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抗战战役 > 滇军抗日秘史:正面战场上的云南将士

滇军抗日秘史:正面战场上的云南将士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徐州、武汉等战役中,有一支让日军闻风丧胆的部队——来自云南的第六十军!在台儿庄战役中,让日军遭遇到从侵华以来,最猛烈的攻击,这一役成为滇军用血肉铸成的历史的丰碑,载入史册!在中条山保卫战中,同样来自云南的老三军喋血奋战,军长师长先后阵亡,数千官兵牺牲,歼敌14000余人。

从1937年六十军出滇抗日,到1945年入越受降,滇军高扬民族大义的旗帜,从潘朔端将军海城起义、曾泽生长春起义到云南起义,滇军最终走向光明,在中国军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滇军是云南人民养育的抗日部队。云南这块英雄辈出的土地,涌现出龙云、卢汉、张冲等爱国将领,涌现出江川人唐维源、腾冲人寸性奇等血洒疆场的抗日英烈,却从来没有出现过投降将军和伪军……多少英雄的传奇故事,让后人思之仍热血沸腾。这是云南人最值得骄傲的一段历史、这是云南人值得铭记的一段辉煌!

滇军抗日秘史(一)

六十军抗日大出征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企图以武力侵吞整个中国。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由此拉开了帷幕,抗日的怒火迅速燃遍了整个中华大地。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从1937年开始,地处西南边陲当时仅有1千万人口的云南,先后出兵42万(伤亡在10万人以上),组成第六十军、五十八军、新三军和老三军、九十三军等部队,冲出云岭大地,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浴血台儿庄,横扫湘鄂赣,血战中条山,坚守中越防线,参加滇西抗战,打出了抗日滇军的威风,写下了中国正面战场上最壮丽的华章之一,成了云南各族人民和中华民族“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最为巍峨、雄伟、壮观的一段。

滇军抗日秘史(二)

云南人民养育的抗日滇军

在六十军整编期间,云南各族人民给予这支部队巨大的支援:“白药大王”曲焕章先生无偿捐献了8000瓶“万应百宝丹”。

“云南白药”当时叫“万应百宝丹”,在治疗枪伤、刀伤时以“功效十全”,声名鹊起传遍全国。并远销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美国和中国香港等地,产量也因战时需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从而成了云南的一块金字招牌。曲焕章本人曾担任过云南地方军队的一等军医。1937年至1938年,他主动捐献了3万瓶“百宝万应丹”,给出征滇军。

滇军抗日秘史(三)

“国军之冠”到武汉

六十军第一八二、一八四师从昆明出发,一八三师从曲靖出发,开赴抗日前线。当时的交通极为不便,部分行进基本靠步行。他们头戴法式钢盔,身穿黄色的棉布军装,小腿上打着绑腿,脚上穿着云南特有尖口连绊布鞋,肩扛步机和轻、重机枪,马拉大炮,翻越云岭高原的崇山峻岭,千里挺进到湖南三湘大地,沿途受到各地群众、政府及抗日救亡团体热烈盛大的欢迎和慰问。人们为出征将士端茶送水、牵着骆羊前来犒劳军队,使官兵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六十军经过平彝(今富源)、盘县、安顺、贵阳、锐远、玉屏、晃县、沅陵、常德等地,长途跋涉4000余里,步行48日,全部抵达湖南省省会长沙市。

滇军抗日秘史(四)

抗战中,云南有群花木兰

妇女战地服务团从千余报名者中选出60名成员,她们多数来自殷实家庭。

六十军出征后,在云南省抗敌后援会和云南省广大妇女的支持下,1937年10月10日,昆明的女学生们,互相联系,举行了盛大的请愿游行,她们要投笔从戎上前线,为驱逐日寇,尽自己的爱国之心。

游行刚开始,整个队伍才100多人,经过几条大街后,竟汇聚成一支由4000多女学生组成的请愿大军。她们在金碧路上集中,通过金马坊,转三市街、近日楼,来到了正义路,最后浩浩荡荡地向云南省政府所在地——五华山前进。她们一路上举着标语旗子,喊着抗日口号,群情激奋,同仇敌忾。她们的壮举,引得昆明百姓赶来观看,广大市民对她们的行动无不称赞叫好,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滇军抗日秘史(五)

