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初,随着苏联援华物资陆续运抵中国,不仅此前在对日作战中损失殆尽的中国空军得到补充,而且苏联志愿航空队也来华助战。当年2月23日是苏联红军成立20周年纪念日,苏联志愿航空队计划来一次引人注目的行动——突袭位于台湾的日军松山基地。这次行动也创造了当时的长途轰炸世界纪录。
1937年底,国民政府由南京迁至武汉,侵占南京的日军认定如果能攻克武汉,就能使中国丧失抵抗意志。对于围绕武汉的恶战,中日双方都态度明确——“决死必争”,为此集结了规模空前的兵力。据档案记载,中国出动近百万兵力,包括14个集团军、47个军和全部海空军,投入作战飞机约200架,舰艇30余艘。更重要的是,苏联志愿航空队也全面投入战斗,这支部队全是苏联空军的精英,擅长驾驶歼击机、快速轰炸机执行截击、空袭等任务,给日军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
尽管中国方面准备充分,但“敌强我弱”的总体态势依然明显,特别是志在必得的日寇如同赌徒般拼凑了约25万陆军以及海军第3舰队、海军航空队、陆军航空队等力量,坦克300余辆、各型舰艇约120艘,各型飞机约300架,倚仗先进武器和强大火力步步进逼,试图用装备优势耗光中国军队的最后一滴血。
炸掉那些该死的箱子
面对敌人的消耗战术,中苏部队开始思考如何从源头打击敌人。1938年2月初,驻武汉的中国空军司令部送给苏联志愿航空队一份情报,称发现日本海军航空队在台北附近的松山建立了极其活跃的大型基地,装满飞机零部件的巨大箱子不断从日本本土运抵基地,这些部件在基地里组装成飞机,然后投入中国战场。到被发现时止,那里已有许多飞机组装完毕。为此,中国空军向苏联志愿航空队求援,希望能由中苏双方共同派飞机奇袭松山。
2月22日,苏联志愿航空队指挥官雷恰戈夫少校和政委列托夫抵达汉口。和往常一样,他们先同苏联飞行员和机械师进行例行谈话,随后,两人同轰炸机大队长费多尔·波雷宁上尉进行了一次秘密谈话。“明天你的部队将执行一次空袭日军台湾基地的任务,去炸掉那些该死的箱子。”雷恰戈夫指着地图说,“你们要沿着最短的航线飞往那里,返航时你可以在福州降落加油,然后再飞回汉口。这是福州附近山里的跑道,离台湾海峡不远。”他敲了敲地图,“驻南昌的中国轰炸机部队将有12架轰炸机与你们一起行动。”
对于当时的飞机性能来说,这是一次远征——从汉口到台湾的直线距离超过1000公里,几乎是苏联志愿航空队装备的“图波列夫”SB轰炸机的航程极限,远超护航战斗机的航程,因此轰炸机将不得不在无护航的情况下执行任务。雷恰戈夫提到的中国轰炸机部队也装备了SB轰炸机,但由于装备时间不长,中方飞行员对这些飞机的性能仍不熟悉。因此,为稳妥起见,他们将从离目标更近的南昌机场出发。
用胜利纪念“红军节”
波雷宁找来大队领航员费多鲁克,他们在雷恰戈夫和列托夫画出的航线草图上拟定更详细的飞行路线。他们决定,出击时的飞行高度应保持在4100-5500米,因为在这个高度上,SB轰炸机的航程能达到最大。然而,由于这个高度的氧气含量相当稀薄,而志愿航空队又没有氧气面罩,在漫长的飞行途中,轰炸机组必须时时面对缺氧的困难,但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别无选择。
按照计划,轰炸机编队将先飞往台湾岛以北,然后迅速转南,高度下降到3600米,同时抑制发动机的声音,以迷惑地面日军,隐蔽临空轰炸后折返。飞越台湾海峡时,轰炸机的高度将下降到1800米,以便让机组成员在重新爬升到3600米前先缓解缺氧症状。之后,编队将在福州附近的山地机场降落加油。
