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下决心:扫荡山西境内中国敌后武装
到了1941年,中条山的局势越来越恶劣,并且最终爆发了中条山战役,不过始作俑者,还是八路军。
八路军在1940年8月,发动了百团大战。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被日军囚笼政策逼得退无可退,实在没法不打。
经过3个月的百团大战,造成日军约6000人的伤亡,破坏了日军部分的交通线,炸毁了井陉煤矿新矿等等。
其实,百团大战对日军造成的伤亡和破坏有限,但却对日军的震撼是极大的。因为日军已经把华北作为自己的后方,向来认为国军和八路军敌后武装算不了什么。
没想到,八路军此战居然敢于集中10多万主力,四面出击,甚至敢于围攻日军县一级的据点,还攻打独立混成第4旅团司令部阳泉。
在扫荡对八路军造成严重损失以后,日军华北方面军开始讨论如何彻底解决华北的所谓“治安问题”。
当时华北各省中,以山西国军力量最为雄厚,这里不谈八路军,仅晋绥军在山西有5万多人,中央军听命于中央的其他派系国军有约20万之众。
所以,日军将山西省作为最重要的作战目标,对山西境内国军给予一次彻底的打击,这也是毫无置疑的事实了。
因为百团大战,华北方面军总司令为多田骏。二战期间,多田骏是所谓大日本皇军中举足轻重的重要军人,也是日本陆军的大将。
多田骏是宫城县人,也是职业军人出身。他从小学开始受到的就是军事教育,没有从事过其他职业,他是仙台陆军地方幼年学校第一期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5期生、日本陆军大学25期生。
多田骏这个家伙是职业军人,军事素养很高,头脑也比较清醒,不是疯狂的军国主义分子。
他在陆军大学任教的时候,曾经有狂热的学员向他提问:若手上有一万名中国俘虏的话,该如何处理?
当时日本军方几乎一致认为,做俘虏是军人最大的耻辱,对于敌人俘虏一律就地处决。
多田骏的回答却是:解除武装后全部释放,让他们回家乡自谋生计。
这些学员一片哗然,认为多田骏是和平主义者,由此也影响了他的声誉。
1928年,皇姑屯事变爆发,河本大作炸死了张作霖,试图让日军乘乱占领中国。这个河本大作就是多田骏的姐夫,但多田骏对这种添乱的暗杀极不赞成。在时任关东军高级参谋的姐夫河本大作受到转入预备役的处分后,姐姐试图让担任野炮第4联队联队长,又在陆军大学任教多年,人脉很广的多田骏代为疏通。
多田骏却认为姐夫罪有应得,毅然拒绝了。
在七七事变爆发的时候,时任参谋本部次长、陆军大学校长的多田骏就支持石原莞尔,认为日军不应该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战争。
多田骏认为日本陆军一派的敌人是苏联,攻打中国没有意义,更会造成持久战,进行不必要的消耗,让苏联坐享渔翁之利,但他的意见不被采纳。
1937年底,多田骏眼见日军占领上海,南京,不可一世到了极点,却没有丝毫喜悦。他认为日军必将陷入持久战,最终遭受惨败。于是,多田骏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强烈促使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进行停战调解。
在多田骏全力试图达成和平协议,捞一点好处就撤军时,日军狂热派军国主义分子却在背后给了他一刀。
多田骏要求陶德曼大使尽量促进和平协议的次日,日本首相,陆相,海相,外相四个家伙全部宣布中止判断。荒唐幼稚的贵族首相近卫文磨甚至宣称:不以蒋介石为对手,再也不和国民政府谈判,务必全力进攻,打的蒋介石屈膝投降崩溃为止。
陆相杉山元甚至指着他的鼻子大骂:帝国就要获得辉煌胜利之时,你却要求和平,实属卖国!
