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经历回忆 > 复旦老学子忆抗战岁月:同学被炸死在宿舍床下

复旦老学子忆抗战岁月:同学被炸死在宿舍床下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初秋的嘉陵江畔蝉鸣阵阵,“国立复旦大学”的校牌静静矗立宛如77年前,踏进校门,黄色的“登辉堂”立于眼前。

  14日,中新社记者走进重庆北碚区夏坝。夏坝原名“下坝”,后经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陈望道取“华夏”之“夏”,将其更名为“夏坝”。1938年2月,在战火中,复旦大学几经辗转,迁于此地。

  教室、宿舍、食堂、教职工宿舍……原有的建筑现只剩下以复旦大学老校长李登辉之名命名的“登辉堂”,和不幸罹难于日机轰炸下的复旦大学教务长、法学院院长孙寒冰教授之墓“寒冰墓”。

  “我的运气好,是第一批复旦大学在重庆招收的学生。”97岁高龄的曹越华从重庆求精中学毕业后,就报考复旦大学,因为英语好,很快被录取。

  谈到在复旦的生活,曹越华说,他很怀念在学校学习、踢足球的时光,尤其还有几位让他印象深刻的老师。

  “曹禺老师给我们讲《莎士比亚》,对莎翁的各剧台词都能倒背如流。还有钟爱法国上流社会女性打扮的蒋碧微老师,喜欢戴各式女士洋帽,穿西服,她的法语很流利,学贯中西。”

  在曹越华的记忆中,抗战时期的重庆校园,除了每日读书做功课,更充斥着时常响起的警报声。“我永远记得1940年5月27日,日军飞机轰炸我们学校。”曹越华说,由于复旦大学地处偏远,常有日军轰炸机从学校上空飞过,警报声如雷,却从未投弹。

  5月27日上午,当警报拉响后,又一群日机掠过学校上空,师生们像往常一样没有躲避。“可这天不一样,”曹越华说起仍显惊悸,“我们眼看着飞机在学校上空开始投弹了。”

  曹越华随着躲避的人流慌乱地躲进学校附近一个还未修好的防空洞。“一颗炮弹掉落在离我10米开外,所幸这颗炮弹没有爆炸。”然而,曹越华的朋友却没有这么幸运。“我一个同学没有来得及躲避,被炸死在宿舍床下。”

  后来经学校统计,那天有7名师生死于轰炸中,“其中就有我们的教务长、法学院的院长孙寒冰教授。”

  “那个时候特别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我们虽然没法上前线杀敌,也想为抗战做一点事。”曹越华告诉中新社记者,复旦大学中文系和外语系在抗战时期组建起“抗战文艺习作会”,他也是研究会成员。“我们就在北碚宣传抗日,经常去街道演出。我记得演过一个剧《放下你的鞭子》,吸引了好多观众。”毕业后,曹越华因语言功底好,以优异成绩考取外事局翻译员,成为一名为作战部队翻译官。

  曹越华的老伴王德懿曾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书是不能读了。”王德懿沦为流亡学生,与几位同班同学一起,搭上开往抗战大后方的轮船。“到了重庆,很快重庆大学就接纳了我们,让我们可以继续读书。”

  据重庆市档案馆统计,抗战爆发前,中国共有专科以上学校108所,抗战爆发后,部分高校陆续迁往抗战大后方。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也是这支“西征洪流”中的一支。

  除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西南联大迁至昆明外,重庆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战区指挥中心、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所在地,中央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武昌中华大学、上海医学院、山东大学等相继迁往重庆。

  在这些全国知名的大学中,诞生无数后来的名人大家。“两弹一星”元勋钱骥、姚桐斌、邓稼先、程开甲、屠守锷、陈芳允、任新民、朱光亚、王希季等人,还有李政道、杨振宁这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在中国西南地区留下生活、学习的足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复旦老学子忆抗战岁月:同学被炸死在宿舍床下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