冼星海为六十军谱写军歌

1938年1月底,六十军军部来电,命令服务团调往军部所在地——湖北省纸坊县。到达当天,卢汉军长和所属师、旅长接见了团员。卢汉对这些来自家乡的女学生讲了话,并宣布军部决定:委托汉口女青年会总干事陈纪彝作为领导,把服务团暂改为“云南学生军训班”,借用汉口熊庭壁路的“公勉女子中学”进行集训。聘请在武汉的文化界爱国人士讲课。训练计划和课程,由陈总干事会同军部进行安排,希望团员们好好集训。

滇军抗日秘史·回访篇

好多人从老远赶 来就为了看云南女兵

“南滇儿女,投笔从戎,须眉不让,别父母故乡……”91岁高龄的赵凤稚曾经是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的一名女兵,那段日子在赵老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么多年过去了,唯有这段记忆至今仍令她念念不忘,“我记得出征那天是1937年12月13日,我们就是唱着这首军歌走的,那年我17岁……她们当年都是十七八岁的昆华女中学生,当抗战爆发时,她们毅然选择投笔从戎,被编入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在烽火连天的战场照顾伤员、演出话剧……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60名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团员渐渐消逝,如今在世的都已是年过九旬的老人。

滇军抗日秘史(六)

血战台儿庄之一:十万日寇 兵分两路攻徐州

原云南学生军训班成员,现年91岁的段毅贤老人说:“1938年4月,我们集训结束,赶到湖北孝感,花园,参与六十军整训。我们在各团连队教唱《六十军军歌》,演剧、编墙报,作时事讲述,代战士写家信,替他们缝补衣服。这个时候前方传来消息,台儿庄战役打响了,六十军高唱着自己的军歌奔赴徐州。”

滇军抗日秘史(七)

血战台儿庄之二:六十军驰援台儿庄

进攻台儿庄的失利,使日军统帅部充分认识到不可能轻易攻占徐州。4月8日之后,徐州会战转入了第二阶段。日军从京、津、晋、绥、苏、皖等各个战场调集了包括坂垣、矶谷在内的13个师团,数百辆坦克,300多架飞机,加上伪军刘柱堂等部,分六路向徐州实施战略大包围。用李宗仁的话讲:“敌军这次所抽调的,均为其中国派遣军中最精锐的部队,配有各种重武器,全军按计划构成几个包围圈,以期将驻徐州野战军一网打尽。”迅速达到消灭中国军队主力的目的。

滇军抗日秘史(八)

血战台儿庄之三:陈瓦房

滇军抗日第一枪

六十军第一八三师五四一旅一0八一团,是全军抵达台儿庄前线的先头部队,团长潘朔端命令该团二营作为先锋营以战斗队形展开,搜索前进,其余两个营到达一个叫陈瓦房的小村庄时,太阳刚从东方地平线上露出头来,四周一片寂静。先锋营长尹国华,云南石林县鹿阜镇人。他带领全营官兵刚刚来到陈瓦房村口,突然和迎面开来的一个小队(排)的日军遭遇。双方本能地散开后,几乎是同时向对方开枪射击,枪声立时响成一片。尹国华马上意识到:这支敌寇可能也是先头部队,向前方搜索而来。尹营长立即命令一个连消灭这些日本兵,另外两个连队迅速占领村口制高点,坚决阻击日军,为后面大部队的展开,争取时间。

滇军抗日秘史(九)

血战台儿庄之四:云南“猴子兵”肉搏“铁王八”

当尹国华营与日军不期而遇发生激战时,六十军军长卢汉刚好率军部抵达运河岸边的黄家楼,他一听枪声就知道部队与敌接火。果然,一八三师师长高荫槐派一名参谋快马飞驰而至,他气喘吁吁地报告卢汉:“高荫槐师长命我向军长报告,潘朔端团到达陈瓦房、小庄一带时,突然与敌军遭遇,现正在和日军激烈战斗!”