多田骏勃然大怒,但自己一个人无力扭转军方的意见,只得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1938年中旬,日军由于孤军突进和轻敌,在台儿庄打了一个大败仗。当时日本军部觉得丢脸,试图围歼徐州地区国军几十万主力来挽回面子,随即调集几乎所有在华机动兵力,甚至从关外继续增兵。
多田骏对此也极为反对,他认为占领台儿庄和徐州即可,且不能继续扩大对华战争规模,尤其不能将关东军调往关内。
1938年末他被任命为华北方面军总司令,进入中国战场,当时他已经57岁,不再年轻了。
多田骏上任以后,主要是进行所谓的治安肃正战,也就消灭华北的国军和八路军力量。这家伙使用了一个囚笼战术,将八路军控制区搞得很惨,逼得八路军退无可退,被迫发动了百团大战。
本来,多田骏的囚笼战术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很厉害的。但这家伙由于太轻敌,一再宣称八路军和土匪武装战斗力没有区别,从而吃了大亏。
多田骏将在山西的日军主力3个师团全部对付中条山的国军,在八路军控制区仅有乱七八糟的一些分散孤立的部队。结果百团大战一打,日军措手不及,狼狈不堪。往往一个据点十几个人被几百八路军围攻,大的据点日军坚持了一二周,也得不到支援,因为根本没有援军。到后来因为兵力实在太少,一些旅团长连自己的司令部勤务兵,马夫,伙夫都组织起来几十人,负责作为援兵。
此战日军伤亡约6000人,伤亡并不算大,但却让日军大大的丢了面子。多田骏在百团大战后,召集华北日军师团长商讨应对的办法。
1941年2月25至26日的会议上,大家一致要求进行山西,彻底消灭该地的国军武装,会上确定了年度第1号作战计划。
参加会议的军官们针对之前作战方法进行检讨,认为此次日军出兵不能再以1,2万人,扫荡一下就走,而是务必出动10万左右重兵,彻底歼灭国军主力,并且占领他们的根据地。
对于这一点,多田骏没有表示异议。
但具体攻击哪支军队上,他的参谋们却发生了分歧。
日军华北方面军第2课的参谋们认为,照常理来说,应该主攻中条山的国军,但第2课是主管情报的单位,对于山西中央军和八路军都非常熟悉。
他们认为山西三支国军其实已经对立,互相绝对不会有太多合作,而是互相拆台,甚至大规模火拼。
所以,日军应该巧妙利用这一点,为自己服务。
相比起来,八路军的抢地盘能力很强,中央军则较弱。如果在中条山击破中央军,八路军必然随后跟进,继续占领中条山地区,不容许国军再收复。这战等于是帮助八路军打的。
所以,第2课主张先集中力量歼灭八路军,再安排兵力控制八路军的根据地。
因为中央军的扩张能力较弱,所以八路军一旦覆灭,山西的晋西北,晋东北,晋东南等地区大部就由日军控制。
这样再转军猛击国军,一旦成功,就控制了大部分山西。
但第1课的观点正好相反!
第1课是作战科,他们主要从军事角度分析。
他们认为虽然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但就威胁上来说,明显是中条山的中央军大的太多。在1940年下旬的百团大战之前,山西日军并没有遭受八路军任何大规模的打击,同蒲铁路一段还保证了9个月无故障通车。就算是平型关战斗,也仅仅损失800多辎重兵而已。就是这样,日军才认为八路军没有威胁,在百团大战之前将兵力分散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而对于中条山的国军,日军前后进攻11次,全告失败,仅仅六六战役日军伤亡病疫总数接近5000人。和中条山国军主要作战的日军第20师团前后补充新兵,高达19次之多。
更关键的是,中条山国军长期牵制日军在山西的4个师团,也就是晋南长治的第36、运城第37、临汾第41师团,豫北道清路上的第35师团,这4个师团总兵力就高达7万人之众。
当时整个华北日军才有多少人?缺了这7万人,还谈什么大规模的攻势!
要知道,而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的时候,他们攻击点的日军总数居然只有3600人。
如果不消灭中条山的国军,日军根本就抽调不出什么部队在山西进攻,根本不可能有效歼灭八路军。
所以,不能怎么样,务必先集中主力消灭中条山的中央军二个集团军。
最终,第1课的观点被采纳。
日本人有过11次进攻中条山的经验,对各个方面都极为了解。日本人总结之前11次进攻失败的教训,最终有三点:
1. 日军出动兵力太少,从而根本不可能歼灭国军主力。日军之前11次对中条山的攻击,兵力基本和扫荡八路军控制区一样,大部分只是1,2万。以规模最大的六六战役为例,日军也只出动了牛岛实常第二十师团的4个联队,前田治第三十七师团的1个联队,第二十八骑兵联队,并配有野炮第二十六联队,山炮第一联队,共3万人。虽然第4集团军兵力也不过3多万人,但毕竟中条山地区东西长达170公里,又是地形比较复杂的山区。日军这区区3万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形成较好的包围圈,仅仅能执行所谓击破作战,也就是对国军以重创。实际上,日军由于兵力不足,包围圈漏洞很大。在已经包围国军第96军和第38军独立第四十六旅的情况下,居然被这两只部队化整为零,成功从包围圈的漏洞中突围。
2. 日军均是短时间的扫荡作战,不能彻底占领中条山地区。日军之前11次都是扫荡作战,同打八路军一样。扫荡战,就是日军对你的地盘没有兴趣,只是来扫荡一番,尽量歼灭你的军队,杀光你的群众,烧毁你的物资,随后就退兵。扫荡作战如果想成功,务必长时间扫荡,还必须歼灭敌人的军队。但日军扫荡作战最长不过2周左右,短则10天甚至1周。这么短的时间,不可能有效扫荡成功。尤其是不占领中条山的地盘,打完了就放弃。就连中条山最具战略意义的最高峰,也就留守了100多人的一个中队,随后就被国军反攻全部歼灭。
