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抗战研究 > 1937!宋哲元与平津抗战

1937!宋哲元与平津抗战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8
0

29军军长宋哲元

  前言:1937年7月,北平、天津在短时间内相继沦陷,身为平津当局最高军政长官的宋哲元无疑负有很大责任!

  1937年,“九一八”事变时隔六年,侵华日军已完全占领中国东三省、热河,平津危矣!华北危矣!此时驻防平津、河北一带的中国军队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第29军原为冯玉祥将军的西北军一部,至1937年,总兵力已达10万多人(其中143师驻张家口),29军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冀察绥靖公署主任。作为民国地方实力派的代表人物,此时的宋哲元实际上是平津当局最高军政负责人。

  长城抗战后,日军通过《塘沽协定》、《何梅协定》,事实上控制冀东非武装区,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包围北平。北平仅通过卢沟桥方向与外界联系,形势可谓“危如累卵”。

  1937年春,日本关东军大批入关,平津日军骤然猛增至三、四万人。日本华北驻屯军在平津近郊频繁举行以攻击卢沟桥、夺取宛平城为目标的军事演习。29军高层对日军在平津的军事行动重视不够,1937年5月,宋哲元离开北平回到山东老家养病。1937年7月7日,为彻底切断平津守军与外界联系,日军突然发动卢沟桥事变,攻击卢沟桥并炮轰宛平城。由于中国守军的抵抗,日军未能按预期占领卢沟桥和宛平城。


日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包围北平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宋哲元返回北平。宋哲元为保住冀察两省地盘,拒绝了中央军北上的请求。与此同时,宋哲元未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错误地认为日军在卢沟桥的军事行动只属局部冲突,日军并未准备发起对华全面战争,因而幻想使用外交手段和平解决平津危机,未充分做好战争准备。日军则因华北地区兵力不足,为拖延时间,同意与29军签订停战协定。

  平津当局与日本华北驻屯军签订停战协定后,日军大本营分别从本土和朝鲜殖民地不断向中国华北地区增兵,至1937年7月底,日本华北驻屯军总兵力已超过中国守军,达到十余万人。准备就绪的日军突然撕毁停战协定,于7月28日凌晨对北平发起总攻。29军始料未及,仓促应战。南苑军部遭遇日军主力攻击,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阵亡,军部直属部队和132师寡不敌众,被击溃,南苑失守。

  此时已无法控制局势的宋哲元于28日晚被迫撤离北平,赴保定。第38师师长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市长,全权负责平津防务。

  至29日下午,29军经门头沟陆续南撤。

  30日,日军占领北平、天津。日军独立混成第一旅团在30日晚进占永定河南岸长辛店西面高地。至此,平津抗战结束。


  29军坚守卢沟桥

  附:宋哲元简介

  宋哲元(1885—1940),字明轩,汉族,山东乐陵人,国民革命军将领。他是冯玉祥手下西北军五虎(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鹿钟麟、刘郁芬)之一,冯玉祥对其十分赏识。宋哲元幼年家贫,读书刻苦。1907年从军,北洋陆军随营武备学堂毕业。毕业后加入冯玉祥部,历任哨长、连长、营长、团长。1922年,参加直奉战争,升任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长。1924年,参加北京政变,10月,冯玉祥部被改编成国民军,宋哲元任第一军第一师(后改为第四师)师长。1925年秋,改任热河特别行政区都统。宋哲元曾在承德避暑山庄创办蚕蜂学校推广种桑养蜂,振兴热河农业;还兴办军械厂。

  1940年4月5日,宋哲元因中风病逝,葬于四川绵阳附近的富乐山,享年56岁。国民政府追授一级上将。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抗日战争纪念网立场。)


宛平城

  日军占领北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1937!宋哲元与平津抗战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