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抗战战役 > 8·13淞沪会战全景回望:血肉长城击碎日寇迷梦

8·13淞沪会战全景回望:血肉长城击碎日寇迷梦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枪掩吴淞月,炮掀黄浦波。发扬我民族英威,扫荡敌人侵略的罪恶……”一曲雄浑悲壮的《淞沪战歌》,今人唱起来依然会泣不成声。

  1937年的8·13淞沪会战,是日本军国主义蓄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日双方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会战持续三月,规模之大,战斗之惨烈,天地为抗战者动容,草木为赴死者含悲!中华儿女用血肉长城,击碎了日寇“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迷梦。

  喋血——以我血肉 壮我河山

  1937年10月30日,上海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依旧硝烟弥漫。距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已有两个多月,四行仓库的战斗也已经持续了4天4夜,20岁出头的中国军人杨养正强撑着血红的双眼,提防日寇随时可能的进攻。

  四行仓库保卫战,是中国军人的荣誉之战,用的是枪弹,靠的是血肉,拼的是精神。浴血之战,必死之心,让日军只能围着四行仓库心急如焚。

  半夜12点,杨养正奉命撤退,日军却用坦克封锁出路。杨养正掩护战友,架起一挺轻机枪,大吼一声“我来打!”对着坦克就是一梭子弹。

  日寇坦克的炮弹袭来,将杨养正藏身的楼顶炸飞,一块弹片飞进了他的左眼。一片血红,继而一片漆黑……杨养正用手一摸,左眼不知是血还是肉,昏昏沉沉中只感觉被战友抬了出来,一路颠簸中,他睡着了。

  他只记得,在租界医院里,一位医生告诉他,“你的左眼已被摘除了。”从此,一颗陶瓷做的义眼在他身体里,伴随他走到2010年逝世。杨养正是“八百壮士”之一,其实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军人只有400余人,为了迷惑敌人和壮我声势,谢晋元团长佯称800人,所以才有了“八百壮士”的说法。

  淞沪大地,处处英烈。时任第98师94旅583团第1营营长的姚子青率六百壮士坚守宝山,数日激战,日寇遗尸累累;姚营亦是伤亡过半。9月6日,日军破口,姚营将士与日军巷战,全部殉国。仅余9连士兵魏建臣受命出城报告战况,成为唯一幸存的宝山保卫战见证人。全营与孤城并命,志气之壮烈,惊天地泣鬼神。

  从八字桥战斗到吴淞口反登陆作战,中国军人在装备明显劣势的情况下,用视死如归的精神一往无前,用血肉之躯抵挡日寇的疯狂冲杀。

  滔滔江水入海,悠悠忠魂犹在。淞沪会战,浴血之战,永载史册。

  守望——同仇敌忾 共赴国难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四面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八百壮士歌》广为传唱,唱出了中国军人抗战到底的决心,也唱出了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御侮、共克时艰的不屈意志!

  坚守的4天里,四行仓库硝烟弥漫,而苏州河南岸租界里的上万百姓则不顾日军的流弹四射,日夜揪心观战。每见壮士们击毙敌寇,他们便挥动衣帽,向他们欢呼致敬。

  将士喋血战场,社会各界鼎力支援,中华大地上筑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铁血长城。

  淞沪会战之际,由爱国青年女工组成的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正式成立,17岁的张定堡如愿入选。其后3年,张定堡与服务团辗转沪、苏、皖等各个战场,行程两万多里。她们上前线运弹药、救伤兵,入后方教唱抗日歌曲,宣传全民抗战,被军民亲切誉作“战地之花”。

  在战事最危急的时刻,上海烟厂女工戴上了钢盔,奔赴前线抢救伤员;江南造船厂的工人先后凿沉10余艘旧军舰和商船堵塞日军进犯的航道,突击生产水雷支援抗战;银行业、百货业职工在商场柜台设牌劝募,筹得大量钱款、军鞋、手套、棉背心、罐头食品……

  金融业纷纷开展抵制伪钞、坚壁黄金、发行救国债券、回收禁运物资品、清算募捐。现年95岁的交通银行退休员工唐沧林说:“这些都是银行业‘额外’但‘分内’的工作。”

  “那些不顾自身安危,穿梭在战场上的上海老百姓,我永远忘不了。”抗战老兵潘世华动情地说,“尽管沦为孤军,但我们并不孤单,上海每一幢房屋里都有我们的同胞,每一双眼睛都激励我们奋勇杀敌。”

  救亡——众志成城 百折不挠

  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中国共产党倡导、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此,士农工商、男女老幼,统统都聚集在同一面抗战旗帜之下。

  那时在上海,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群众抗日救国运动的中流砥柱。“难民吃什么,我们跟着吃什么。真正叫同吃,同住,同工作。难民所里,就像一个小小的解放区!”现年99岁的老党员、老战士周克,当时接受党组织委派,在上海从事难民区的群众工作。

  上海各界群众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文人志士,弃笔从戎;爱国少年,赴汤蹈火;工商业界,实业救国;艺术名伶,唱响海内;华侨友人,共襄义举。战地服务团、救护队、慰劳团等四处活跃,捐款捐物、抢救伤员、运输军需、助筑工事、护送难民……

  硝烟弥漫的日子里,教育家刘湛恩发起组织“国际联欢社”,积极开展国际宣传工作;音乐家冼星海回到上海,参加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第二队,热情投身救亡文艺宣传工作;宋庆龄在上海亲身参与各类募集活动,冒着危险乘车上前线慰问将士……

  冯孙眉,一位普通上海市民,和法国人饶家驹一起救难民,筹善款、送稀粥,南市难民区成为难民救助的“中国范本”。“父亲办展览会筹钱,尽其所长。”冯孙眉之子冯懿有回忆说。

  创刊于淞沪会战期间的《救亡日报》,由郭沫若、邹韬奋、巴金等文艺界人士领导。日军烧杀暴行、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救亡歌曲、救国公债广告频频跃然纸上。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成为“孤岛”,但中华大地上的战斗依旧。当晚,《救亡日报》总编辑夏衍愤怒地写下《失去了太阳的都市——上海》,谴责日军暴行。

  乌云一时蔽日,但太阳终将照常升起。

  在国家存亡时刻,在民族大义面前,全体中华儿女体现出精诚团结、百折不挠、舍家为国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源!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8·13淞沪会战全景回望:血肉长城击碎日寇迷梦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