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报纸版面
▲中国军队向昆仑关发起冲锋。
▲昆仑关旧址,中国阵亡将士纪念墓园。
▲草帽山上的日军工事。
▲宾阳山井寺,这里曾是昆仑关战役时中国军队的野战医院之一。
▲昆仑关锁扼邕宾公路中段、咽喉要地、道路两侧座座山峦皆是当年中日军队反复浴血争夺之所。
有诗云:血花飞溅克昆仑,赫赫雄关逐战云。荒冢长埋强寇骨,丰碑永志抗倭人。在“铁血雄关”昆仑关,中国军队第五军以牺牲3400人的代价,取得震撼四方的昆仑关大捷。
昆仑关战役是抗日战争的大型战役之一,是桂南会战国民革命军投入战力最强规模部队的一场战役,也是抗战相持期间中国军队首次取得攻坚战的胜利。
1939年11月24日日军侵占南宁,12月4日进占南宁北郊昆仑关和高峰隘,巩固了南宁外围的战略据点。日军偷袭钦州湾,攻占南宁的行动震惊朝野,中方制定反攻作战计划。12月18日凌晨,各路军按预定目标向日军发起进攻,桂南会战由此打响。桂南会战第一阶段的主战场就是昆仑关。
7月初,记者重走昆仑雄关,重访那片血染的土地,历史的一幕幕在眼前渐渐清晰……
一:昆仑雄关堪比食道的咽喉
重访地点:草帽山 过去:日军把守的据点,中日军队也曾在此发生激战 现在:昆仑关草帽山军事拓展区
昆仑关为何成为桂南会战的主战场?只要行走一次昆仑关,答案就不言自明。记者的车子走的是旧邕宾公路,行驶四五十公里后,进入昆仑关一带,公路迂回曲折,两边千峦万壑,绵亘相偎。
这绵延四五十华里的山地,当年只是开辟了一条山坡峭壁,让旧邕宾公路通过。在它的四周,却有无穷尽的山头高地,紧紧偎依着。每个山头高地都能俯瞰这条唯一的公路,控制它的通行和阻断。昆仑关雄踞于两山腰,是控制旧邕宾公路的扼要雄关,其地势的险要,实可比食道的咽喉,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所以实际上,日军占领昆仑关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拱卫南宁,只要昆仑关不失,南宁就固若金汤。日军于1939年12月4日进占昆仑关后,即以重兵扼守昆仑关北的仙女山、老毛岭、441、653、600、罗塘南、界守等高地,赶筑据点式的堡垒工事,外围有数道铁丝网和鹿砦等障碍物构成拱卫昆仑关的坚固防线。配以轻重武器编成火网,各阵地以火力相互支援。日军阵地伪装得非常好,阵地和枪口都不容易发现,敌兵在掩体里休息,高山上观察不到目标。
记者的车子经过九塘,尚未到昆仑关,先来到了旧邕宾公路东侧的一个山头——草帽山。今天的草帽山已修建成为军事拓展区,有水泥路通向山顶。记者与民间抗战史研究学者容杰一起爬上山顶。山顶上,一条条一米多深的战壕赫然出现在眼前,每相隔不远,就有一个掩体。此外,还有遗留下来的圆形大深坑,容杰告诉记者这是日军修建的炮位。直到今天,我们仍能看到日军坚固的工事遗存,可以想见,当年中国军队要收复这些易守难攻的山头高地,要付出多少鲜血与牺牲。
站在草帽山上,附近的山形地势尽收眼底,“东侧最近的是牛荣山,北面就是昆仑关、抵宝山,西北面是北尖山、441高地,北面是仙女山、老毛岭、罗塘……这些山头高地包括草帽山,当年都发生过多次激战,中国军队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几番血战争夺,可歌可泣。”容杰先生感慨。
因草帽山战壕保存良好,将成为昆仑关的军事坧展区,容杰先生说,他会带一群年轻的朋友来这里玩野战,但同时,他也会告诉他们那段不能忘却的烽火历史。
二:惨烈的昆仑关血战
重访地点:昆仑关 过去:昆仑关历史上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一次战役 现在: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们在此祭奠缅怀抗日英烈
巍巍昆仑关,几多烽火事。记者一行沿古道来到昆仑关的标志性建筑——古关楼,“昆仑关”三个字依然保留着明代旧石刻,而古关楼的楼体在抗战毁于战火,7年前按照文物法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重修、重建。千年古关,雄风犹存。从古道步行,记者一行一一寻访了昆仑关的南北牌坊、纪念塔、烈士陵园、八角纪念碑亭等纪念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的建筑群。这里,无不诉说着75年前那场战役的惨烈与震撼,铁血昆仑,壮志凌云。
爬上昆仑山顶,山风猎猎,松涛阵阵,抗战纪念塔映入眼帘。这座三棱形的高塔高16米,似一把刺刀,直指苍穹,塔上刻着“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塔的大理石底座刻有“碧血千秋”四个大字,北面是“气塞苍冥”。这里早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十几万人前来祭奠缅怀抗日英烈。
斜阳古道晚风凉,拾级登临吊国殇。记者与容杰先生坐在石阶上,回首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当年,双方主战的都是善打硬仗的部队:日方主力是参加过台儿庄战役的坂垣旧部,被誉为“钢军”的第五师团;中方主力是当时装备最精良的第五军。
1939年12月18日,第五军在战车、坦克、炮火的掩护下,对昆仑关日军发起攻击。机关枪、迫击炮、手榴弹和掷弹筒响成一片,喧天动地,四野弥漫着烟硝。而敌人的飞机飞到中国军队阵地疯狂轰炸,随之又用机关枪扫射。在炮火中,步兵跃进与敌人接近肉搏,经一番激战,中国军队首先占领万福村、仙女山,当晚各部乘胜夜袭,又占领老毛岭、441等高地。19日午后,日军在飞机掩护下,进行反扑,双方展开反复争夺。27日,昆仑关争夺战进入最激烈阶段,中国空军第三十二大队出动6架飞机支援地面作战,双方伤亡甚重。后第五军改变进攻战略,采取“要塞式攻击法”,逐步缩小包围圈。经过14天的激战至31日,日军被迫向九塘方面退却,昆仑关战役胜利结束。
是役,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大佐、畈田元一大佐等85%班长以上的军官。但中国军队也为攻克昆仑关付出了伤亡3400人的惨重代价。
以上寥寥数笔,无法复原当年惨烈的战况。可以说,攻下昆仑关阵地十分艰难,数失数得,几易其手,每一个山头都洒满了中国军人的血迹,这些山势都极其险峻,即使空身攀登也要气喘汗流,何况要冒着敌方的机枪火力,爬上山后还要冲锋肉搏!当年的记者进行战场巡礼时描述道:“快要到昆仑关时,便嗅到尸臭和火药气……”
这便是昆仑关,用血肉之躯与抗战精神誓死捍卫的巍巍昆仑!