3. 对于黄河渡口的取舍。之前由于兵力有限,日军面临一个艰苦的选择,究竟要不要封锁黄河渡口。黄河渡口在中条山南翼,如果要封锁,日军务必出动主力绕一个很大的圈子,迂回切断国军南退的路线。但这样一来,日军正面兵力就会稀少,正面的包围圈也就千疮百孔。国军完全可以放弃南渡黄河,而是在中条山兜圈圈,甚至向北进入日军控制区,绕一圈再回来。如果日军不管黄河渡口,仅仅是正面包围,中条山的地形复杂,国军行动又迅速,只要能够退到黄河渡口也就安全了,大不了南渡到河南就是了。日军是扫荡,没法长期驻扎,随后只能撤军,国军再渡过黄河收复中条山就可以了,稳操胜券。
日军此次不同往日,除了华北方面军司令多田骏破釜沉舟要消灭中条山外,1941年3月刚刚上任的侵华日军总司令畑俊六也极为重视此次作战,下令给予一切帮助。
日军如此重视,那么一切都好办。
鉴于以上三点,日军都找出了解决的办法。
第一, 此次攻击务必集中重兵,至少在10万人以上,以保证压倒性的战斗力优势,以及完整的包围圈。
此次日军为了对付中条山的国军,集中了徐州会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兵力,包括第25、31、33、第36、第37、第41师团,独立混成第4、第9、第16旅团,以及骑兵第4旅团。
其中33师团和21师团均不是华北方面军的部队,是从华南日军借调过来。要知道,华南的日军兵力也极为空虚,本来根本不愿意抽调一兵一卒。只是架不住侵华日军总司令畑俊六的一再催促,不得已而为之。其中第33师团在1个月前的上高会战中刚刚被重创,伤亡高达数千人,这样也被调到华北,实在是逼急了。
此战日军高达6个师团又3个步兵旅团,1个骑兵旅团的12万重兵(一说高达15万)。其实独立混成旅团战斗力相对较差,但配属炮兵和辎重兵以外,战斗力怎么不比国军弱。至于这6个师团,都是3单位的乙种师团,属于野战师团,总兵力在1万5000人左右,配属大量山炮野炮,是当时日军在华主要作战力量,战斗力远强于中条山的国军。
就空军上,日军在原有大量作战飞机的基础上,居然还从关东军调来飞行第32、第83战队,以加强在华北的第3飞行集团。此次会战,日军空军又高达4个战队又两个中队,数百架飞机开赴在山西运城、河南新乡两个机场作为空中支援。
使用10多万重兵,而攻击区域仅为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30多公里的狭小地区,这在侵华日军历史上是绝对没有先例的。
此次日军完全是倾巢而出,后方空虚到了极点。在中条山会战后期,一部国军被迫艰苦突围进入日军后方。日军由于后方主力全部参战,后方仅有卫戍部队控制城市和重要据点。这些日军只敢于从据点向外射击,根本不敢出来拦截。
对于这一点,华北方面军早已考虑清楚,第1军的命令是:彻底集中兵力,不顾警备地区的治安下降。
第二, 此次日军准备了足够的粮食弹药,足够维持1个多月的进攻。此次中条山会战从5月7日开始,直到6月15日结束,时间长达1个多月时间。而且,此次日军已经安排了长期驻守中条山的部队,以及相当数量的伪军,准备对这一地区长期占领,不再是打了一下就跑了。
第三, 因为目前兵力高达12万多人,是否占领黄河渡口的这个问题也就不存在了。日军的首要目的是长距离迂回占领黄河渡河,切断国军南撤的路线,然后集中10几万重兵,在狭窄的中条山地区以双层包围圈,反复清剿攻击,务必歼灭中条山地区的所有国军部队。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日军还发挥了日本民族的一个长处,就是未雨绸缪。
通过之前11次进攻,以及战前的精心准备,日军对于中条山地区一草一木都极为熟悉。
以地形来说,日军对中条山地形熟悉到了什么地步?日军在中条山战役,使用了小股伞兵部队,作为特种部队使用。
空降部队一般不在山区作战,主要是山区地形无法适合空降,更不适合集结。
德国空降兵在二战初期极为辉煌,攻无不克,但在山地岛屿克里特岛上遭受惨重损失,伤亡高达6500人,占参战伞兵的三分之一。
但此次日军对地形熟悉之极,他们可以空降在距离国军指挥部不到2公里的地区,而且可以在这里找到洞穴,长期埋伏2到3天才发动攻击。
要知道,能够找到一块离国军指挥部如此之近的平地,本身就非常困难。关键是这块地方要能够隐蔽这么多部队,又能够保证空降时候不被守军发现,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对于军情来说,由于中条山四面都是隘口,山上急需要各种物资,并不阻挡商贩进入。大量日军和伪军情报员化妆成商贩,对中条山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在后来的作战中,日军突袭国军的时候,居然能够准确叫出此处国军的营长,甚至连长排长的姓名,让他们投降。
对于其他的准备来说,日军在以上了解的基础上,在作战之前,预先派出大量便衣部队,埋伏在国军有可能前进和撤退的险要隘口,一旦会战开始,他们就立即抢攻这些抵御,切断国军的行进。同时,伞兵部队和便衣队配合,主要用来攻击国军的指挥中心和通讯中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斩首行动。
总之,日军一切准备都非常完善,甚至可以堪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