滇军抗日秘史(十)

血战台儿庄之五:战场上痛失兄长 弟弟背着哥哥的骨灰杀敌

敢于刺刀见红的一八三师,是由一批面对强敌,能够舍命拼杀的将士组成。在这支部队里,一对兄弟连长的壮举,激励着官兵们奋勇杀敌。

在4月22日的战斗中,一〇八四团一连上尉连长赵党阵亡。他的胞弟赵继昌也在一八三师任某连连长,得知噩耗后,他万分悲痛。然而,战场上的残酷,容不得他对亲人过多的思念和厚葬。当哥哥的遗体被找回来草草火化后,赵继昌将骨灰用一个布袋子装好,背在身上,又继续拼杀了。在一次战斗中,他端着七九式步枪,猛地挑开一个日本军官砍过来的指挥刀,一个突刺,捅进了日本军官的腹部,然后双手往右猛地一扭,接着把枪往外一拉,日本军官“啊呀”地叫着,当场毙命。

赵继昌“背着哥哥英勇杀敌”的事,很快在六十军中传开。全军上下,同仇敌忾,士气大振。

滇军抗日秘史(十一)  

血战台儿庄之六:三天痛失三个团长

火石埠,一个仿佛蕴藏着火药和爆炸的地名。这里,同样是台儿庄的一道屏障。1938年4月26日。一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他的英名,他就是一〇八三团团长莫肇衡。在随后两天的血战中,驻守湖山阵地的一〇七八团团长董文英、驻守凤凰桥阵地的一〇八二团团长严家训,相继以身殉国。三天之内,滇军痛失三个团长。

滇军抗日秘史(十二)

血战台儿庄之七:六十军炮兵成“战神”

1938年4月22日至28日,六十军连日作战,没有喘息之机,战斗打得相当艰苦。日军每天都派出多批次多架次的轰炸机,向东庄、火石埠等地进行逐点轰炸,然后以步兵、坦克和炮兵联合进攻,向我阵地进行集团冲锋。

滇军抗日秘史(十三)

血战台儿庄之八:张冲力拔禹王山

云南六十军将士进入台儿庄前线后,一八四师张冲部冲过运河,急派一个团支援伤亡惨重的一八三师,其余部队在丁家桥等地迎战敌人,战斗打得相当残酷和激烈。

日军从正面对六十军阵地久攻不下,一个战略要地显出了它的重要性。这就是禹王山。

禹王山,只不过是一座海拔约300公尺的小山岗,方圆也不过几华里。在擅长山地作战的云南将士看来,这简直不能称之为山。这座由风化石构成的小山岗,相传远古大禹治水时曾在这里住过,因而得名。

滇军抗日秘史(十四)

血战台儿庄之九:“锅盖双枪兵”威震日寇

1938年6月,滇军余部全部突围成功。六十军由漯河车站乘车南下至孝感,再经黄陂到麻城,全军休整、整编。卢汉将六十军三个师改编为一个师,即一八四师,以张冲为师长,下设两个旅,万保邦、肖本元为旅长;四个团,以曾泽生、杨洪元、余建勋、邱秉常为团长。建制仅为六十军参战时的三分之一,战斗人员也损失过半。

4月28日,日军在白天进攻禹王山失败后,又于当晚兵分数路,配以坦克和骑兵,沿大、小杨村、湖山、富山,再度狂攻禹王山。一八四师各团奋起迎击,敌人连续冲锋,其中一部分已突破我防线登上山顶。在这万分危急时刻,五四四旅王秉璋旅长带领战士发起反冲锋,在阵地上胸部被敌弹击中,但他坚持战斗,指挥部队将窜到山顶的鬼子全部消灭,保住了禹王山主峰阵地。

滇军抗日秘史(十五)

血战台儿庄之十:云南姑娘用歌声鼓舞士气

在六十军血战儿庄期间,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团员张芝、宋志飞等12人,由于杀敌报国心切,立志要直接上前线。她们未经批准,便搭乘火车北上,奔赴战场。

滇军抗日秘史(十六)

横扫湘鄂赣(一):滇军扩编 挥师武汉

当六十军从云南出征后不久,龙云即着手组建第二支云南抗战部队。1938年4月,在台儿庄战役第二阶段激战正酣之际,一支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五十八军的部队在云南组建而成。五十八军从人员编制到武器装备等各个方面均按六十军的模式组编而成。以素有“滇军小诸葛”之称的孙渡为五十八军军长,下辖3个师、6个旅,共12个团。