三:中村正雄毙命
重访地点:中村正雄墓 过去:中国人按战后军人阵亡安葬惯例为其立墓 现在:孤坟一座
在昆仑山西侧,记者找到了一座孤坟,这是中村正雄的墓。中村正雄是什么人?他是日第21旅团长、少将军衔。是日军在桂南会战中被中国军队击毙的最高军阶的军官,按战后军人阵亡安葬惯例,中国人在昆仑山下为其立墓。同行的容杰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当地人曾挖开他的墓一看究竟,当时我就在现场,不过挖开后发现是座空墓。”
中村正雄是怎么毙命的呢?
昆仑关战役开始后,守关日军陷入中国军队重围。驻南宁日军不断派兵前往增援,但援军在邕宾路上受到中国军队堵截,行动受阻。日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亲率第42联队(联队长畈田元一大佐)的两个大队于12月20日从南宁出发,向北驰援昆仑关,至此,中村正雄开始踏上了死亡之路。据战后日军战史《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的记载,中村正雄于23日上午11时在七塘西北约2公里处负伤,左侧脸颊软组织被国军子弹穿透。24日早8时左右,中村正雄在九塘附近观察情况时,再次被国军击穿腹部造成重伤。而中村正雄的最终毙命则是在25日凌晨。24日当晚日军军医在九塘附近的一座民房里给受重伤的中村做手术,刚打开腹部,国军火炮即向该方向射击,一颗迫击炮弹不偏不倚击中该民房的屋顶。虽然日军军医舍身趴在中村的身上,中村似乎并未直接被弹片击中,但是想来飞沙走石也灌了一肚子。军医虽然将手术最终做完,但中村正雄还是于25日凌晨5时18分毙命。中村正雄在从南宁增援昆仑关的短短几十公里的路上,接连三次被国军击中(两次枪伤外加一颗迫击炮弹),可见昆仑关战事的激烈。
四:战地医院今犹存
重访地点:山井寺 过去:昆仑关战役期间辟作中国军队战地医院 现在:寺庙墙上的《山井寺记》记载下了一段光荣历史
山井寺坐落于宾阳县新桥镇林堡村东北隅,环境偏僻幽深,依山傍水。记者穿过一片稻田,来到山井寺。昆仑关战役期间,战地医院设立于此,为抢救伤员立下汗马功劳。
山井寺前一口老井仍静谧深幽,丰盈充沛。林堡村知情人告诉记者,当年就是挑这口井的水给伤员清洗伤口。而在老井不远处,被杂草覆盖的地方,就是一个炮弹坑。
在山井寺墙上的《山井寺记》,记载了山井寺作为战地医院的光荣历史。据林堡村知情人说,在昆仑关战役期间,这里有医生护士20多名,还有一个国际医疗小组。每天都有伤员源源不断地被抬到这山井庙战地医院,当地村民纷纷拆掉自家门口床板积极加入抬送伤员行列中、协助战地医生做各种工作,不能上战场也为抗日战争竭尽全力。在林堡村百姓的精心护理下,很多伤员在治愈后又重返战场投入战斗。
昆仑关战役的亲历者、山井寺战地医院的医生张近志老人今年96岁了,清明节期间,年迈的他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艰难地再次回到宾阳,重上昆仑关和山井寺,祭拜阵亡的战友。离山井寺还有100多米,他已开始痛哭,说当年因医院窄狭,当年的战友很多都摆放在山井寺外,包括医治无效去世的战友遗体。而他第一任妻子当时是救护班班长,两人一起在前线抢救伤员。前方战场枪炮轰隆、硝烟滚滚,一名日本伤兵突然拿起大步枪打中了他妻子的心脏,当场死亡。当张近志发现后,发疯似的立即抓起一把枪狠狠击打日本伤兵,当场打死了,也算是为他的亡妻报仇雪恨……
离开这里时,我们又穿过稻田,早稻初熟,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今天的林堡村人,享受着平和安稳富足的生活……
特别鸣谢:中共南宁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相关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