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经历回忆 > 火线架人桥——李桂芳

火线架人桥——李桂芳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0
0
  说起孟良崮战役,人们不会忘记“火线桥”的故事。那是1947年暮春,李桂芳等32个沂南妇女用瘦弱的身躯扛起7块门板,在汶河上架起人桥,运送了近一个团的兵力从“火线桥”通过,火速奔赴孟良崮战场。

  李桂芳(1925— ),沂南县岸堤镇南岩路村人。李桂芳自幼家境贫寒,父母为了保住她幼小的生命,就把她频繁地送往亲戚家。这样的“流浪”生活送走了她童年的9个春秋。就在她9岁那年,为了不再拖累亲戚,父母给她找了一条“永久”的生路,把她送给人家,当了童养媳。

  1938年,村里来了共产党,14岁的李桂芳离家参加革命。在这期间,她跑遍了夏庄一带方圆一二十里路的几十个村庄,走家串户,发动妇女缝军衣、做军鞋、推米、磨面、烙煎饼,然后收集这些东西运往部队。

  1941年,李桂芳担任山东军区第二野战医院看护员时,曾因看守医院太平间而被称为“李大胆”;为了便于在恶劣的环境中护理好伤员,她剃成光头,女扮男装三年多。

  1947年5月12日,孟良崮战役前夕,时任艾山乡妇救会会长的李桂芳,带领32名妇女跳进1米多深的河水中,用门板搭起一座“人桥”。暮春的气温虽然已经转暖,但是夜晚的河水依然凉气袭人。在桥下面,河水漫上了妇女们的腰部。刚开始,战士们知道是人搭起的桥,都有意放轻了脚步,可当他们发现自己踏在妇女肩膀上时,说什么也不肯上桥。李桂芳亮开嗓门喊了起来:“同志们!快过!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保证!”喊声过后,战士们又重新踏上了“人桥”。就这样,部队从桥上通过了一个多小时,火速奔向孟良崮战场。

  解放后,李桂芳先后任沂南县妇联主任,副县长,临沂地区民政局副局长等职。1992年3月,李桂芳被省妇联、省民政厅和省军区政治部评为“山东红嫂”,同时被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现在的李桂芳仍然保持着她那颗红心,经常到学校给孩子们做革命爱国教育报告,教育新时代的接班人要时时刻刻记住那段历史,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作风不能丢。

  1992年7月28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临沂视察时,听取了李桂芳的事迹报告,亲切地称她为“大姐”。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火线架人桥——李桂芳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