起“庆历新政”。范仲淹想要斥退冗滥官员,这将撼动一些既得利益者。朝廷陷入“党争”,守旧派与革新派闹得不可开交。
包拯心肠耿直,虽不参与其中纷争,却突然上奏抨击范仲淹的人事制度改革,质疑监督地方官员的按察使权力过大。保守派以为包拯站到他们的一方,心中暗喜。不久,变法失败,新政被废,保守派正“扬眉吐气”时,包拯又突然上奏,建议皇帝保留范仲淹考试选拔人才等新政,俨然又站到了改革派一边。
包拯的峭直禀性,不与人苟合的脾气,在这个事情中显露无遗。他一生不结派系也不卷入党争,甚至没有一个亲密一点的朋友,以至于“故人、亲党皆绝之”。嘉祐元年(1056年),包拯成为开封府尹。他一上任就改革诉讼制度,裁撤了门牌司,避免小吏在平民告状时讹诈。
包拯到任不到几个月,惠民河涨水,淹了南半城。包拯实地调查后,发现有达官贵人在河两岸占地修豪宅,还堵水筑起“水上公园”,导致洪水高涨。包拯立即下令将这些花园水榭全部“毁去”以泄水势,水榭一除,水患就没有了。包拯一贯对贪官污吏严加惩治,谁来说情也不行,贵戚宦官把老包视为掌管地狱的阎罗王,当时民间流行一句民谣:“关节不到,有阎王包老。”
包拯性格峭直、铁面无私,他虽然官至高位,但是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等还像刚刚做官时一样。为了防止被人利用,他与亲戚故友断绝来往。他纯朴平实、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爱民如子,但他不苟言笑、太过较真、人缘不好。然而,他却是中国历史上无人企及的崇高与正义的化身,一个至忠至正、至刚至纯的清官标志与忠臣样本,一个被历朝官方与民间神话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