行动开始前,整个计划被严格保密。苏联机械师对轰炸机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检查,油箱里注满煤油,但炸弹直到起飞前才挂上飞机。为迷惑潜伏在汉口的日本间谍,中苏空军故意散布各种假消息,声称驻汉口的中苏空军将要轰炸安徽省安庆附近江面上的日本军舰。
2月23日,恰好是苏联红军节。清晨,28架轰炸机完成加油、挂弹和预热,做好了出征的充分准备,机组成员在飞机旁集结完毕。苏联军事顾问德拉特文和空军武官日加列夫上校也来到机场,主持了一个正式的出发仪式。7时整,随着一颗信号弹升空,一架架轰炸机依次起飞,很快消失在云层中。
“缺氧攻击”出奇制胜
SB轰炸机群在4800米高空排成队列,由于有薄雾遮挡,飞行员的能见度不到2000米,机舱内温度计的读数显示气温只有4摄氏度。在高空飞行不久,缺氧的初步症状(如脉搏加快、头昏、瞌睡等)开始出现了。机群飞过长江和鄱阳湖,云层开始变得稀疏。又过了一小时,机群飞过福州。遗憾的是,计划会合的南昌编队一直没有出现。后来才知道,由于领航员计算错误,南昌编队因偏离航线不得不返航。
15分钟后,飞行员们在烟雾中看到了海岸线。领航员伊凡·布鲁斯科夫回忆说:“起初天气很好,我们在5500米高度飞行。飞了一半后,我们在海峡上空将飞行高度降至4100米。在接近台湾时,我们发现岛屿东部覆盖了厚厚的云层。正当我打算根据飞行时间准备攻击时,云层中突然出现一扇‘大窗’,台北市区出现在视野里,在其北部3公里处就是目标区域……”波雷宁带领编队转向那片晴空,轰炸机开始减速、俯冲。由于担心遭到日军战机的拦截。轰炸机上的炮手紧张地搜索敌机,但令人惊奇的是,居然一架敌机也没有,地面上的高射炮也保持沉默。很显然,日军地面观察哨认为正在接近的机群是自己人。
当时的松山基地中,战斗机整齐地排列成行,机库与巨大的储油罐延伸到机场的尽头,装满飞机零件的灰色大箱子摆得到处都是,狂妄的日寇甚至没有做任何伪装。SB轰炸机在3000米高度投下第一批炸弹,这些炸弹落到那片机群中,绽放出复仇的烈焰,有2架日军战机发现情况不妙,试图冒着纷落的炸弹起飞,却被炸个正着。随后的第二波爆炸把储油罐也掀到了天上。
轰炸机群共投下了280颗炸弹,日军的高炮直到轰炸临近尾声才开始零零星星地射击,但这已经太晚了。飞行员费德尔·巴雷宁回忆说:“我们的飞机在非常平静的状态下执行攻击计划。扔完炸弹后,飞行员们还用机枪扫射那些没被炸弹击中的飞机和防空点……”
“向工农红军致敬”
完成任务的SB轰炸机开始返航。尽管福州附近的山地机场跑道狭窄,且被山地和沼泽包围,但所有轰炸机都安全着陆了,地勤人员开始为飞机加油。但由于各种原因,加油速度比波雷宁期望的慢了不少,他担心日军的反击会随时到来。此外,他们还面临一些其他问题:飞行员科列夫索夫驾驶的飞机在海峡上空左发动机熄火,他不得不驾驶“瘸腿”的飞机返航;飞行员西尼琴则因严重缺氧,只能让后备飞行员驾机。
天黑时,轰炸机群返回汉口机场,一名中国军官在机场等候他们。由于这次行动严格保密,这位军官就是被派来了解详情的。由于语言不通,波雷宁刚从机舱里出来,这位军官就迫不及待地递过一本地图,希望知道轰炸的目标和战果……
很快,突袭成功的消息在武汉传开。在离开机场的路上,志愿飞行员们看到路边挤满兴奋的人群,他们拼命挥动双手,大声喊着“好,好!”第二天中午举行了热烈的庆功宴,宴会以一个巨大的蛋糕作为结束,蛋糕上用俄文字母写着“向工农红军志愿飞行员致敬”。
松山机场遭袭令日军大吃一惊。空袭中约有40架日军飞机被摧毁,大量飞机部件在包装箱内就被彻底摧毁了,机库和可使用三年的储备物资与油料被付之一炬,松山机场在一个月内无法使用。为此,日军基地指挥官被勒令自杀。