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经历回忆 > 张泽易:《黄河大合唱》响彻大别山

张泽易:《黄河大合唱》响彻大别山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1939年,《黄河大合唱》在大别山麓,国民党统治区安徽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立煌县(解放后改为金寨县)山脚下一个名之曰 “大礼堂”的大草棚里响起。演唱者为当年地下党领导下的“青年剧团”的团员,指挥者为《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的著名作曲家孟波。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939年的秋天,有一位新人分到了“青年剧团”,他是从延安跋涉千里经武汉来到大别山的。他名叫邱强。记得有一天他打开了小书包,我看见里面放着几本书,其中有一本略有些破损的油印本,这就是以后传唱大别山,而后又传遍到新开辟的华中根据地的《黄河大合唱》。邱强将油印本的《黄河大合唱》慎重地交到孟波手里。孟波如获至宝,带回驻地,闭门研究了几日,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黄河大合唱》由“青年剧团”演出。而那时的“青剧”仅有20人!我记得“说明词”由孙铮朗诵,《黄河颂》由田平独唱,《黄河怨》由肖文、孙铮对唱。朗诵长篇诗《黄河之水天上来》由我担任,由黄其明负责配乐器。

  第一次的演出,令人永远难忘,能容下千人的“大礼堂”,被挤得水泄不通,站无虚席。观众的情绪随着歌曲节奏,逐渐进入高潮。特别是唱到《保卫黄河》时,观众的热情达到顶点,热烈的掌声直到一曲终了。演员的激情也达到顶点,越唱情绪越激昂,已经分不清是歌声,还是掌声。第一次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各机关、各人民团体纷纷邀请演出,《黄河大合唱》响彻大别山区。

  1939年秋冬之际,蒋介石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在大别山区工作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奉命撤退。这时正好新四军在苏北、苏中、淮北、皖东等地从日寇手中解放了大片国土,需要大批干部去发动群众,建立政权。“青年剧团”以开展青年工作为名,经舒城、庐江、无为等地,一路演唱《黄河大合唱》,一路受到欢迎(都是由地下党人组织的),由无为县境调头进入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防地。

  这时,孟波已先期到达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驻地来安县半塔集,受到刘少奇、邓子恢等首长的接见,商讨开展新四军文化工作等事。孟波报告了“青年剧团”的情况,说他们已经到达津浦路西定远县境,少奇同志当即指示调“青剧”到江北指挥部来。后来,“青剧”经过扩编,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抗敌剧团,孟波任团长兼政治指导员,张望任副团长。从此,《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水谣》、《保卫黄河》等歌曲迅速在新创建的淮南路东根据地传开。一次,新四军二师召开全师政工大会,调集了“抗敌剧团”、“大众剧团”、“前锋剧团”组成“一百零八将”的《黄河大合唱》,盛况空前。不管哪次演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朗诵都由我担任,成了我的“专利”。最后一场演出,是1945年秋日本鬼子投降后,新四军二师解放了与南京一江之隔的六合县城,我们在一个教堂里又组织了一次演唱会,新区群众为之耳目一新,才知道新四军中有如此众多文艺人才,这也是我的最后一次朗诵表演。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张泽易:《黄河大合唱》响彻大别山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