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
淞沪会战追忆
■丁增义
春申江畔,苏州河口,黑云逼压危楼。风卷海腥,桥端列阵,拥旄百万貔貅。残月照吴钩,看瘴气西裹,怒涌心头。枕戟无眠,且待一战削前仇。
狼烟漫袭兜鍪,恨倭夷犯境,兵火难收。持节仰天,匈奴未灭,平生热血东流。忍顾霸王谋,不肯过江左,万里神州。壮士沙场效命,安只为封侯?
抗日沙场皆热血
于吴淞口岸伫立远望,满眼是浩浩汤汤的江水,奔涌东流入沧海;在苏州河畔溯史观澜,举目是赤诚报国的热血,涓滴汇聚成汪洋。
直面波涛,与水为伴,上海这座城,看过了太多的潮落与潮涨,也经历了太多的沧桑与风浪。自近代以降,外宼倚仗船坚炮利,一次次从这里打开国门,带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无尽创痛。中华儿女一向怀有“但愿海波平”的希冀,但在遭受侵略时,从来不乏“沙场为国死”的勇毅。炮台无声,却用累累弹痕默默记录下一代代中国守军的浴血奋战;江海不语,却用如镜水面忠实倒映出数之不尽华夏先辈的英勇抵抗。
水,支撑起城的气魄,也串联起人的记忆。78年前,河港纵横的淞沪,犹如一个巨大的“血肉磨坊”。从金山卫到泗塘河,从花园桥到蕰藻浜,到处都是阵地,满目皆为战场。在这里,“姚子青营”死守宝山;在这里,“八百壮士”血战四行。百日鏖战,在长江三角洲的平原沃野,70余万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弥补了装备上的巨大差距,无数军民的奋勇血战,彻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
战火虽灭,历史不忘。回望1937年的上海滩,抗日将士的热血洒落在十里洋场,洇散成永不磨灭的历史烙痕——“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