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在二战中处于特殊地位。她与沈阳同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首轮进攻的两大城市之一,是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的首都,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是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所在城市。水深火热的灾难,没齿难忘的耻辱,是长春沦陷时期的真实写照。长春的沦陷史,长期以来呈现灰色基调。今天,对已经过研究考证确认的历史资料再检视、再疏理,不难发现来自人民的抗日反满斗争。而人民的力量,归根结底左右着历史的方向,决定斗争的结局。人民的力量,不能漠视;人民的正义斗争,不应忘记。
长春的“九·一九”沦陷,日军战斗准备于9月18日,进攻令下达于9月19日凌晨3时5分。日军当时在长军队1000余人,加公主岭可以紧急调动的军队,总数1700多人。而在长春东北军总数近6000人,包括1个炮兵团。日军于19日凌晨4时30分包围二道沟中国兵营二营650人。长春守军反抗日军占领的斗争从此时开始。
长春“九·一九”抗日斗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违令抗击。在九一八事变之前,面对各地不断报告的日军挑衅滋事,蒋介石下令“不准抵抗”“攘外应先安内”,寄希望于先忍让,再由国联调停解决,后来的事实证明,国联解决不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问题。迫于压力,张学良也训令东北军不准抵抗。日军进攻二道沟兵营时,军官请示东北军副司令熙洽,仍指示“绝对不许抵抗”,“告诉下边,不准抵抗,一切按照蒋主席铣电(专指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发给张学良的不抵抗电文)办理,避免冲突。”他训斥想抵抗的人“糊涂”“逞能”“白白送死”。在国家元首、东北军阀、吉林军事长官三级严令不准抵抗下,二道沟兵营、南岭兵营士兵及铁路警察队冒着枪林弹雨,拿起武器,英勇杀敌,表现了与上层统治者截然不同的态度:反抗!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能体现,是扎根于民间的浩然正气!
二是即时还击。在二道沟驻军二营营长傅冠军被日军打伤身亡之后,二营官兵冲破上级不准抵抗的禁令,开始对日军还击。在南岭兵营的任玉山步兵团及炮团士兵,面对日军的突袭,也冒着机枪、迫击炮弹射击,砸开军械库门锁,拿起武器,同日军展开激战。炮兵三营营长张瑞福抗拒投降命令,布置炮兵,用零线子母炮还击,仅10余发炮弹即毙伤日军多人,击退敌人攻势,部队始得突围。
三是多点还击。“九·一九”在长春的中国武装力量,除公安局警员在汉奸主使下放弃抵抗外,在长的东北军二道沟守军、南岭兵营及铁路警察队百余人均对日军进行了顽强抵抗,英勇还击。这意味着“九·一九”这天,抗击日寇的枪声响遍长春城南、城北、城中多处,这不是撤退、逃跑中的零星反抗。
四是成建制还击。二道沟反抗日军进攻是在营长被日军打死情况下全营士兵的整体自发行为;南岭驻军是在冲破上级不准抵抗禁令后两团的分别还击行动,均非个别士官的个别反抗行为。这同沈阳黄显生领导警察反抗日本侵略一样,具有相当的规模。
五是长时间作战。从日军凌晨开始攻击宽城子兵营,到上午攻击南岭兵营,再到下午长春守军突围,撤出防地,作战10余小时。
六是战斗激烈。虽然顶着违令抵抗的风险,处于被日军包围、受到炮兵与步兵联合突然袭击的不利境地,以及枪械弹药锁在仓库难以顺利取出的难题,但东北军士兵依然冒死进行了激烈的抵抗与反击,消灭众多日军,东北军则有400人阵亡,近200人受伤,可见战斗十分激烈。日军事后承认,“在满洲事变的首次攻击中,战斗最激烈的是长春附近———南岭及宽城子”。
七是大量毙敌。据日方公布数据,在二道沟抗击日军战斗中,东北军打死日军24人,打伤23人;在南岭战斗中,东北军打死日军42人,伤敌56人。南北兵营对日战斗中,共使日军死伤145人,其中死亡66人,包括3名军官。也有资料说日军死66人,重伤142人(长春出版社1998年《回望长春》4页)。长春“九·一九”之战,日军伤亡人数占其进攻部队总人数600人的四分之一。而中国军队伤亡人数占南北兵营驻军总数6000人的约1/10。
八是突围后继续抗日。南岭任玉山团突围的两个营,先撤至南郊稗子沟,后赴榆树县参加冯占海所率抗日军。其他部队一些撤出的官兵,也有的前往哈尔滨方面,投奔抗日队伍。在国民党不抵抗政策下,尽管长春的东北军士兵和中下级军官对日英勇战斗,终因上级禁战、事先无备、仓促应战、互不支援、缺乏后援等原因,使整体兵力的优势未能发挥,反被几百日军各个击破,东北军付出了战死近500人、伤近200人、百姓死200余人的沉重代价。到1931年9月19日午夜,长春全城被日军攻占。
长春守军下层官兵违抗禁令,浴血抗敌,苦战近20个小时,部分战死负伤,部分成为俘虏,大部分突围撤出。长春抗击战以东北军抵抗失败、日本军攻城胜利告终。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是导致长春沦陷的主要原因。地方军阀、汉奸里通外国,成为日军帮凶。长春沦陷的耻辱,来自于上层,而不在于民间。东北军中下层官兵是人民中的一部分,在国难当头之际,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反抗精神、担当精神、牺牲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血性与骨气。只要大义壮举在,不以成败论英雄。
长春人民的“九·一九”浴血抗日,悲壮惨烈,虽败犹荣;大义大节,光耀千秋!
(作者系长春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