1938年7月24日,第五十八军在昆明举行隆重的出征誓师大会,于8月1日从昆明出发,奔赴抗日前线。

滇军抗日秘史(十七)

横扫湘鄂赣(二):“云南阿姨”赣北收容难童

六十军参加大武汉保卫战时,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的大部分团员被分配到各师,继续担任战地救护和宣传鼓动工作。

在阳新排市一线的战斗中,日寇飞机空袭我交通线和后勤设施,轮番扫射民房,烽烟弥漫,满目荒凉。但因为这一带是山区,敌人的重武器不便活动,加之军队防守坚固,战局比较稳定。云南姑娘们争着扛担架,抢救转移伤员。有的姑娘义不容辞担负起手术任务。有的姑娘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候深入第一线运送弹药,与士兵并肩作战,学会了一些战斗本领,受到了上级的嘉奖。

滇军抗日秘史(十八)

横扫湘鄂赣(三):五十八军成就“抗日劲旅”英名

1938年11月,五十八军、新三军及六十军一八四师,分左右两路,进入崇阳进行防御战。

11月4日,日寇首先向五十八军的新十二师阵地发起猛烈攻击。新十二师仓促应战,防线很快被敌人突破,致使该军新十、新十一师在与日寇交手后也很快退了下来。当一八四师火速增援、尚未到达之际,阵地已经完全丢失。云南军队在崇阳之战失利的消息传到昆明,大大刺伤了正躺在医院里的一个人。此人就是后来被人称赞为“抗日骁将”的鲁道源。

滇军抗日秘史(十九)

中条山悲歌(一):云南最早的抗日部队——老三军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有一支在山西战场上特别能战斗的云南部队。它就是老三军。

这支部队的抗日壮举可歌可泣。它的前身是由李烈钧指挥的云南护国第二军及顾品珍率领的云南讨贼北伐军组成,历史上被称之为“驻粤滇军”。这支云南部队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由朱德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同窗好友朱培德任军长。从1927年以后,老三军虽然经历了10年风云不断突变的军阀混战,但它的指挥人员仍以滇人为主,人事编制未作变更,尤其是继任军长曾万钟及所辖第七师之长李进龙,副军长兼第十二师师长唐淮源和大部分团以上校级军官,都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毕业生。云南子弟兵吃苦耐劳、不畏强暴的精神,北伐时英勇善战的传统都保留了下来。在抗战中,为了区别于张冲等人曾任军长的“新编第三军”,人们便将它称作“老三军”。

滇军抗日秘史(二十)

中条山悲歌(二):身陷重围 唐军长血染黄河

1938年至1941年近3年的时间里,老三军奉命扼守中条山。日军为打开向南的通道,曾对中条山发动了13次进攻。1941年3月,日军调集25万兵力,发起了对中条山的第14次进攻。

由于在历次保卫中条山的战斗中,老三军这支抗日劲旅始终保持了不败的纪录,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后宫淳一在召集军、师、旅高级指挥官会议时,明确指出:夺取中条山的关键在于对唐淮源老三军的攻击,如能攻破老三军,则能夺取中条山。并且强调:为了确保“中原会战”的胜利,必须集中数倍于老三军的兵力加以重点围剿。

■历史记忆

中条山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 卫立煌 (1941年5月上旬)

第五集团军

第十四集团军

第三军

第八十军

第七师

第十二师

第一六五师

新编第二十七师

第三十四师

第十五军

第九十八军

第六十四师

第六十五师

第四十二师

第一六九师

第九军

第四十七师

第五十四师

新编第二十四师

第十七军

第八十四师

新编第二师

第四十三军

第七十师

新编第四十七师

第十四军

第八十五师

第九十四师

第九十三军

第十师

中条山是华北沦陷后中国正面战场在黄河以北所保有的唯一一块较大而突出的阵地,横跨晋南三角地区,是潼关、西安、洛阳和陇海路西段的天然屏障,扼华北、中原和西北的战略枢纽,与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互为犄角,瞰制同蒲路和晋东南。

