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群人,用他们宝贵青春在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建功立业后,他们又卸下战衣、归于平凡,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奉献社会。赵凌云便是这群人中的一位。
赵凌云现居住在观山湖区金华园社区,94岁高龄的他和众多老年人一样,每天坚持早睡早起、准点收看《新闻联播》,在平平淡淡中享受着天伦之乐。要不是通过深入交谈,完全不知道他是一位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老兵。
走进赵老家时,他正靠在座椅上收看电视节目,虽然已过鲐背之年,但他身体依旧硬朗、精神矍烁,看到我们的到来,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开心地与我们聊他的生活、曾经的梦想以及最珍贵的革命故事……
1925年,赵凌云出生在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大黑沱村,曾带过兵、打过仗,当过机要员,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退役后分配到贵阳工作直至退休。
说起当兵经历,赵老自称其实是误打误撞的。当时他生活的大黑沱村时常被日军扫荡,日军的野蛮手段,让当地的村民苦不堪言,但是由于手无寸铁,他们也只能四处逃躲。有一次赵老和同学在逃躲途中碰巧撞见日军在村里烧杀抢夺,村民房子被烧毁,粮食被抢光,村民死的死、伤的伤,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他,骨子里的傲气不允许他再逃避下去。于是,16岁的赵凌云和同学毅然决定加入东胜队游击队,投身到抗日救国斗争中。
“在游击队,我和战友主要在昌黎县、乐亭县等区域活动,与日军展开游击战。”赵凌云回忆道,那时候身上带着的只有自制手榴弹、地雷等武器,但内心的报复与志气让他们对胜利充满了信心。再后来,赵凌云来到晋察冀中学延续求学之路,学习了文化、政治等知识。有了知识的武装,再加上他天生记忆力好,不久后便被安排去学习机要内容及背诵密电码。在那段时间里,背诵密电码成为赵凌云的主要工作,一般人一天只能背诵40个密电码,但是他仅一上午便可以背诵60多个。因此,战友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化学脑瓜”。即便是现在,90多岁的他对当年背诵过的密电码还牢记于心。
由于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赵凌云与同事经常连续工作十几、二十几个小时不休息。“虽然很辛苦,但只要想到我们的工作能为前方战场的胜利提供更多保障,我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赵凌云说。
1948年10月,敌方军队从保定袭击石家庄,此时的石家庄兵力不足,情况十分危急。在这紧要关头,赵凌云与同事截获了一份敌军的密电码,但这份密电码把原来一百多页的角码本改成了五十多页,破解起来十分困难,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他与同事连续工作了三十七个小时不休息,经过反复研究,最后成功破解,从中得知对方军队的驻扎地,并及时把破解出的密电码内容传到前方,确保了那场战役的胜利。“幸好密电码及时被破解了,不然后果简直不堪设想,”赵凌云说。他也因此受到了表扬,立了两个小功。
在当机要员期间,赵凌云与同事多次破解敌人密电码,用自己的力量为前方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先后受到周恩来、朱德等领导的表扬。
1958年,赵凌云转业后被分配到贵阳工作,先后在贵钢、市体委、市科委工作,为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奋斗了一生。
退休后,赵老也没有闲着,他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公益事业,长期主动深入社区、学校、机关、驻区部队等地,为居民、学生、职工、官兵们讲述抗战故事,传播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作为一名党员,一定要常怀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要敬畏历史、敬畏百姓,要感恩中国共产党、感恩人民,要时刻惦记着帮助过自己的人,多付出,多奉献。”这番语重心长的话语常常挂在赵老的嘴边。
人物寄语: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的奋斗,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永怀感恩之心,多付出、多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时间:2019年9月20日 来源: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邰芯雨、杨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