太原会战后,国民党军队分散在晋南山地进行游击作战,建立了以中条山为依托的游击根据地,八路军所属第2战区与之相邻。

中条山战役(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唯一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援下,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

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据日方的统计资料,国民党军队“被俘约35000名,遗弃尸体42000具,伤亡超过8万,有十余万人失踪。日军损失计战死670名、负伤2292名”。

在国民政府公布的材料中,“综合会战,计毙伤敌官兵9900名”,我军“共伤亡、中毒、失踪官兵达13751员名”。中条山会战被国民政府视为“最大之错误,亦为抗战中最大之耻辱”。

■前情提示

在云南军队中,最早参加抗战的部队是由军长唐淮源率领的老三军。在娘子关战斗中,老三军固守旧关64天,因此获得“旧关杀敌”的崇高声誉。

1938年至1941年近3年的时间里,老三军奉命扼守中条山。日军为打开向南的通道,曾对中条山发动了13次进攻。1941年3月,日军调集25万兵力,发起了对中条山的第14次进攻。

中条山悲歌(二):身陷重围 唐军长血染黄河

由于在历次保卫中条山的战斗中,老三军这支抗日劲旅始终保持了不败的纪录,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后宫淳一在召集军、师、旅高级指挥官会议时,明确指出:夺取中条山的关键在于对唐淮源老三军的攻击,如能攻破老三军,则能夺取中条山。并且强调:为了确保“中原会战”的胜利,必须集中数倍于老三军的兵力加以重点围剿。

友军败退,老三军陷入重围

中条山,从地形上看,连绵不断,其实海拔不过几百米,是些无险可守的土山。从5月7日至5月8日凌晨,在日军3个师团共35个大队优势兵力的凌厉攻势下,老三军第七师涧底河阵地被攻破,位于王家河的师部也遭到敌人的强烈攻击。唐淮源立即派出增援部队,在师长李世龙的指挥下,经过数小时激战,终将日寇击溃,夺回阵地。

在日军对中条山发起总攻的第二天即1941年5月8日,日寇的一支部队由北面经过绛县、岭关,直插中条山的腹地垣曲。守卫垣曲的国民党第四十三军奋起抵抗,与敌激战到下午2时,由于指挥官动摇,大部分正面阵地被敌人突破,中国军队虽然经过数次反攻,始终未能扭转战场态势。在连续失去几个阵地之后,终于还是在下午提前撤退了,日军乘虚而入。随着战局急剧恶化,战至8日黄昏,垣曲落入了敌手。

四十三军未能守住垣曲,并过早地由五福涧渡口退到了黄河南岸,形成了隔岸观火之势。整个中条山战局急转直下,各路中国守军顿时既不能东西相应,又不能南北支援,战场态势完全倒向了有利于日寇一边。

唐淮源所率的老三军以中条山主脉为阵地,首当其冲。敌军于8日突入老三军左侧后,分袭各部截断了我后方的联络给养线。老三军将士“浴血奋战,战事之烈,前此所无”。唐淮源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以“守土卫国,寸土必争”的精神,沉着果断地指挥官兵,展开异常猛烈的运动战,轮番与敌人拼杀肉搏。这时,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来电令其撤退,但为时已晚,老三军陷入重围,无路可退了。将士们以死相拼,反复冲杀,声震苍天,气吞黄河!

孤军奋战,身处绝境留遗书

1941年5月10日上午,沿山各路口及黄河各渡口均被敌占。日军主力以分进合击之势,合围老三军,必欲置之于死地。老三军四面受敌,粮尽援绝,伤亡过半。危急关头,唐淮源召集手下三位师长,毅然言道:“现在情势险恶,三位都看到了。军人信条:不成功,便成仁。没有别的路可走。吾辈对职责及个人之出路,均应下最大决心,在事有可为时,须顽竭尽心力,以图恢复态势;否则,应为国家民族保全人格,以存天地正气。”他掷地有声:“中国军队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将帅;有,千万不要由第三军开其端!”

在敌众我寡的险情中,敌我纵横交错,天险黄河横亘于后,老三军背水之危,身处绝境,唐淮源断然下令:“部队以团为单位,化整为零,以分敌势,分头突围,并亲率十二师之一部,向县山方向且战且走。

唐淮源在率部突围的途中,面对从东、西、北三面分四路向中条山发起猖狂进攻的日军,左冲右杀,无法逾越,不得已只好向西突围。”处于极为不利的地势,其间又被敌人阻于东交口附近。几经激战冲杀,至12日到达县山。这时马蹄沟、水泉沟、冷水沟等处之敌追踪而至,围攻甚急。十二师师长寸性奇、三十四团团长张正书均负重伤,三十四团副团长潘尔伯、三十六团团长黄仙谷、第七师二十一团副团长张家安、第三十四师第一OO团团长薛金吾相继阵亡,血染黄土山河。

唐淮源领军冲杀,与敌殊死决战至5月12日上午,由于我军相互之间早已配合受阻,无后续预备部队补救,身边只剩下了少数兵员,他们最后退到县山旁的唐天山之顶。中午12时,日寇再以大量骑兵从西南袭来,敌我之间展开了近距离的厮杀,死守县山的老三军部队伤亡越来越大。唐军长在山顶上环顾,心想与其被敌俘虏,不如以死报国。他以气壮山河的气概,在笔记本上写下了遗书:

“余身受国恩,委于三军重任,当今战士伤亡殆尽,环境险恶,总军两部失去联系。余死后,望余之总司令及参谋长收拾本军残局,继续抗战,余死瞑目矣!”

举枪自尽,碧血千秋染中条

1941年5月12日,已是炎热的初夏,但这天下午,寒冷异常,阴风怒号,大雨滂沱。唐淮源几次挥去左右,但他们均决意与军长同生死、共患难,不愿离开军长半步。这时,敌人已经离得很近很近了,唐淮源下令他们冲上前去,继续杀敌。大伙望着军长那严肃果断、不容商量的面容,向前猛冲了过去。唐淮源身边只剩下自己的女婿——辎重营长杨继虞。

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敌人一拨一拨地冲上来,突围已经无望。由于刮风下雨,站在山顶有些冷,他们走进一间土屋躲寒避雨。唐淮源对杨继虞说:“我冷得很,你去找点柴枝来,我要烤火。”杨继虞被打发走后,唐淮源把一条军毯铺在地上,他身体端坐在军毯上,异常镇定地拔出手枪,把枪口对准自己的胸口连开了3枪,打第4枪时,或许因为已经没有力气,打在了自己的左膝上。身经百战的一代抗日名将唐淮源就这样倒下去了。

山风呜咽,山雨淅沥,九天为之动容,三军为之哭泣,

云南人民为之悲愤。唐淮源之死,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而又光辉灿烂的一页,也为抗战中的云南将士写下了不朽的爱国篇章。

在唐淮源军长的追悼大会上,毛泽东、蒋介石等国共两党领导大都敬献了花圈、挽联。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爱国元老于右任先生题的挽联“国土未复失壮士,碧血千秋染中条”,最为引人注目。

当时的《云南日报》敬奉挽联:

气壮中条吞倭寇,

血染黄河流千秋。

1941年9月9日,重庆公开广播了中条山战役的全部情况。此役中国军队在指挥不当中,阵亡4万多人,被俘3.5万多人,损失惨重,老三军却重创敌寇,经过5昼夜的殊死奋战,打死日军“旅团长、联队长6人及其以下官兵8000余人,实际尚不止此,其负伤数更倍之”。因此,国民政府发表了追认“故中将唐淮源为陆军上将”的命令,云南江川县的父老乡亲们特地在江城镇修了纪念和缅怀唐淮源的唐公祠。

唐淮源将军的原籍在山西夏县,墓碑之文后由云南大学著名国学家刘文典先生撰文。1986年,唐淮源诞辰100周年之际,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遗骨于1990年4月迁至江川县福德山革命烈士陵园。将军陵墓坐南朝北,长5.5米,宽3.4米,总占地面积18.7平方米,墓为锥形,水泥青石镶嵌,墓碑为大理石,上刻“抗日英雄陆军上将唐淮源之墓”。牺牲49年后的唐淮源将军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后人将永远缅怀他。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滇军抗日秘史:正面战场上的云南将士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